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人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上好音乐欣赏课有着如下几点体会:
一、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
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这个时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地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1.有生动音乐形象优美音乐旋律的、结构简单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高中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了解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象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以及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
二、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故事导入法:孩子都爱听故事,高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
2.听音乐取名法:孩子都有表现欲,高中生也是同样有。于是我们可以用给你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他听音乐。
3.谈天说地聊天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小学生宽了很多,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的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他们的经历体验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讲一些教师亲身经历的对音乐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的感想,这种体验的分享,同样会感染学生,并更加关注于你介绍给他的音乐。
三、音乐欣赏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学生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一些老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是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远离现实生活的作品难道还不能说:老师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正是因为它的浅易性和易接受性,教学中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事实,教一些学生喜爱的,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2.学生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教法。有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是应该这样上的:(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部分欣赏音乐……严重的是我们在喋喋不休地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德育渗透,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教师与其用一种毫无美感的单调手法亦或喋喋不休的枯燥语言向学生讲解《国歌》的历史意义及艺术价值,不如让学生在《国歌》声中仰望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他们似乎听到了12亿中国人咚咚的心跳,似乎看到所有华人润泽的双眸;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少女的祈祷》,不如点燃蜡烛奏起乐曲,在昏暗与光明的时空让学生自己诠释作品。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那么我们老师就是引爆心灵的火焰,本身应该是炽热、强烈而富有激情的,一切枯燥的、冰冷的、麻木的思想和作为只能事与愿违。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批判和否定(求异思维的表现形式)就没有常青而旺盛的生命之树。我们不去自然科学领域去寻找实例,单单从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乐派的交替更迭就足以看出求异思维对音乐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性接受和创新性发展;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说不,也是素质教育形式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是一个多彩的世纪,新世纪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教学中努力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担当起培养新型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科普兰 《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月。
[2]刘叔成 等 著 《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3]廖乃雄 《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论文作者:乔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兴趣论文; 作品论文; 上好论文; 乐曲论文; 《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