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的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地下室防水技术作为地下室施工的主要技术之一,施工单位必须充分了解防水、防潮的重要性,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防水方式,才能提升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一、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要点
1、地下室自防水系统
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应做好自防水,可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改进地下室自防水效果。(1)选材时应当以防水和抗渗性能较好的防水材料为宜;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切忌擅自做主改变防水材料类型。在地下室防水结构施工之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对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抗压强度等进行严格试验,如果施工之前没有进行试验,则可能会出现渗漏水现象。(2)在浇筑混凝土时,一方面要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另一方面还要对结构裂缝进行有效预防,以此来提高其抗渗性。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过程中,因处于地下空间,较之于其他工程项目,通风散热性不强,因此需加强其水化热温度管控,避免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3)拆模不宜过早。实践中可看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通过带模时间延长可有效提高建筑地下室结构整体抗渗性,提高建筑地下室耐久性,保障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4)建筑地下室结构防水施工过程中,特殊位置应当选用针对性技术工艺。比如,施工缝以及变形缝等位置,应当增加止水带,防止地下室出现渗漏水问题。同时,还要对地下室结构进行后期的养护管理,工程竣工以后应当规范化养护,并且制定科学的养护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规避建筑工程地下室出现渗漏水。
2、施工细节处理
首先,施工缝处理。地下室结构施工时施工缝较为常见,实践中应当选择施工缝作为重点处理部位。为了能够有效预防施工缝位置渗漏水,建议选择中埋式止水带,而且在侧壁可以布设外贴式止水带,起到双重阻水保护。通常情况下,施工缝两端的槽口深度和宽度分别为20mm,在施工作业时利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进行填嵌。在地下室墙体与底板结合位置,在距底板30cm的位置安放止水钢板。对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浮浆和松散石子,接茬处浇筑30mm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其次,穿墙套管处理。根据施工技术要求预埋套管,穿墙套管安装时焊接止水环。最后,穿墙螺栓止水处理。针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时,要用到螺栓对模板进行固定,但会导致地下墙体的防水性能受到不利影响。为此,施工人员可以利用止水螺栓解决该问题,并保证混凝土浇筑后带模养护不少于三天,同时墙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再拆除模板,此时施工人员应当在螺栓上凿出一个缺口,割断露出螺杆并用防水砂浆抹平缺口,外侧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待上述工序施工完成以后,应当认真检查施工是否到位,必要时应当进行返工处理。
3、建筑地下室结构竣工阶段的防渗漏措施
地下室结构竣工完成后,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比如,墙体麻面或者蜂窝渗水等,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密实振捣,以致于混凝土结构出现孔洞。在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处理上述问题,需全面了解墙面是否存在漏水问题,再根据水压以及漏水量等指标制定渗漏水防治方案。此外,因墙体模板拆除过早导致混凝土比较松散,容易出现裂缝,严重影响建筑墙体结构质量和强度,墙面也容易出现渗漏水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阶段国内个别建筑在地下室工程建设勘探设计时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上述问题会导致建筑地下室渗漏水,其具体问题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未对环境条件、地下水源等实地勘查,设计时的缺乏责任意识,仅凭个人经验或资料设计的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尤其对建筑地下室结构布局缺乏全面考虑。二是,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时,未考虑好施工缝以及变形缝和防渗漏原则,以致于地下室结构的防水效果大打折扣。在设计建筑地下室标高时,未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比如雨水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则可能会引发渗漏水问题。
在地下室结构施工环节,施工规范性比较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建筑地下室结构中的墙体与套管以及套管之间存着一定的间隙。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穿墙套管孔间缝隙,会导致墙体渗水,进而导致地下室墙体严重受损,因此穿墙套管止水环不可或缺;第二,施工方在防水层施工时,在对卷材、涂层以及水泥砂浆等多种建筑材料铺设过程中未注意到平整性以及拐角与搭接位置的合理处理,以致于防水层出现裂缝问题,影响了防水性能;第三,建筑地下室结构施工时,未对材料配比进行科学实验,特别是在混凝土施工时若水泥材料选取及其配比不科学,则很可能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型裂缝,防渗性能也随之降低。第四,混凝土浇筑施工以及振捣施工操作不当。混凝体浇筑过程中,未科学合理地对其浇筑速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致于混凝土未能保持连续浇筑,进而产生冷缝病害。在振捣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混凝土振捣不实现象,坍落度不当导致下料难度增大,最终造成振捣处出现孔洞,容易出现渗漏水问题。
二、常用地下室的防水施工措施
1、外防内贴法
对于外防内贴法来说,这种方法是先底层垫板进行施工,将底层垫板的永久防护层优先施工。在这之后,施工人员需要把特定的防水卷材与永久防护层和底层垫板连接在一起,待卷材与永久防护层和底层垫板完全贴合后,建筑工程地下室的防水施工就可以开始对周围结构浇筑抗渗混凝土。这种方法一般难以达到人们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的防水要求,施工出来的工程难以做到外防内贴防水效果,而且在实际施工当中,这种工艺对施工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建筑行业发展的今天,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2、外防外贴法
这种施工工艺实现将防水材料层与底板垫层相结合,用不同的粘贴材料将防水层铺设在底板垫层上。当防水层建设完成后,施工人员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对地下室的周围墙体进行混凝土浇筑,将地下墙体施工完成。等墙体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将防水卷材粘贴在围护墙体结构的外表面,之后的施工方法要采用有保护措施的防水施工技术。对于外防外贴防水工艺来说,这种工艺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高效的防水性能,更可以减少建筑地下室内的空气湿度。运用这种工艺完成的建筑,伴随着建筑物投入使用,使用时间越久,地下室外表的混凝土结构层就会越干燥,建筑材料中原本的水分会逐渐流失。围护结构外墙的湿度下降可以解决室内潮湿问题,针对不同的工程需求,不少工程都对潮湿性作出要求。当然这种方法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使用这种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时,往往需要配套使用大开挖与灌注桩支护方法,而施工队伍在施工时就需要考虑垂直以及水平支撑点的选择,以此来减少水平支撑点选取不当而影响地下室的防水性能以及堵漏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实际,结合工况条件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方法防渗漏处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明确施工技术要求,加强防水技术要点控制。
参考文献
[1]霍添.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1140.
[2]秦轩.关于建筑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管理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5):124-125.
论文作者:张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地下室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渗漏水论文; 混凝土论文; 墙体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