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的五大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欧盟论文,陷阱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实体的欧盟,在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短暂较快增长后,很快“变脸”,一直愁云紧锁。自2001年以来,经济发展形势持续低迷,甚至濒于衰退的边缘。
事出多因内因为主
欧盟经济形势跌入下滑之势,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结果,更是其内部环境特别是结构性问题作用的结果。
第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增长率低至3%以下,为90年代来以来之最,尤其是西方国家甚至一度跌入衰退边缘,对欧盟经济产生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尽管欧盟2/3的贸易在圈内进行,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开放的时代,它并未独善其身,所受影响甚至超出人们预料,尤其是美经济衰退对欧影响更大,导致其出口增长急剧下降,投资乏力,影响其内需的扩张。受伊拉克战争冲击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限量和减产决定影响,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从原来每桶大约20美元上升至目前的40美元左右,增加了欧盟的各种成本,恶化了其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第二、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制约着其经济发展,以及提出的改革目标未能顺利实现。
欧盟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偏大,新经济,高科技产业比例偏小,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依靠制造业来带动,而这次经济衰退普遍是由于制造业订单减少,进而殃及全行业。这种过分依赖制造业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格局,揭示了欧盟国家经济发展的脆弱性。欧盟国家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表现为对高科技特别是风险行业的投资总量偏少,投资环境欠佳,企业融资门槛过高,加上对夕阳产业、农业的补助金额偏大,从而减少了对生产部门的投入。西欧国家传统的高税收、高福利、高工资的“三高”体制使其劳动成本偏高,比美国高30%以上,财政负担沉重,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支出已到极限,国债及财政赤字居高难下,使其国际竞争力削弱,导致资金外流,近年来西欧资金纯流失累计达1000多亿美元。此外,欧盟国家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僵化,法律规章繁琐,办事效率较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观,这使其在经济活动中屡屡丧失商机。近年来欧盟多数国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但由于阻力重重,社会强烈反弹,导致大多数改革半途而废,未达预期效果,没能起到对经济发展所应有的促进作用。
第三、欧元的大幅升值以及单一利率体制对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愈加突出。
近几年来,欧元升值不仅是国际汇率市场上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影响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自2000年10月欧元与美元比价跌至1∶0.82的低位以来,欧元持续攀升,仅在2003年一年欧元相对于美元就升值25%,到今年初,欧元与美元比价更是一度达到1∶1.2898的高峰,累计升值达40%多。欧元的持续升值,虽使欧盟进口更加便宜,但对于欧盟、欧元区的出口则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一是削弱了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了其出口成本。由于欧元升值,欧洲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弱于美国等—些国家的企业,导致其订单减少,出口增长下降,连时任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也承认,欧元升值是一种经济阻力,它“确实削弱了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二是欧元的升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据西欧经济学家估计,欧元每升值10%,它就会在3年中每年连续损失0.4%的增长率。而且欧洲央行在经济衰退时仍以抑制通胀为首要目标,并未采取降息措施,为此,欧盟政界、经济界强烈呼吁央行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三是欧元的现行利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现在欧洲央行采取的是单一利率机制,它不利于解决不同国家的经济难题。对于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而言,目前2%的利率太高,它导致了这些国家失业的上升,以及借贷成本的抬高,因此它们需要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要进一步降低利率。而对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爱尔兰等国来讲,2%的利率又显得太低了,给上述国家带来了通胀上升的压力。统一的利率在实践上导致了欧元区内部的不公平竞争。四是欧元升值特别是较高的利率加大了金融投机的风险,减少了生产性投资。由于欧元的高币值,以及比美元高一倍的利率(2%对1%),为金融投机者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来,流入各大金融市场特别是汇市上的热钱越来越多,超过1.5万亿美元,而欧盟各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增长则十分有限,个别国家甚至为负增长。
第四、“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指标设限,也是抑制欧盟经济增长的因素。
“稳定与增长公约”当初是为了确保未来欧洲单一货币的稳定而制定的,主要是针对那些原来财政状况欠佳及弱势货币国家。但后来的情况有违初衷。由于近几年经济形势恶化,欧盟许多国家的财政状况愈加糟糕,原弱势货币国如意大利、葡萄牙等自不必说,问题是像德国、法国这样的货币强国也屡屡超标犯规,面临受欧盟经济惩罚的危险。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有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超过3%,直接危及公约的信誉。近期以来,在欧元区国家,围绕公约的争论趋于表面化,在2003年上半年以前,以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守约派”和以一些成员国为代表的“变通派”之间基本上是势均力敌,在这场争论中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但此后,随着欧元区多数国家经济持续低迷,财政形势不断恶化,情况发生某些微妙变化,欧盟委员会在守约的立场上后退,也逐渐转向认同一些成员国的观点,认为当前的重点应当是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教条式地“守约”,不赞成对违约国进行经济惩罚。而一些成员国则在原来立场上进—步发展,认为不应仅仅是变通,而是应当灵活对待这一公约,甚至强调不应受这种人为性条约的约束,个别国家的领导人还提出要取消公约,认为它是阻碍欧洲经济复兴的拦路虎,作为公约发起者的德国也表现出力图挣脱这一“紧箍咒”的意向。看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在事实上摆脱“稳定与增长公约”,以使各国能自主地运用财政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
第五、欧洲统一市场对欧盟经济推动作用较为有限。
通过几十年的经营,欧盟已经逐步建成了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统一的内部市场。长期以来,它对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西欧经济的衰退也表现出欧洲统一市场存在诸多缺陷:诸如,内部市场对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协调能力有限。尽管名义上实行了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的四大流通,但实际上后两大流通还存在较大障碍,加之欧盟成员国在税收、福利、劳动力市场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难以有效地调动和配置盟内的一切资源;统一大市场内的不同国家间并未完全实现优势互补、一荣俱荣,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另外,自2000年底以来,西方高科技经济泡沫的破灭,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欧盟知识经济的振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欧盟经济形势开始趋于好转,但也面临不少不利因素。可以说,欧盟经济下滑现在已到谷底,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美国、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加快,整个世界经济增长趋强,欧盟经济也将在这一大趋势下走向复苏;但也应看到,欧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面临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例如体制缺乏创新和活力的问题,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居民消费和内需乏力的问题等等,短期不会得到根本性改观,再加上欧盟内部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因此,欧盟经济不会有强劲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