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的模范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学校德育中的模范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榜样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榜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方法,但榜样教育在榜样自身、榜样撷取过程、榜样教育者自身、榜样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从而使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本文力图从树立科学的榜样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榜样及榜样教育释义

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体现、彰显出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模仿、学习、借鉴意义、激励作用的东西”,是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及方法,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效仿、努力地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优良品德。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也是强调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倡导榜样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模式的模仿。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直接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而所谓的“观察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其中包含了内部认知的各种变量。既然观察学习是一个依靠表象、认知的过程,主体就有可能做出‘延迟反应’;也就有可能不只是受直接强化(学习者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影响,而是受替代强化(不是观察者本人受到强化而是看到榜样或行为模式受到强化进而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示范信息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行为规范。替代性强化理论很好的揭示了榜样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也就是在潜在的替代性强化理论和意识的作用下榜样学习得以生存和延续。

◎当前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榜样教育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凝聚民族力量、鼓舞群众士气,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然而最近一段时期,尤其是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榜样教育已失去原有的优势,逐步走向低谷。不少学者都用“雷声大、雨点小”、“干打雷不下雨”来形容目前榜样教育的现状,“听起来激动,看上去感动,行动上无动”则是对于榜样事迹的写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笔者着力于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自身存在的问题

1.榜样形象的“高大全”,脱离实际。我们所确立的“榜样”简直不是“人”,而是神,是“高大全”的集中体现,是学习者永远无法企及的“圣贤”。这些榜样已摒弃了人性中的兽性,而又远远超越了德性,是高高在上的神性的集中体现,榜样形象被人为的拔高了。有学者对榜样的类型进行了总结,榜样无非是“‘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死后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

一份对武汉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中榜样的统计显示,课本中出现的榜样形象具有明显的“高大全”倾向。教材中主要出现了三种榜样,为少年名人、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而“‘著名人物’占了榜样总数的76%,而少年名人只占6.4%,普通百姓占17.6%。”对于这样的榜样要学习者如何模仿,如何学习?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榜样,活生生的例子,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益于生活的榜样。人无完人,榜样亦不例外,过分完美的榜样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感,更缺乏可效仿性和可操作性。

2.榜样职业分布单调,缺乏层次性。在喻学林的调查中发现,武汉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中榜样的职业类型不够全面,仅仅局限在少数几种类型上,如科学家和政治领导,其中政治领导出现34人次,占22%,居于首位;科学家出现33人次,占21%,居于第二位,并且相关的论述在教材中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生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可能人人都是政治领导,人人都是科学家,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更多是农民、工人、企业家、教师、医生等普通岗位,但是这方面的榜样是少之又少,普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如何实践?如何提升?这才是现实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也是我们所致力于思考的问题。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尽了应尽的责任就是善的、值得称道和学习的,而不可能“人人皆尧舜”。

(二)榜样撷取过程中的问题

1.榜样撷取过程缺乏民主性。榜样是公众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所谓的“榜样”首先应得到公众的认可,只有得到认可的榜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才能自发的学习并内化榜样的优良品德,榜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榜样的撷取忽视公众的主体需求,而是行政命令使然,是“通过人为‘操作’、‘炒作’、‘包装’、‘打造’出来的,‘长官意志’评选出来的,是通过按比例分配名额、指标摊派出来的”。这样确立的榜样不会引起公众的情感波动,要想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这样的榜样确立过程缺乏对主体人的关注和尊重,置主体的心理体验于不顾,忽视了人作为人本体论上的意义。

2.榜样确立的过程存在潜规则。榜样树选的潜规则为:“点、线一定扩张为面,‘个别事’一定扩展为‘事事’,‘一方面’一定扩展为‘方方面面’,‘本性本能使然’一定上升为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榜样选取的过程应是一个公开、神圣的过程,是一个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过程,存在的所谓的“潜规则”正是对“榜样”的一种否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选取只会让榜样的优秀品质大打折扣。

(三)榜样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1.未认识到自己是榜样教育的主体。目前,教育者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的向榜样学习仅仅是口头上的一种口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在实践中教育者依然是我行我素。当然,这是榜样选取存在问题的一个结果和重要表现,然而教育者自身的认识则是更重要的原因。教育者游离于榜样教育之外,只把自己当成榜样教育的传送带,而未认识到自己是榜样教育的主体。

2.教育者言行不一。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效果远不如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受教育者最现实、最直接的榜样,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信念和践行决定着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受教育者很容易、并乐于模仿教育者的言行。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很多教育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未表现出严肃的道德感及高尚的道德行为,这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四)榜样权益保障问题未受到重视

目前,由于榜样的权益保障机制不是很完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状况还是经常存在的。由于受替代性强化的影响,学生在对榜样进行模仿时肯定会考虑模仿的后果。榜样虽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未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从而弱化了榜样行为的可操作性。

◎应对榜样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榜样教育思想。1.榜样的选取要注意群众性、时代性。榜样是现实的榜样,是活生生的榜样,是富有立体感的榜样,而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君子”。也只有这样的榜样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榜样教育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因此也能够保证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选取榜样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也只有得到了学生认可的榜样才真正具有榜样的意义。脱离学生,失去群众基础的榜样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国已从计划经济时代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时代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异。现在已不是政治主导一切的年代了,社会的发展也是多维度的,因此应摆脱过去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的教育方式,将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合理的成分予以肯定,并及时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模范式的人物作为公众学习的榜样。当然确立新榜样并不是全盘否定老榜样,要处理好新榜样与老榜样的关系。老榜样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模范和先锋,在新的时期,老榜样要有新发展;新榜样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并且也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之中,新榜样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也会逐渐淡出。

2.榜样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由于个体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等的不同,造成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榜样不仅仅是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榜样,由于社会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榜样也必然存在多层次性、多样性。榜样“既要有传统的‘献身型’、‘拼命型’、‘勤奋型’、‘苦干型和无私型’,也要有智慧型、灵巧型、创造型、开拓型,还要有自立型、自强型、维权型、守法护法型等等。”有学者对道德教育的层次进行了概括,认为道德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必须层次(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即道德底线)、弘扬层次(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目标)、追求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因此榜样的确立,榜样教育的开展也必须适应相应的道德教育的层次,也只有这样,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榜样教育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教育者的信念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种现实的刺激与强化要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中,尤其是年级越低的学生,教师就是“榜样”,就是模仿的对象和崇拜的对象。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且要远比其他榜样“有效”得多,因此要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入手。局外人的观念,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目前榜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其呈现方式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而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正是榜样教育有效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所谓情感认同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受榜样言行的鼓舞、震撼,由此产生的情感冲击,从而引起情感共鸣的程度。而心理体认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言行中所表现出来对榜样及其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榜样精神的践行程度。因此,要使榜样教育真正有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和心理体认程度,也就必须要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榜样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

榜样教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开展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改善榜样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以适应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也不是某个个体可以完成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标签:;  ;  ;  ;  

学校德育中的模范教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