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冲动”笼罩重庆民营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民营企业论文,香港上市论文,冲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在重庆,尽管已有前车之鉴,但一种被业界称为"上市冲动"的浮躁情绪仍然在重庆中小民营企业蔓延。在之前举行的"重庆周"香港推介会上,重庆16家企业向香港证券市场频送"秋波",着手或者酝酿赴港上市。
2005年8月22日,在当地颇有声誉的重庆民营企业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将赴香港创业板上市,并乐观声称"完全有望在年内上市成功"。至此,重庆已经有17家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前往香港上市。
而"热闹"的背后却是这样一个现实:前后5年间,重庆除了国企"重钢"、"庆玲"在香港成功上市外,重庆民企香港上市之梦无一实现,有分析人士认为,重庆民企的赴港上市梦正面临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对于这一"上市冲动"的浮躁情绪,业内专家将之定性为"一种不理智的行为":"盲目追求资本市场,必将打乱企业自身的发展","高昂的上市费用,足以拖垮一个企业"。
是什么让这些企业言及"上市"就兴奋不已?在民企"冲动"地走上"上市"路的过程中,谁才是真正的获利者?正在为上市梦付出不菲代价的重庆民企能否在遭遇挫折后及时醒来?
重庆民企受阻香港上市路
2005年8月21日,以生产梳子起家的重庆万州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与香港券商、承销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行签订协议,正式启动"谭木匠"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程序,其董事长兼总经理谭传华透露,"谭木匠"赴港上市瞄准的是主板市场H股红筹股,不过,因"谭木匠"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在针对中小企业的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可能性更大。
据介绍,被香港资本市场吸引的重庆企业不仅仅是"谭木匠",还有东升铝业、民生燃气、长安民生物流等至少16家企业准备赴港上市,其中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已经与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签订了有关协议,开始进入上市前的有关程序,有的已经进入了上市前的辅导期。
这一说法得到了重庆总商会的认同,据重庆总商会人士介绍,"虽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已有243家,但重庆只有'重钢'和'庆铃'两家,特别是民营企业无一家在香港上市。重庆现有的14.5万户中小企业中,80%遭遇贷款难。为了解决融资问题,在有关方面牵头组织下,目前已有10多家重庆民营企业已开始与香港方紧密接触,即将赴港上市。"
然而,就在"谭木匠"豪情万丈地声称"在年内上市"的同时,在其之前放言"上市"的16家先行企业无一例外地遭遇阻碍,5年之中,没有一家获得成功:三年前就把到香港上市炒得沸沸扬扬的"谭鱼头",虽然在近三年时间内接触了很多券商和中介机构,但始终没有实际行动;曾经热炒赴港上市的"民生燃气"、"力帆"、"民生物流"等企业也都开始"偃旗息鼓";之前就将其上市日程一推再推的"民生燃气",2004年向外界宣称当年第四季度登陆香港,但2004年第三季度时就将上市计划再次推迟到2005年上半年,同时改道主板市场,现在又有消息称其上市计划将推迟到2007年;与"民生燃气"一样,"力帆"也将上市日期"顺延","今年内力帆不会上市"。
是什么原因使得重庆中小民企的上市美梦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大部分的重庆企业都偏爱香港的创业板上市,是因为门槛低,上市费用也比主板低。"业内专家称,"它是一个对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期望值很高的市场。但奇怪的是,重庆的餐饮、房地产、家居等传统产业都朝里面钻,那里对这样传统产业是缺乏兴趣的。"
而据西南证券的咨询专家介绍,重庆民企赴港上市受阻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四部委推出新政策以抑制民企通过"红筹股"的方式绕道上市。据介绍,俗称的"红筹股",是指由中资企业直接控制或持有三成半股权以上的在港上市公司股份。
"由央行、外管局、银监会及证监会四部委联手出台的《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红筹股'上市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三道关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对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政策的再度收紧。事实上就是为了抑制民企以'红筹'形式绕道上市,并遏制日益猖獗的资本外逃,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企业海外上市的冲动。"国浩律师事务所娄建文律师称。
"目前,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集资金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过去一年的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重庆目前准备上市的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符合这些条件,从而使得大部分企业在上市路途上原地踏步。"
上市之风吹出利益链条
先行者的上市车轮已经陷入泥潭,但后来者却依然热情高涨,对于赴港上市之梦,重庆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趋之若鹜:重庆市粮油集团早已拟定了海外上市的打算,"金夫人"在近期放出消息准备赴港上市……
尽管"遏制日益猖獗的资本外逃"的国家四部委新政引来一些争论,但作为一项国家经济政策,是具有强制力的。在这样一个政策大背景下,并且已有前车之鉴的教训面前,让人不得不追问的是:为何还有如此众多的重庆中小民企热衷于海外上市?
重庆民企赴港上市热潮的背后有四大推动力:企业融资渴望的"原动力";政府部门的"牵引力";香港证券市场的"诱惑力";上市中介的"鼓动力"。
"渝企应当借香港的优势走出去。"2005年5月10日,在一个名叫"利用香港优势、拓展全球商机"的高峰论坛上,香港贸易发展局高官向渝企发出赴港上市邀请。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欧达理还生动地把香港证券市场比喻成一辆"国际列车",称渝企可以"透过在香港上市,企业就像上了这趟'国际列车'走向世界",除了可以筹集到可自由兑换的资金,还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
与此同时,有渝企、上市中介发起、参加的诸如"港上市研讨会及香港中介机构免费咨询会"等各种会议也应景出现。在这些会议上,上市中介公司称香港能解决渝企"3M稀缺",即Money(钱)、Market(市场)、Management(管理),认为利用香港商贸平台,渝企可实现拓展海外市场的目的。并下结论说:"重庆企业意识不到位,是阻碍其赴港上市的一大硬伤。"
来自香港方面的邀请自然是基于其本土利益,而其邀请的对象自然也是实力雄厚、符合上市条件的重庆企业。但香港方面的盛情却感染了重庆不少尚不完全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民企,加上上市中介童话般的前景诱惑以及基于发展地方经济这一目的的政府牵引,急于融资的中小民企排队走上上市路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量中国企业为了融资改制,不惜高成本运作奔赴海外上市,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本身发展的局限造成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政策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在国内许多省市,境外上市不仅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而且还出台了优惠政策。"一位资本运作专家如是说。
在重庆兴起的这股不成功的"上市"热潮中,正为"上市"而愁眉苦脸的重庆企业背后是喜笑颜开的上市中介商。
按规定,申请上市企业必须聘请香港联交所认可的注册会计师、在香港注册的律师,并承担公司律师和包销商律师的专业费用、会计师专业费用,以及保荐人财务顾问费、文件制作费用等。保荐人均为国际知名公司,其收费均按照国际惯例计算,上述费用均超过百万港元。另外,企业还必须支付包销商销售佣金(大约为筹资额的2.5%)、估值师的评估费、翻译与印刷、公关顾问费用、收款银行的费用等,加在一起,估计上市成功所需的费用在400万港元左右。这对于那些筹资目标在3000至5000万港元的国内民营企业来说,费率相当高昂。
而这笔巨额的上市成本只能由民企自己来负担,至于能否成功上市,中介商是没有保证义务的。或许正因为如此,重庆"谭木匠"等民营企业积极赴港上市融资,正是香港券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最愿意看到的。
按照常理,高昂的前期费用加上并不确定的上市几率应当是难以接受的。但经过一些极端案例的刺激,在现实和前景之间,一些企业仍愿意以巨额的前期费用搭建桥梁。因为他们更愿意相信中介商描绘的童话世界:"若你现在有5000万元左右的资产,到时候你出售10%的股份就将会有相当可观的回报,同时有来自外面的资金支持新项目。"
损失惨重能否敲醒梦中人
"现在重庆17家正着手或者准备上市的企业因进展状况不同,所投入的上市成本也不一。但按平均每家企业先期投入200万元人民币计算,重庆17家企业将至少在中介环节消耗掉3400万元,如果能上市成功的话,则符合'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生存法则;但如果上市不成功,对于急需输血的重庆民营企业界来说,无疑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就目前的情况看,重庆民企赴港上市的情况不容乐观,不仅中小民企要反思,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反思,以便及时从梦中醒来,另寻他途。"重庆工商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委婉地提出建议。
赴港上市,应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还是长远的打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博士认为,短期来看,到海外上市的确是一个融资渠道,但事实上目前到香港上市企业融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货币错配,所以实际上更大意义是只能用来救急。 ^相较于上市中介商对于企业鼓吹的上市"童话",专家学者的分析更显理性,因而或许更应该为民企的"头头"们所接纳。一位分析师向因上市而疯狂的重庆民企提出的忠告是:"盲目追求资本市场,必将打乱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一旦追逐资本市场失败,对于资本追求的过度投入,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流不足,从而对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阻碍。"
"对于一个不出名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超过200万元的上市成本足以拖垮企业。企业融资上市对企业发展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目的只限于盲目圈钱,而没有企业发展的完善规划,则性质无异于赌博。准备上市融资的公司,理性地对待上市,也许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更为重要。如何解决对资本的追求与企业正常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个追求上市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