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泽栖[1]2017年在《印度人民党的外交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印度是南亚地区唯一的大国,也是印度洋上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亚洲国家,还是21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新兴经济体之一。正如我们现在正努力实现的“中国梦”一样,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印度梦”——成为世界大国。在印度实现其世界大国目标的道路上,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国是印度自独立以来最为警惕和防备的目标。因此,中国有必要加深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实践的了解。印度人民党是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政党,创始人是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以世俗化政策和口号参加竞选失败后,印度人民党最终确立以“整体人本主义”、“印度教特性”为党的最高纲领,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政党。“印度教特性”具有较强的两面性,既有印度传统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的包容性;又有极强的宗教排他性、宗教民族化和大国沙文主义等特性。因此,印度人民党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在发展与他国的双边关系时,极易在历史遗留问题、结构性矛盾问题上做出历史性突破;但在涉及到印度的国土安全、南亚地区霸主地位的时候,印度人民党政府也极易制定出非理性的激进政策。因此,对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莫迪两届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实践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国对印度人民党外交思想特点和外交目的的认识,为未来发展中印关系提供便利。本文从印度人民党成立、发展以及最终崛起的过程入手,对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特性”政治思想加以了解和掌握,再就瓦杰帕伊、莫迪两届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与实践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印度人民党外交政策与实践的特点。本文重点分析印度人民党时期中印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中印边界争议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困局以及其他影响中印双边关系发展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对印关系时的应对措施,在确保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障中印共同利益的实现。
张建立[2]2004年在《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为南亚的地区大国,印度的对外战略总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国的梦想。印度的对华政策是其世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对华政策既是对印度以往政府对华政策的继承,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政策主张。印度人民党上台以来印度的对华政策可以分为叁个阶段:(一)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前对抗为主、合作为辅的对华政策;(二)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合作为主、对抗为辅的对华政策;(叁)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睦邻友好合作的对华政策。印度人民党的对华政策具有以获取大国地位为明确目标、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对华奉行实力外交以及两面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导致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不断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驱使。中印两国之间尚存在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但是否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将决定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
刘思明[3]2016年在《社会运动与印度人民党的发展》文中指出印度人民党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印度政坛的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印度人民党这个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代表政党,大多数研究将印度人民党看作背离印度世俗主义路线的教派政党,依靠教派鼓动在政坛获得一席之地。但仅仅视其为教派政党并不能全面概括这个特殊的政党,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对于印度人民党的全面认识。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发展主要依赖叁个方面:联盟策略、组织建设以及社会运动,其中社会运动是促使印度人民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重要因素。对于印度人民党的社会运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拟从社会运动视角对印度人民党的发展进行分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印度人民党的着作和主要论文分角度进行梳理,介绍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和框架建构论,并结合相关分析案例得出分析印度人民党社会运动所运用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写作框架进行简要概括。第一章对印度近现代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社会运动进行回顾和重新阐释,阐明社会运动对于印度政党的作用。独立前,体制外的国大党在独立运动时期发起的叁次社会运动确立其领导地位,与同时期的边缘地位的国民志愿团形成鲜明对比。而独立后,人民同盟以宗教议题发起的“圣牛”保护运动对政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给印度人民党留下了经验。第二章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将印度人民党的发展分为了叁个阶段:中立阶段(1980-1986)、由中立到全面参与(1986-1993)、缓和阶段(1993至今)。对每一个阶段印度人民党在社会运动的策略、行为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的具体分析,深入发掘印度人民党转变的原因和过程,展现印度人民党在发展过程中参与社会运动的轨迹,本章重点展现全面参与社会运动时期的印度人民党的状况。第叁章以社会运动理论的框架对印度人民党的社会运动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的政治机会结构中,国际环境、参与渠道、国家管控能力使得社会运动得以生成和发展,其次在微观的资源动员中,同盟家族的组织网络、领袖能力、媒体对成为促使印度人民党社会运动成功的有效资源,最后印度人民党通过继承印度教民族主义,将这种意识形态在社会运动中通过宗教符号进行传播,塑造共同记忆和感情,完成主观上的思想动员。结论回顾前文印度人民党参与社会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分析,说明社会运动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推动了印度人民党的发展,指出印度人民党基于选举政治的考虑将长时间保持缓和的社会运动策略。
曾祥裕[4]2006年在《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启示》文中认为1998年3月19日到2004年5月21日,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简称BJP)在印度连续执政六年。这段历程正当后冷战时代世界大势与南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极大地恶化了中印关系,中印关系由此跌入低谷。但国际以及中印内部因素终于促使两国共同努力,推动中印关系逐渐恢复。经过1998年下半年的恶化期、到2000年中的徘徊期、再到其后的恢复期,中印关系终于走出低谷,迎来了又一个高潮,实现了印总统访华(2000年5月)、李鹏访印(2001年1月中旬)、朱镕基访印(2002年1月中旬)、瓦杰帕伊访华(2003年6月底),中印政治关系大为改善、经贸合作飞速发展、争议问题取得进展。本文由此得出几点启示与结论:(一) 中印互相构成战略性影响,稳定的中印关系对两国意义重大;(二) 中印地缘政治博弈形势复杂,须以可行的地缘战略认真对待;(叁)美国因素对中印关系影响巨大,妥善应对美国因素是中印关系的关键;(四) 中印边界问题、巴基斯坦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印关系有重大影响,但决定性因素是两国的战略意志;(五) 中印关系将继续改善,应推动中印一系列具体问题如边境问题、中印贸易问题的解决或改善,中印应在两国共同关心且拥有相同见解的问题合作,但中印不会走向结盟。
刘洋[5]2018年在《印度人民党对印度传统战略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文中认为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印度一样,在对外行为和外交风格上如此灵活而又善变。这种善变可以在对华外交中表现为从“兄弟国家”到“兵戈相见”,也可以表现为从“共谋亚洲复兴”到“洞朗对峙”。这种风格在印度当前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身上表现的更为深刻。通常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归结为防御主义,西方的传统战略文化归结为扩张主义,那么印度传统战略文化的性质是什么呢?文化力量是一种基础、广泛、而深厚的力量,国际政治的文化研究如火如荼,从传统战略文化的角度审视、解读印度的外交尤其是印度人民党的外交,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江忆恩文化现实主义的理论和框架对印度传统战略文化进行研究。本文从印度政治文化传统的叁大来源——考底利耶的现实主义、阿育王的“正法”思想以及印度教精神中提取印度传统战略文化的核心范式,通过对印度古代应对异族入侵的战略选择和被誉为印度古代“黄金时代”的笈多帝国的战略偏好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印度传统战略文化呈现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二元对立的核心范式,进攻战略与和解战略并举的战略取向。继而通过对印度人民党思想意识以及瓦杰帕伊和莫迪选举纲领和执政中的战略偏好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印度人民党外交中与传统战略文化取向的一致性。本文在分析中借鉴了江忆恩教授对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并根据印度传统战略文化研究的现实情况进行取舍,是文化现实主义在印度战略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本文立足于历史和文献研究,系统分析《政事论》和“正法”思想中蕴含的关于国家定位、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思想,深入剖析印度人民党的党章和选举纲领,努力实现其本质的呈现通过对印度人民党背后印度传统战略文化因素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印度在南亚地区的现实主义和实力外交,也能理解印度人民党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的外交政策。
荣鹰, 郑瑞祥[6]2004年在《印度大选与新政府内外政策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5月,印度举行了第14届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自以为稳操胜券,又被国内外舆论普遍看好的印度人民党遭遇滑铁卢,痛失江山。而在野8年、被认为日渐衰败的国大党东山再起,重掌朝纲。这对印度的内政外交将产生重要影响。一、印度人民党大选失败的教训 根据印度选举法,人民院选举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第14届人民院选举原本应在今年10月印度人
陈小萍[7]2014年在《从印度人民党的选举战略看莫迪政府政策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致力于赢得第16届大选,成为国大党的可行替代者。为此,印度人民党综合采取了巩固印度教徒选票仓、以经济治理吸引选民的选举战略,最终以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而取胜。5月26日就任的莫迪政府将依托其竞选纲领制定执政计划,刺激印度经济发展,保护和推广印度教文化,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外交路线将成为新政的核心。
陈继东[8]2014年在《印度大选与新政府的政策走向》文中指出2014年的大选将以开启政党政治新局面而载入当代印度政治史。莫迪为首的印度人民党(BJP)获得单独执政的压倒性胜利,这既是该党自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势,也扭转了印度政党政治延续20多年的"联合执政"局面。印度人民党获胜既得益于其体现民众诉求的竞选纲领和巧妙的选举策略,也因为国大党的"一败涂地"和其他政党集团的"勾心斗角",而印度广大选民的"求变"心态则是关键所在。莫迪就任后,新政府政策走向事关印度未来发展,引人注目。
余渊[9]2010年在《“印度教特性”政治与印度人民党》文中研究指明“印度教特性”思想是一种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它强调印度教文化和印度教传统,目的是建立一个印度教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国家。自20世纪20年代起,印度教特性思想一直影响着印度国内政治发展。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表现为以印度教特性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与英国殖民主义和国大党的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的竞争,在印度独立后表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宪法确定的世俗主义原则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复兴,印度人民党从一个小党逐渐成长为印度政坛两大主要政党之一,并在1998年至2004年间成为印度执政党。本文以印度教特性和印度人民党为分析对象,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印度教特性政治实践的具体表现,分析印度教特性政治对印度人民党和印度政治发展进程的作用与影响。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印度教特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主要内容和本质,主要探讨以印度教特性为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与世俗主义民族主义即印度民族主义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了印度独立以前印度教大斋会和独立后印度人民同盟的印度教特性政治实践,分析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在印度教特性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叁部分分析印度教特性政治对印度人民党发展的促进作用,制约因素,印度教特性政治对印度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最后做出结论认为印度人民党应该逐渐淡化印度教特性政治色彩,转型为全方位型政党。但是,其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紧密关系阻碍了其转型,印度人民党要想成功转型并放弃印度教特性还需付出很大努力。
张四齐[10]2004年在《大选与印度政局走向》文中认为印度人民党从1996年执政到2004年(中间有两次短暂中断),高扬印度民族主义旗帜,在内政外交上新思维迭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搞核试验,抬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进行经济改革,实现8%以上的经济增速,软件业居世界第二;实践现实主义的"大国外交",如推动印巴和平进程,改善对华关系,密切与美关系,打造印美以(以色列)"铁叁角",可谓
参考文献:
[1]. 印度人民党的外交政策与实践研究[D]. 马泽栖. 云南民族大学. 2017
[2]. 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张建立. 苏州大学. 2004
[3]. 社会运动与印度人民党的发展[D]. 刘思明. 南京大学. 2016
[4]. 印度人民党政府时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启示[D]. 曾祥裕. 四川大学. 2006
[5]. 印度人民党对印度传统战略文化的继承与延续[D]. 刘洋. 山东大学. 2018
[6]. 印度大选与新政府内外政策走向[J]. 荣鹰, 郑瑞祥. 国际问题研究. 2004
[7]. 从印度人民党的选举战略看莫迪政府政策走向[J]. 陈小萍. 南亚研究季刊. 2014
[8]. 印度大选与新政府的政策走向[J]. 陈继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9]. “印度教特性”政治与印度人民党[D]. 余渊. 云南大学. 2010
[10]. 大选与印度政局走向[J]. 张四齐. 现代国际关系. 2004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印度教论文; 中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