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重要学科学术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人民日报》“走向繁荣#183;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综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日报论文,繁荣论文,学科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0)02-0005-05
《人民日报》“理论·学术”版2009年7月17日开辟“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至同年10月30日告一段落。据笔者粗略统计,其间前后共发表了11篇文章,分别对中国当代60年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若干重要学科进行了系统、深入而精简的梳理和研究。上述可以说是当代若干重要学科学术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是当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很值得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当代学术史研究者关注、重视,因此笔者特在此作一综评。
一、用心选择重要学科
《人民日报》“理论·学术”版2009年7月17日“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发表第一篇文章时,有一段《编者的话》表达了该栏目的宗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创新,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报自今日起在理论版开辟‘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6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丰硕成果。”从《编者的话》可以看出,“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成果)、“研究方法”,是该栏目检视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几个重要视角和着力点;而分学科依次展开专题论述则是其基本的步骤安排。
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所属学科众多,作为一家报纸的学术版不可能对每个学科都予以总结,当然只能有所选择。我们先按发表时间顺序将11篇文章排列如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作者于沛,载2009年7月17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作者郝立新,载2009年7月31日)、《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贡献》(作者李伯谦,载2009年8月7日)、《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作者李学勤,载2009年8月14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作者卫兴华,载2009年8月21日)、《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作者闫志民,载2009年8月28日)、《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化当代化中不断发展》(作者庞元正,载2009年9月4日)、《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作者钱乘旦,载2009年9月18日)、《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作者刘大椿,载2009年10月9日)、《忠实记写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张星星,载2009年10月23日)、《中国经济史学发展概览》(作者李根蟠,载2009年10月30日)。
从上述的文章标题可以看到,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学(从学科分类的逻辑上看,可以说“中国古文字学”从属于“文学”这一学科门类)、历史学等等。如果再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区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的话,可以明显地见出,“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的选题是以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为重点、为主体的。如果做进一步具体深入分析的话,笔者以为,从上述的文章标题可以看出,编者的选题似乎主要考虑如下三方面的因素:其一,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科是最重要的选题,这方面的选题是整个选题的主体部分。这方面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更加具体的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等分支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自然应该侧重这方面的选题。正如2004年初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所指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其二,具有强烈时代和社会现实意义的重要学科被选入。上述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科同时都是具有强烈时代和社会现实意义的学科。此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这一历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本身便是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发展而诞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尤其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其三,具有独特的学科历史渊源、取得了空前发展的重要学科亦被选入。关于“中国古文字学”学科的文章,作者李学勤用了“从‘绝学’到‘显学’”这样非同一般的标题,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古文字学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学科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中国考古学”(《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贡献》)学科列入选题,是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新时期,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收获巨大,产生了许多重大发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上述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所选择论析研究的学科都是特别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在无法对所有学科进行全面、系统论析研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是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的。
还想指出一点的是,“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文章的前面,都有简洁的“作者名片”,简要介绍作者的学术身份、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成果等,从其“作者名片”中可以看出,所有作者各个都是该学科的一流专家,从中也可见出编者的用心和努力。
二、全面总结主要学术成果
系统地总结各重要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精简地概括其重要学术观点,是“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文章的主体内容和贡献。其中有部分文章同时还论析了学科发展、繁荣的大致历程。
由于60年的时间跨度较长,要在一篇篇幅不长的文章中完全地概括出某一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和重要学术观点,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多数文章没有采用历时性(即按时间顺序)的方法来进行论析,而是把新中国60年作为一个共时性的整体来论析。如,《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贡献》一文,用了多个并列性的小标题来总结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学术成果:“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建立了考古学分期标尺,理清了其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提出了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和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模式”;“经过60年研究,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演进分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说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经过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中国考古学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更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经济技术领域考古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展示出中国古代高超的文明成果”;“考古发现与研究证实,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一文开头写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论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还是后30年的改革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接下去的正文由并列性的6个小标题组成,依次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关于劳动价值论”;“关于新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最后一个小标题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概括为十个方面,精简而明了。可以说,上述6个方面已经涵括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创新的所有重要方面。《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包括三个小标题,依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其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研究”一部分主要有如下要点: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和方式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无论是从全文的总体来看,还是从某一部分的局部来看,都抓住了该学科的重点和关键。《忠实记写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包括“主要成就”、“热点分析”、“思考与展望”,在研究范式上和上述其他文章是相类似的。
在多数文章采用共时性的整体论析方法的同时,也有文章是采用历时性(即按时间顺序)的方法进行论析。《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第一个小标题为“世界史学科的起源”,该部分中指出:“严格地说起来,中国人对外国历史的了解始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史的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该文接下去用了如下两个小标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学科的巨大进展”。这实际上是把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大致分为了两个时期。关于前一个时期,文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是世界史学科诞生、成长的时期。”关于后一个时期,文中写道:“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学术研究迎来灿烂的春天。世界史学科越过它的幼年期,进入青春成长阶段,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史学发展概览》亦是采用上述的论析框架。首先论析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经济史学,用了这样一个小标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接下去的两个小标题依次为:“编纂中国近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学的奠基”,“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史学的全方位发展”。上述是将整个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将新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很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
还有文章是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对对象的论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凝练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走向、解答时代课题”,从总体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作了精简概述。该部分分析指出:贯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适应当代社会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深入揭示当代社会和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和实践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挖掘、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答中国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解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方面,在真理研究、价值研究、规律研究、实践观研究、主体性研究、思维方式研究、社会发展研究、人的发展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二部分“主线: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的“主线”,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和“改革开放以来”这样两个时间段来展开论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历时性的脉络。第三部分“主要成就:基本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双丰收”,其要点包括“拓展了哲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思考和认识”、“增强了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取向”。这样,全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问题,既做出了历时性的描述和总结,又做出了共时性的分析和概括。《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第一部分“基本脉络: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分为四个时段,即“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新世纪新阶段”;第二部分“主要成果:学科分支逐渐齐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四个方面对主要成果进行概述;第三部分“未来展望:坚持科学研究态度,拓展研究广度深度”,将学科史的研究延伸到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可谓别具一格。笔者个人以为,相较而言,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对对象的论述,是更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式。
三、深入总结研究方法
深入分析总结各重要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文章的又一重要方面的内容和贡献。
可能是篇幅限制的原因,“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的多数文章没有专列研究方法的小标题,但在总结该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概括其重要学术观点时,总是注意和涉及该学科研究方法的论析。《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一文包括“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考古学密切结合”、“学科新分支建立”、“古文字演变系谱贯通”四个小标题,其中前三个小标题都是侧重于研究方法。我们来看“与考古学密切结合”中如下的论述:“考古学的方法影响古文字学在青铜器和金文方面表现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青铜器本身乃是出土古器物的重要门类。经过众多学者长时间的努力,中原地区(广义的)青铜器的分期序列可以说大致清楚了,这对金文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论者,例如刘启益的《西周纪年》等等,都把青铜器分期同金文分期结合起来,有许多创见。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以王世民等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为基础,参以历法研究,编制了‘西周金文历谱’。其他地区的分期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这一类工作,有利于更准确地通过金文研究当时的历史。”这一段论述重在研究方法的分析。《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一文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未来展望:坚持科学研究态度,拓展研究广度深度”,对未来的展望,也着重在研究方法,该部分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期待和展望,分别是“坚持科学研究态度”和“努力发掘新的生长点”,上述两个方面无一不与研究方法相关联。《忠实记写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第三部分“思考与展望”中共谈了四点,几乎都与研究方法有关。这四点分别是:“明确学科定位”;“推进学科建设”;“拓宽研究视野”;“挖掘档案文献”。《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化当代化中不断发展》分为“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成果的介绍和普及”、“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推进唯物辩证法当代化”、“开展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推进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等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推进唯物辩证法当代化”,主要论析了两个方面,即“重点吸收系统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吸收现代科学成果丰富和发展辩证决定论”,可以明显地看到,其着重点便是研究方法。
“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中几篇研究新兴学科或发展历史较短学科的文章,还特别注意了对该学科的学科特性、学科定位的分析和概括。《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一文对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作了如下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步走向世界,中国人要放眼世界、发展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要求面前,世界史研究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因而自萌生之日起就与生俱有的时代责任感在这一时期就表现得更为强烈。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表现出关照现实、为中国现代化服务这一鲜明的学科特征。世界史研究者们强烈意识到中国正处在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因此他们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思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上段论述不但准确地概括出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的学科特性,而且分析了其学科特性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忠实记写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做出了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独立地位,这就影响和制约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划时代的新篇章。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中国历史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无法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全部的历史辉煌。应当正式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独立发展,为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作出积极贡献。”上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来看待,言之成理,很有说服力。
四、余议
在结束这篇综论文字的时候,笔者要表达一个小小的遗憾:《人民日报》“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总共发表了11篇文章,确实为数不多,虽然作为报纸(非专门的学术刊物)我们可以理解其原因,但相对于众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来说,相对于新中国巨大的学术成果、学术成就来说,总觉得其反映的面、反映的量还是窄了点。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考古学论文; 小标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