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又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
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很显然,“可持
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战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定
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发端于本世纪六
七十年代,其背景是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化、发展中
国家谋求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大量始料不及的问题和矛盾,如人口激
增与资源的有限性、生态平衡问题、伦理道德与市场竞争法则的关系等
等。到80年代末期,这类问题愈加突出,已构成社会发展的桎梏。可持
续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
学、系统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十分广泛的辩证观念,其内涵极为深刻、
外延相当宽泛。我个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当作如下基本规定:
第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新定位。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的关系出现了价值观念上的扭曲。在“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观念
支配下,人类无节制地开发索取自然资源,而忽略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
学命题: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成员。这种作法所导致
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口过度增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的日趋枯竭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淹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无情的竞争当中,人的
现代化没有与社会现代化保持同步。爱因斯坦曾说过:“经济和技术的
发展大大加强了生存竞争,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爱因
斯坦文集》第3卷,第40页)鉴于这种状况,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重新
摆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位置。一方面,要复归人在自然界当中的生
态学意义上的位置(当然不是再将人降格到动物水平),这种复归是否
定之否定意义上的复归,是建立在人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
复归。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谋求社会的现代化,有一个前提条件,
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现代化。因此,个人应向社会尽
义务、作奉献,社会更应重视人、关注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而不能忽视了人的精神追求、主体性精神的张扬,以及社
会对人的终极关怀。实际上,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
史观命题,也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有机统一。
第二,规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恪守平等原则,这
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代际平等,即不仅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而且重视后
代人的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其二是代内平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
富起来,绝不能以损害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利益为代价。相反
,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的分配机制、调节机制来维持人与人、地区与地区
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上的平衡,因为社会历史发展已反复证明,
过分悬殊的利益差别,对社会发展只有消极作用。
第三,确定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
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索取,也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造成了两
个严重后果:一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趋枯竭,二是人
口素质的相对下降和人均占有资源的递减。因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
求我们确立新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严格控制人口,节
约资源与利用科技发展开发新资源并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
础,但经济利益各主体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往往与社会效益
相冲突。可持续发展理论追求的是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因而
,它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当二者出现矛盾时
,应当首先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更根本
第五,操作过程规范化。
其一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失去了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宏观
调控,社会便会呈现出无序和混乱;其二是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其三是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是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和主体,离开了社会公众,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谈,离开了人,现
代化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逐渐展开、不断深化的过程,它
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看来,它有以下
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系统科学理
论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它把社会发展当作一个开放性的有序
系统加以审视和研究,强调重视系统的整体性,注重研究社会发展这一
动态巨系统的各子系统、层次、要素之间的最佳结构,对系统功能发挥
的外部环境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
以求整体最佳功能。
第二,全面性。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把经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文
化统一起来考虑,而且更进一步引入了自然系统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
要环境来考察,这进一步拓宽了以往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来
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路,从而确立起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四位一
体的新概念,使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具体。
第三,不可逆性。社会全面发展或者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性,主要
表现在人口过度增长所造成的恶性循环不可逆,人口的数量、质量既然
已经形成,就没有任何逆转的可能,社会发展只能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前
提下加以控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生态失衡造成的连锁反应等等,都
具有不可逆转性。
第四,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动态系统各部
分的相互协调,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都有可能造成“瓶颈制约”。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型时期,市场取向
的改革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人民群众开始逐步走向小
康,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大量的
问题和矛盾,人口、资源、环境等均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
制约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正确的决择,但不
能因此而忽视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问题,更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
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
化的协调与稳定,同时还包括自然持续性发展的内涵。这里的自然持续
性发展,就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这样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战略选择。
第二,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量的扩张,而是质与量相统一的度。
其质的方面包括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
明建设的统一性;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而
目前少数人的腐败、社会部分秩序的混乱,已使我们深受其害;某些利
益主体为了自身眼前利益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某些地方为了本位利
益而实行地方保护,某些利益主体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的现象也是
屡见不鲜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整体意义上的质的进
步,坚持质与量的统一,即坚持适度的原则,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
第三,经济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经济转型
过程中,也很容易引起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
们把握适度增长的原则,抑制日益攀升的物价,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
强化社会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调整和化解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
路,使我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现代化不仅是经
济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也是人、自然、社会相互关
系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