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五里堆小学 425000
摘 要:鉴于接受美学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启迪,运用接受美学的许多观点为语文教学开辟新的视野,提供新的认知方法,为语文教育有益之举!
关键词:美学 语文教学 建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从接受美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仅在文学艺术界引起轰动,掀起波澜,就连教育工作者也耳目一新,迅速引入中国的教育实践。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鉴于接受美学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启迪,运用接受美学的许多观点为语文教学开辟新的视野,提供新的认知方法,为语文教育有益之举!
一、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为语文教学建构新教学本质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是奉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拼命灌,学生在讲台下昏头胀脑云山雾罩。长期的被动学习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倦心理。
出现这个局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偏差所致。自古以来,教学的金科玉律都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就是以教师和文本为中心。这就如同文学领域里长期奉行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一模一样。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传来一般新风:即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创立的接受美学颠覆了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地位,确立了读者的接受活动应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只要作品不被行动的主体接受、获取,它始终只能是未完成的可能的存在,所以接受是最本质的。”
二、接受美学的“第二文本”观点为语文教学建构学生的接受模式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为语文教学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追求,它的“第二文本”理论则为语文教学建构学生的接受模式。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创作的作品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了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看来,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模式应该同读者阅读作品一样,学生也必然要对教材参与自己的主观润色,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蕴含学生主观感情的“第二文本”。这时的教材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材,它应该是异彩纷呈带有自我情感、自我认知色彩的文本!这种差异性是由于教材中不确定性“意义空白”造成的。以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意义空白”将由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去填补和实现。不同的读者由于其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审美观点及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尽管第一文本是相同的,但作为第二文本,则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三、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为语文教学建构起崭新的设计期待和创新期待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备功课,教学设计的优劣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期待视野”主要指“接受主体或主体间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有一种预期想象,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术语说就是“期待视野”。如果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也就是说没有超出读者的预期想象,读者就会感到缺乏新意和刺激而索然无味;相反,作品的构想与展现出乎意料,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就会大为兴奋。阅读作品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无论高年级也好,低年级也好,他们原有的知识积淀会使他们对教材和教学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是一句空话,从教学设计就要体现这个理念,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学生的知识积淀,预期到学生不同的心理“期待”,教学设计要尽可能超出学生的“期待视野”,奇峰迭出,异彩纷呈,才能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加工创造热情。
四、接受美学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的梦想建构为现实,也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底蕴
如果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心,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用自我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对第一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局面就大不相同。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六十个学生也许就有六十个第二文本。第二文本异彩纷呈是一件好事,
1.说明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
2.说明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开放性多层性;
3.说明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实现了。
不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做了种种准备,对学生的再创作做了种种分析,对第二文本做了种种预想,教师毕竟是人不是神,肯定有一些第二文本会超出教师的意料。或者是触碰到教师的知识短板;或者是思想认知步入错误的轨道。面对第一种情况,教师不要逃避,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不要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应该向学生坦承自己认知缺失,然后反躬自省,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短板。面对第二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要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而是平等地和学生探讨第二文本存在的问题。学生思想认知离经叛道并不可怕,绝大多数通过沟通、交流,都会回归主流认知。教师如果因为学生的第二文本出现思想偏激认知而张惶失措,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紧张,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第一文本的润色、加工和二次创造。
论文作者:唐小艳 蒋昌政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2月总第2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美学论文; 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论文; 教师论文; 期待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2月总第2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