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_渔业论文

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渤海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海洋农业是解决当今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渤海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渤海区域三省一市(河北、天津、辽宁、山东)的渔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渔业人口的1/4,养殖专业人口超过全国的1/3。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解剖渤海典型区间,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寻求渤海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海洋农业发展模式,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和全面开发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一、渤海海洋农业发展现状

(一)渤海海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增幅趋缓

2000年,渤海区域海水产品产量为94.96亿公斤,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39.04亿公斤,增幅为26.16%;与1980年相比,产量增加了81.10亿公斤,增加了5.9倍。1980~2000年渤海水产品产量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增幅缓慢,增长率下降。渤海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提高生产要素素质和开拓环境容量的挑战。

表1 渤海水产品总产量变化情况

注:①表中数据根据历年的《中国水产统计年鉴》和《河北水产统计年鉴》数据整理,1996年以前的产量数据根据2000年《中国水产统计年鉴》规定的折算系数折算。②增长率反映的是5年同比变化情况。③海洋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海洋捕捞产量。

(二)海水养殖产量增幅减缓,面积持续增长

1.海水养殖产量增幅减缓。2000年,渤海区域海水养殖产量为45.53亿公斤,比1995年仅增长了0.86%,海水养殖产量增幅出现大幅下滑。从1980~2000年的情况来看,海水养殖产量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又出现缓慢增长。从水面类型来看,2000年,渤海区域浅海养殖产量为28.81亿公斤,港湾养殖产量为1.92亿公斤,滩涂养殖产量为14.80亿公斤,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7%、82.42%、7.26%,增幅均比1985~1990年的增幅大幅度降低。从海水养殖的结构看,2000年,浅海养殖、港湾养殖、滩涂养殖所占比重分别为63.28%、4.21%、32.51%,滩涂养殖比重大幅增加,而浅海养殖和港湾养殖的比重都有所减少。从水面类型看,浅海养殖与滩涂养殖是造成海水养殖产量增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2.海水养殖面积持续增长。根据资料统计,渤海区域2000年海水养殖面积为59.13万公顷,比1995年增加了80.13%,1980~2000年年均增长率为43.26%,渤海海水养殖面积保持了持续增长。

(三)渤海海洋捕捞产量呈指数增长,但产品品质下降

1.海洋捕捞产量呈指数增长。1980~2000年渤海区域海洋捕捞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00年,渤海区域海洋捕捞量为49.43亿公斤,占全国的33.45%,比1995年增加了19.30亿公斤,增长了64.09%。从增幅情况来看,海洋捕捞量1985~2000年年均增长率为21.82%,海洋捕捞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2.海洋捕捞产品品质下降。在渤海2000年的海洋捕捞产量中,鱼类占60.40%,虾蟹类占18.99%,贝类占15.38%,海蛰占4.63%。渤海主要优势种群退化明显。①捕捞鱼类的品质下降。从海洋捕捞鱼类品种的比例变化来看,优势较大的品种从1985年的带鱼、马鲛变为1990年的马鲛,1995年鳀鱼、鲐鱼,再变为2000年的鳀鱼、马鲛。可见,海洋捕捞鱼类从优质经济品种向低质小型品种变化。②捕捞虾蟹的品质下降。从虾蟹类所占比重的情况看,优势品种一直是毛虾。2000年,毛虾占捕捞量的比重为4.87%,比1980增长了2.27个百分点。渤海的特色品种对虾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0.27%降至2000年的0.13%;杂虾2000年所占比重为0.22%,比1995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③捕捞贝类的品质下降。贝类优质品种墨鱼2000年占捕捞量的比重为1.43%,比1980年增长了0.54个百分点;而优质品种交蛤、扇贝、贻贝、杂色蛤的比重均有所降低。2000年所占比重,文蛤为0.05%,扇贝为0.02%,贻贝仅为0.0003%,杂色蛤为0.29%。文蛤的比重比1990年降低了0.01个百分点,扇贝比1995年降低了0.05个百分点,杂色蛤降低了0.07个百分点,而贻贝产量所占比例近似为0。

3.海洋捕捞生产率不断提高。2000年,渤海区域专业捕捞人口达35.3万,专业捕捞的人均海洋捕捞产量为1.40万公斤,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0.16万公斤。与全国情况比较,除1995年外,1980年、1985年、1990年、2000年渤海的生产率均高于全国的生产率,尤以1980年渤海高于全国的幅度最大,达人均3.06吨。渤海区域机动渔船总功率为278.13万千瓦,每千瓦功率平均产量为0.18万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62万公斤(上述分析只考虑了产量因素)。

(四)渤海区域苗种繁育潜力有待挖掘

2000年,渤海区域海水鱼苗产量为61610.5万尾,占全国的15.9%。从历年来渤海育苗量占全国的情况看,渤海的特色产品——对虾的育苗量占全国的份额从1990年的70.7%降至2000年的34.4%,鲍鱼育苗量从1990年占全国的96.2%降至2000年的19.5%,海带育苗量从1990年占全国的99.9%降至2000年的36.4%。

与1995年比,2000年渤海扇贝育苗量增幅较大,达151.2%,略低于全国水平;对虾和鲍鱼的育苗量增幅均低于全国水平;海带育苗量和紫菜育苗量都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增幅的差距更大。辽宁省的对虾育苗量和鲍鱼育苗量以及山东的对虾育苗量、海带育苗量、紫菜育苗量均呈下降趋势。渤海区域的育苗潜力有待挖掘。

二、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一)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农业生产结构及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渤海海洋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表面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洋捕捞比重偏大,海水养殖比重偏小。2000年,海洋捕捞产量与海水养殖产量的比值为1.1∶1,表现为海洋捕捞能力过剩,而海水养殖增长乏力。二是内海捕捞比重偏大,外海及远洋捕捞比重偏小。环渤海三省一市除天津市的外海捕捞所占比重稍高(占捕捞总量的35%左右)外,辽宁省、山东省外海捕捞量只占捕捞总量的20%左右,而河北省外海捕捞量仅占捕捞总量的3%。渤海内海捕捞比重远高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而外海捕捞比重远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三是对虾养殖比重大,鱼类养殖比例小。目前,渤海海养鱼类产品仅占养殖总产量的1.6%;蟹、藻类养殖尚处于引进和试养阶段;贝类则主要是蛤,占70%,扇贝只占17%,毛蚶、贻贝更少。

2.海洋农业粗放型生产程度高,综合开发潜力大。以河北省为例,1990~1999年,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2.5倍和2.9倍,而海水养殖单产只提高了15.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目前,河北省沿海适合发展有价值贝类和蟹类的滩涂面积分别有100多万亩和50多万亩,但只有1/3得到开发,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3.渔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落后。我国渔业在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不完善之处。目前,全国水产行业质量标准有458项,占大农业的30%,但其中能与国际接轨的只有十几项。欧盟2003年1月25日做出了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后,美国、日本、韩国都开始高度关注我国水产品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才着手修改标准。而且,我国在水产品质量监测方面还很薄弱,尤其是在海水产品检验检测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4.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渤海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近海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衰退和贝类资源的大量流失,部分近岸水域过度养殖带来严重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地下水遭受污染等。加上陆源污染、海上排污等原因,海水污染日趋严重。2001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8990平方公里,已占渤海总面积的24.6%。其中,污染较重的海域有鸭绿江口海域、大连湾、辽河口海域、锦州湾、渤海湾西岸、莱州湾、烟台近岸和胶州湾等,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油、磷酸盐和重金属。据统计,渤海无脊椎动物较10年前减少了39%,鲈鱼、鳓鱼、真鲷、牙鲆、半滑舌鳎、对虾、梭子蟹等重要渔业资源的生物量只有10年前的29%,渤海盛产的中国对虾的年产量只有10年前的11.8%。因此,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二)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观念制约——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观念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偿索取观念严重。二是掠夺性开发和无序开发观念严重。三是生存性开发观念严重。例如,人口多的地区过度利用可养殖海湾,过量捕捞经济性鱼类,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四是传统小农经济观念严重,外向型发展的积极性不足。发展远洋渔业本是一项前景广阔、效益可观的事业,但许多人宁可在国内近海小取小捞,也不愿冒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的风险离开家园到外海从事劳务。

2.体制制约——涉海部门间综合协调力度不够,多头领导,各自为政。渤海开发与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渤海各省、市,相关内陆省、市以及全社会各行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共同努力,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和管理。目前,渤海作为我国的内海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圈中心,但是,渔监、海监、环保、盐务、港务、水产、边防、土地、交通、旅游等十多个涉海部门之间没有权威的领导和协调海洋开发的政府综合管理机构,造成海洋开发工作的多头领导,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海洋农业发展缺乏内部调控。海洋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管理制约——海洋综合管理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的管理体系主要是为追求数量目标设置的,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显得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忽视了对渔业水域的保护。渔业污染重在预防,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点——污染源的控制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手段。

4.科技制约——技术创新体系薄弱,科技支撑乏力。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在渤海许多适合发展养殖业的海湾,沿岸近海养殖密度过大,污染严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因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及资金等问题,引进的鱼、虾、蟹、贝、藻等新品种均未形成规模,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以河北省为例,对虾养殖受挫后长期不能复苏的直接原因就是科技滞后于生产,养殖技术、品种的储备不足。在海洋捕捞业队伍方面,海洋捕捞外派船员队伍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级职业人才,拥有三等甲级以上高级职称的船员为数不多,因而外派船员队伍受到海区条件、作业方式和技术要求的限制,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范围相对狭窄,制约了远洋渔业的发展。

三、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

在发展思路上,要做到“三个转变”:①跳出“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由过去相对独立的海洋渔业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②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③由无偿使用、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走适度捕捞、高效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规范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把传统的采捕天然资源的渔业,改变为人为干预、以提高经济资源量及其再生产能力的人工资源型渔业。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农业结构。把海洋渔业工厂化养殖和名特品种养殖作为海洋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把无公害生产作为突破口。这是对渤海海洋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新定位。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比重。另一方面,在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中,全力发展远洋捕捞,享受大洋公益,减轻近海渔业资源压力。一是要抓好以过洋性渔业生产为主向过洋性渔业生产和大洋性渔业生产并举的转变,由拖网作业方式为主向拖、钓、围网等多种作业方式协调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单一生产型向渔业生产、产品加工、国际贸易和综合经营方面的转变,调整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和作业方式,引导企业开发新渔场、新品种。

2.广拓发展资金,建立专项基金。在资金筹集和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广开资金渠道——设立海洋开发基金;降低研发风险——设立海洋科技风险基金;加大污染治理——设立渤海综合治理基金。改变现有的海洋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合理调整投入结构,对投入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确立新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实施必要的政策措施,使渔业科技、教育、人才投入有必要的保证。

3.依靠龙头带动,走产业化之路。推进海洋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抓住六大环节:一是抓住创办、培育渔业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环节;二是把握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三是跟踪抓好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渔户这个核心环节;四是继续强化确立主导产品和商品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五是切实抓好“龙头+基地”环节;六是搞好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场环节。

4.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健全海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第一,整合科技力量,建立渤海开发、治理、管理以及促进渤海可持续利用的科技研究与开发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国家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海洋研究基地及国家级实验室。第二,重点研究与渤海资源环境特点有关并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加快海洋科技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嫁接改造传统渔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产品质量检验和渔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第四,培育和完善海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第五,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围绕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工程、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抓好适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努力使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取得新突破。

5.立足当前,认真研究、制定渤海海洋农业发展规划。海洋开发中长期规划要立足当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跳出“以海论海”的狭隘圈子,把海陆一体化看作海洋农业开发课题中的应有之意,为经济腾飞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应重点推进渤海的“碧海行动计划”,控制污染物流入渤海的总量,实施污(废)水处理排放工程、海域环境监测等。同时,沿岸三省一市应实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海洋农牧化和人工渔礁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沿岸盐田、养虾池合理调整工程等,划定禁海区、养殖区,延长禁渔期,以恢复渤海渔业资源。

6.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建立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规划、调整产业布局时,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充分论证,避免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一是完善海岸工程可行性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估制度;二是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三是建立海域和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四是建立起与资源总量相适应的捕捞强度控制制度;五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察制度。同时,海洋、水产等相关部门应合并,例如成立渤海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综合协调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负责渤海海洋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草拟海洋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及组织重大海洋科技攻关,维持海洋开发和生产的秩序,监督和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协调处理海洋开发中的矛盾,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保障。

标签:;  ;  ;  ;  ;  ;  ;  ;  

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