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演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演变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3-0038-0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必须永远面向实际、 面向时代,不断发展,惟此,方能保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席卷世界的一大潮流,引发了世界历史的巨大变迁。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当代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P248),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重新审视,扬弃不合时宜的内容,确立符 合时代特征的新观念。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观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P8 6)。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适用的,但面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新形势,其内 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首先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创 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所说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 下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意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以蒸 汽机为代表的。恩格斯就曾经说过,蒸汽机是所有那些以它为凭借的巨大生产力的代表 ,唯有借助于这样的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的制度。在列宁时代,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的名言就是“社会主义就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而 在继18、19世纪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应用之后的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力在第 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推动着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经济正在转变为信息经济。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高 科技的新产业迅速崛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结构和素质等生产力诸要素发生 质的飞跃;经济高速、持续、稳定的增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猛发展。马 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形容说,资产阶级仿佛用法术呼唤出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使它在建立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 多。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又大大超过了它以 前所创造生产力的总和,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今天看来,即使以信息技术为凭借的社会生产力也还不足以消灭阶级、阶级对立和差别,实现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将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丰富的内涵,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也将获得更高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首先仅仅表现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其次仅仅表现为资产阶级出于为他们“过剩”的资本寻找出路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P276)。就是说,那时的“社会化大生产”主要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充其量是发达的国家在为“过剩”的资本寻找出路,是部分原料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越出了国界,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仍然在一国内完成。如今的“社会化大生产”表现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由局限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化大生产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 生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载体的跨国公司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和交通网络在全球各地 组建子公司,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的最优组合。全球协作分工体系大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着世界上最高效的生产力。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再仅仅是发达国 家的“过剩”资本的输出,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 国家之间互相投资,高性能的信息通讯网络使资本在全球各个角落高速流动,寻找着最 大的收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推动着世界的大国、小国,穷国、富国,都卷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来,全球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使“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应当建立在全球范围的“生产力普遍发展 ”的基础之上。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必须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利用经济 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使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 的发展,逐渐积累社会主义应当具备的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实现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1](P86)。多年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理解上存在着一种偏差,往往只注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一方面,而忽视了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一面。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就是以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以世界为存活范围的,那么作为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社会,更需要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是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必然结果,它们是统一的。各民族、各国家进行的交往是促使世界普遍联系和生产力得以保持、积累和传播的基本条件,是使各民族、各国家孤立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前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性普遍交往的空前扩大,这是有目共睹、毋容置疑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以空前的冲击力冲击着人们互相隔绝的堤坝,将愈来愈多的国家、民族、地区卷入其漩涡,使国家间、民族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对抗走向对话,由对立走向交往。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却又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经济的普遍交往与联系,而且还有全 球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信息等领域全方位的普遍交往与联系,只有广泛的交往和 联系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使人类 创造的文明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持续的提高,共产主 义建立所需要的必备条件——社会生产力普遍高度发达才能具备。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现实,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因素只有靠无产阶级政权来建立的传统理论重新审视

当今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一步步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资本的全球扩张,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各个资本家之间激烈的竞争,推动着社会化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它们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生 产关系自觉不自觉的调整。正如马克思所说:“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 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 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2](P751) 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每当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为了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过 于激化,资本主义就对其占有方式进行调整,与此相联系,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因素也在 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可以说,资本主义 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 义的过程。但是,根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不可能自发地 产生属于公有制的东西,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因素只有靠无产阶级政权来创立。现在应该 对这一传统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它既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也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不符 合。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在萌芽和成长过程中,否定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继承发展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增添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对旧事物的这种“积极的扬弃”,使新事物具有比旧事物更大的优越性,从而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战胜旧的事物。并且,新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长期量的积累会导致发生局部的质变直至引起最终的质变。要新生事物在一夜之间成长壮大并且完全战胜旧事物,是违反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来看,在早期的股份制出现时,马克思就曾指出,股份制使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3](P51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股份制经济的特点是股权控制在少数资本家家族手中,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在产权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调整,推行了股权社会化,随着一般劳动者拥有股票的人数日益增多,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资本主义国有化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资本所有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各国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先后推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基本上都实行了国有经济,通过对经济运行提供资助或补贴,为私人企业的再生产提供社会条件。股份制和国有化的发展是资本所有权社会化的集中表现。而这正是公有制因素的萌芽。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公有制就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本质是财产所有权的社会化。在股份制经济中,财产的使用权已基本上独立于财产所有权。私人资本基本不能支配股份化了的那部分资本。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单纯的私人资本家的占有向 社会占有转变,这是私有制内部最深刻的变化。当前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 化条件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在西方国家经济中获得迅速发展,其 中,“养老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某种程度的公有性质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养老金基金”作为职工退休后养老而进行 的储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广大职工的缴纳,这笔巨额储蓄通常由基金代理转化为投资 以保值增值,而投资于“共同基金”的主要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共同基金受广大投资者 委托经营投资,其赢得的收入为这两个群体所共享。这两类机构投资者是生产社会化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投资社会化的职能。可以说,机构投资者通过投资社会化 大大提高西方经济中的社会化程度,是西方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出现某种公有的因素。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机构投资者和股份公司都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但 股份制主要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其所有制性质取决于由谁控股;而机构投资者则是受参 保者群体或投资者群体的委托而掌管资金并代理经营投资,其所有制明显带有集体或社 会所有的性质。就社会化程度讲,股份公司明显高于单个私营企业,机构投资者有明显 高于股份公司,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这里已是由量变的积累开始引起新质的萌发[4]。 另外,资本主义各国在战后为了克服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对 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 手来弥补市场经济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各国对生产关 系的调整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前提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跨出国界,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者,成为国际间的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就跨国公司本身来说,它凭借着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在其内部实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跨国公司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为基本活动场所,以追求全球范围内最高利润为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极力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一旦产品在市场上过剩,就会波及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从而引发严重的世界经济动荡。面对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一批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先后成为世界经济干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规范、调节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用以克服世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维护世界经济秩序。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的调整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调整,仍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但作为全球生产关系实现形式的这些调节机制的出现,就 是生产关系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全球阶段客观要求所作的自我调整,这些国际 和地区的经济调控机制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的形式和完备的物质基础。它在不断地否定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当这种扬弃达到极限时,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时代就会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不断调整是在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前提。

总之,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内部逐渐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世界还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其他一些新社会因素。如分配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宏观管理中工人参加管理,工农、城乡、脑体劳动差别的不断缩小等这些新社会的因素也使资本主义内部发生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最终会发展为整体质变。实践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增加,关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P307),“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 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5](P127)。他们的这个 结论来源于当时三个基本的社会条件:第一,无产阶级赤贫化,不能继续维持奴隶般的生存条件;第二,整个社会日益简化为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三,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失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都证明了资产阶级通常首先使用 暴力。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只能通过暴力的手段,以革命的暴力对 付反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人类社会的理想王国。这个结论在当时无 疑是正确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随后,东欧、亚洲等社会主义诸国也通过暴力革命纷 纷建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物质 财富的巨大增长,上述三个社会条件逐渐消失。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论面临着时代的 严峻挑战。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积累了巨额财富的情况下,在生活和生产条件上向劳动者作出了让步和社会改良。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万美元以上,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饥寒交迫”,而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化、富裕化。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为低收入者和失业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在生产力日趋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日趋雄厚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革命革不起来的反常时期”,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至少在目前没有可能性。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阶级结构不是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极化,而是出现各种社会分层现象的多元化。阶级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旧的中间阶级没有消失而是不断 增加新的成员,如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其他领域里的专业技术人员、政 治部门中级管理人员,从事咨询服务、金融部门的人员等,一个新的中间阶级在发展壮 大,逐渐成为劳动生产的主要力量,成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代表着劳动 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劳动阶级知识化程度越高,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参与和管 理越多,资产阶级就越来越成为恩格斯所说的那种“多余的社会阶级”,就是说,资产 阶级将来的被消灭有可能不是被无产阶级用暴力的手段所消灭,而是由于劳动者知识水 平、民主管理能力等全面的提高和发展,逐渐使资产阶级变为“多余的阶级”,自动退 出历史的舞台。同时,在阶级结构多元化的条件下,阶级矛盾也不再仅仅表现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广泛表现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 、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多种社会矛盾。其二,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对立仍然存在并进一步深化,但这种深化更多的表现在以产业工人为主的低技能劳 动者、低收入者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随着劳动过程知识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逐 渐被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所替代,产业工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日趋减少。在经济全球 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他们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再代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看,这部分产业工人由于总体人数的日益减少和基本生活的有保障性,其革命 性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增长。他们增加收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提高自己的素 质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与其他阶层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反抗资本社会分配 不公的方式,一般也不再采用大罢工、总罢工之类的传统的斗争方式,而是主要通过媒 体、民意测验和选票对政府政策施加巨大压力,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实行高额累进所得 税,增加社会保障和相应的政府支出。

最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面对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发展,更多的是采用政治、经济手段解决,而不是依靠暴力。资本主义各国面对国内阶级矛盾的复杂化和社会不 平等、贫富差距、大量的失业和犯罪等社会矛盾,更加注重从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制 度改良和自我调整,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在政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越 来越多地通过扩大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扩大和加强公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 疏导和减少社会压力和冲突,在企业管理中实行“管理民主化”,对工人更多地利用激 励手段而不是惩罚手段;更多地让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规定一定规模的公司的董事会 中要有工会代表参加;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承包制、新班组制等新的管理方式,让工 人更多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资本本身的统治,扩大 了它的基础,使它能够从社会下层不断得到新的力量来补充自己”[6](P679)。在经济 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深,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加强世界扩张、国际 剥削和增加国外利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发达国家运用资本、技术和商品控制国际 市场并从中获得超额利润,又利用从国际市场榨取的超额垄断利润,通过财政、金融、 税收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同时,通过对 第三世界的盘剥,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环境危机 。这些新的殖民手段代替了过去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镇压的手段,把国内的阶级矛盾扩展 到了世界范围。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因素在不断增长,显示出资本主义正沿着“自我扬弃”的道路推进。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反映。在暴力革命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同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经历一个长时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完全有可能推动着社会主义在那些生产力和民主制度发展比较充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收稿日期:2002-10-28

标签:;  ;  ;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演变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