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2009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图书馆论文,心态论文,媒体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2009年,与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相关的技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根据CNNIC的调查,我国在6.4亿手机用户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超过1.176亿,接近2年前互联网网民的规模,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其次,2009年中国的3G移动网络在经过试运行后正式商用,人们利用移动网络获取服务将变得更加便捷与稳定[1]。在3G应用的促进下,新一代的移动智能终端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基于应用框架的智能手机,如iPhone、gPhone、oPhone,给开发部署移动应用服务提供了便捷的运行开发平台。再者,在数字电视方面,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超过5000万[2-3],加上数字直播卫星,形成了一个延伸至每个家庭的数字广播网络,这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在传媒、出版等商业竞争比较激烈的数字媒体服务领域,出现了“全媒体发布”、“立体出版”等信息发布模式[4-5]。图书馆服务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服务模式转变,构建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网络,将图书馆服务通过多种网络(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电视、有线电视、IPTV)发布到多种用户终端上(包括PC、机顶盒、智能手机、上网本、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保证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获得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服务开始进入全媒体服务时代。
移动网络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2009年全面开展了3G服务。3G最大的优点即是高速的数据连接能力,是2G手机的10倍左右。伴随3G网络发展,移动终端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成本的降低与新功能的开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上网本、MID)得到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终端设备。同时,近几年新出现的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平台框架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如苹果公司不仅有音乐商店,也推出了应用商店[6]。Google公司推出的开源Android操作系统的主要亮点之一也是其应用平台框架技术,并且是开源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领域应用平台框架。由于价格便宜,上网本也有了很大的用户群体,近年来上网本的出货量迅猛增加。专家估计,2009年上网本已经占据便携电脑出货量的19.6%,成为一种主要的信息终端[7]。伴随着iPhone、gPhone受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以及中移动Ophone的推出,基于应用平台框架的智能手机由于第三方应用功能非常丰富,会得到更大发展,乃至于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在这类手机上,人们添加一项应用就像下载一首歌曲那样容易。利用这一技术,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把资源内容和应用程序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展示方式。这一技术的推广对图书馆服务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把内容数据与个性应用紧密结合,把Web技术与客户端技术无缝集成,可以开发出更“酷炫”、更加方便可用的内容展示形式和资源获取途径。
通过移动网络开展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相关厂商都在作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12月推出了掌上国图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①短信服务:利用普遍的手机信息传播方式,将图书续借、图书催还、预约到达通知等多项适合短信方式的业务移植到手机上,拓展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渠道;②国图WAP网站: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统一出口和门户,将为读者提供信息发布、资源检索、在线展览、在线阅读等服务;③移动数字图书馆:以快讯技术为支撑,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将传统短信的推送服务方式和WAP网站的拉取服务方式相结合,提供个性化的频道订阅;④手机阅读:为读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图书和报纸阅读服务,目前可为读者提供20余种报纸和1000余种图书的资源;⑤国图漫游:将国家图书馆三处馆舍的地图以游戏的形式移植到手机,通过良好的界面和娱乐般的效果为读者提供国图阅览室定位帮助和读者指南信息,帮助读者在宏伟美丽的国图“漫游”[8]。
上海图书馆开通的手机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①馆藏检索服务:提供200万种馆藏书刊、音像资料和文献的搜索,并可引导读者向就近的分馆和服务店进行借阅;②手机二维条码服务:通过二维条码的标识向到访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③向读者提供到期提醒服务、续证、读者卡挂失/寻回、图书续借预约、个人信息查看及修改等短信服务[9]。
在高校图书馆领域,2009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通了基于WAP技术的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与馆内业务自动化系统紧密集成,主要功能包括读者信息查询更新、书目查询及单册查询、读者预约以及续借等[10]。同济大学图书馆也于2009年6月推出了WAP网站,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以文字为主,还提供一些免费资源的在线阅读功能[11]。2009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通了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TWIMS,提供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和电子资源跨库检索等功能[12]。
2009年1月,OCLC推出面向手机的“移动WorldCat”(WorldCat Mobile)试验项目,向读者提供资料检索和图书馆定位功能,移动终端的应用读者可自行下载安装[13]。200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与开放大学联合发布的项目报告《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使用》给出了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建议[14]。美国阿拉巴拉州姆拜尔城(名字与mobile巧合)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门户可以自动适配不同的上网设备,为读者利用手机等小屏幕的上网设备提供了方便[15]。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手机版的资源检索、Google地图定位等服务,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开发移动服务的建议[16]。Innovative公司的移动OPAC版本AirPAC已经有不少图书馆采用,包括个人借阅查询与预约功能[17]。美国的杜克大学在提供WAP网站的同时,还开发了面向iPhone用户的手机应用DukeMobile,这一应用提供免费下载。杜克大学图书馆专门开发了面向这一应用的馆藏目录以及电子资源查询界面,其中包括来自20个数据库的32000个图像资源,借由这个应用,拥有iPhone的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18]。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推出了NCSU Libraries Mobile,这一iPhone应用除了查询检索之外,还提供了Webcams功能,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图书馆的实景影像;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这个应用查询到图书馆内电脑的空置情况[19]。Library Connect在其移动技术专刊上列举了学术图书馆最急需的五项移动技术应用,分别是基于短信的参考服务、面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子资源获取、面向移动终端的读者信息查询、利用社会性网站提供移动服务、开发专有的手机应用[20]。
此外,还有很多国内的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都开通了短信查询以及电话图书馆服务。可以说,基于固定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图书馆服务,在2009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的主战场。
数字电视网络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数字电视网络作为传统电视网络的升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我国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计划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数字电视广播,2015年停播模拟电视,届时我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电视网络[21]。截至2009年二季度,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62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465.754万户,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达33.74%,预计2011年将达到1.1亿户[22]。
2009年,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地区开通了全球首家图书馆专业电视频道——“国图空间”,目前共设置文津讲坛、馆藏精品、少儿读物、经典相册、图说百科、书刊推介等6个栏目,并将于近期推出反映百年国图题材的专题。截至2009年底,国图节目的收视用户已达30万,预计2011年将达260万户,并计划在2010年将该频道推及全国。在未来,观众还能通过“国图空间”频道进行互动,实现国图借阅图书预约和续借[23]。
2009年4月,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和泰达有线电视网络达成合作意向,将联手打造泰达互动电视图书馆。泰达互动电视图书馆将设置视频节目、图文信息、电视OPAC三大板块,力争实现视频点播、图书电视续借、图书电视查询、新书介绍、文化共享、档案服务、信息服务、馆内动态等多项功能[24]。
2009年1月19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正式开播。本平台通过与数字电视网络结合,利用播存技术[25],把文化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内容直接推送到广大的数字电视用户家中,使农村地区226万农产可以通过广播方式收看共享文化工程信息。充分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建设覆盖全国的以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地方图书馆三级图书馆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公共文化内容传播服务网络平台,将极大地改善基层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服务的发展[26],将进一步促进数字电视网络的多媒体服务。未来的数字电视服务不只是通过广电的广播网络,也将通过互联网进行服务,数字电视的服务范围将更加广泛。把图书馆服务推向数字电视网络也符合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将促进图书馆拓展新媒体服务,产生新的媒体资源,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无缝服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