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释名》中的流俗词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源论文,流俗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末刘熙(注:刘熙的生卒年史书无明确记载。此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推知。)为求事物得名之由来,缘声求义,论叙指归,著《释名》一书。后人多以为此书主观色彩较浓,凿空之见甚多。无庸讳言,刘熙《释名》的确存在很多带有联想特征的解释,这些解释几近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定名的“流俗词源”,是一种“把难于索解的词同某种熟悉的东西加以联系,借以作出近似的解释的尝试”(注:(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本第244页。)。 刘熙作为对汉语词源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一方面要受当时认知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受声训体例的限制,其书有相当一部分解释具有主观随意性,但不能说所有带有联想特征的解释都出于臆测。本文从《释名》中辑出带有联想特征或者可以说是流俗词源的声训308条, 粗略分析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说有所根,非出己臆类;
二、依据俚俗,方言作解类;
三、主观臆断,繁词曲证类;
四、描叙形象,摹拟声音类。
《释名》声训中最为人诟病的是第三类,对此我们要作具体分析。
《释名》把某词的象征意义看作该词得名的由来是不恰当的,但作为一种语义解释,并非毫无道理。按照近代西方符号学的观点,语词在传递交流信息时,有逻辑编码和美学编码的区别。逻辑编码反映的是词的直接意指,即可感觉到的东西;美学编码反映的是直接意指以外的东西。这样,语词就表现出两种意指平面:一种是技术意义,它建立在逻辑编码的基础上;一种是诗学意义,它是由接收者根据潜在的和由于使用而多少社会化和约定的阐释系统提供的(注:参见(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意义、编码与阐释系统”一节。)。例如:
人,仁也。(释形体八)
把“人”看成是“仁”这种抽象理性物的象征,就是一种基于美学编码的阐释学。《释名》中很多解释都属于阐释学的范畴,它反映了当时或在刘熙之前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情境,应当承认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下面拟就以上四类作一分析。
一
《释名》中很多解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了前人故训中的声训。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计有121条可分为两个小类:
(一)与前人之说基本一致
此类的所占比重大,计有109条,再分为:
1、与前人之说明合例如:
①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释长幼十)
谨案:《白虎通义·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与熙说一致。
②章甫,殷冠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释首饰十五)
谨案:《仪礼·士冠记》:“章甫,殷道也。”郑注云:“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
③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乐器二十二)
谨案:《说文·五上·壹部》:“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注:“鼓”、“郭”同入见纽,韵部阴入对转。)
④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释丧制二十七》
谨案:《周礼·叙官》郑注云:“墓,丈夫云基,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此类还可举出59条。其中与郑玄注吻合者多达20条。其次是《说文》。郑玄与许慎都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去刘熙不远,刘熙著《释名》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此类以动词或形容词释名词的为多。象“女,如也”是典型的阐释学。而这种阐释在当时是得到社会特别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致认同的,但不能认为二者就具有同源关系。尽管“女”与“如”在语音上多么接近(注:“女”、“如”同为鱼部,按“娘、日二纽归泥”说,纽亦同。),它们只是在美学编码的符号系统里才具有意义上的联系,即“女”与“如”的意义是人们通过联想而建立起来的。把女子看成是随从的象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的结果。象这类声训反映的语义关系为什么得以流传,只能从语言的外部因素上去寻找,作为探索语词结构内部形式的例子显然是不妥当的。
2、与前人之说暗合
例如:
①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己也。亦言归也,来归己也。(释姿容九)
谨案:《方言》:“来,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曰怀。”又《诗·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传》曰:“怀,思也。”《笺》云:“怀,来也。”可与熙说互证。
②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故《乐记》云:“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释言语十二)
谨案:《乐记》郑注云:发扬蹈厉,象威武时也。
③,分也,众粒各自分也。(释饮食十三)
谨案:《说文·五下·食部》:“,一丞米也(注:清·毕沅曰:“米才一丞,则未粘合,故曰‘众粒各自分’。”今本《说文》作“,脩饭也。”疑有讹误。)。”
④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二十二)
谨案:《士冠礼记》郑注云:“甫,今文作斧。”
⑤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云下也。(释天一)
谨案:《说文·十一下·雨部》:雩,夏祭舞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亏声。讹或从羽,雩,羽舞也。
此类还可举出40条,有故训虽无明训,但辗转可以说通者①;有对前人之说加以阐发的②;有从前人训释中得到启发的③;有根据古今异文④与古文中可以互换偏旁的⑤加以联想作出训释的。这类声训总可以在前人的说解中寻出踪迹,非游说无根之类。
(二)与前人之说不尽相合
例如:
①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释天一)
谨案:《说文·八上·壬部》:“望,月满也,与日相望,臣朝君也。”
②木,冒也,花叶自覆冒也。(释天一)
谨案:《说文·六上·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
③痛,通也,通在肤脉中也。(释疾病二十六)
谨案:《内经》云:“通则不痛。”
以上三例,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微殊,例①、②;另一种是迥别,例③。例①《释名》之释有胜于《说文》之解。《说文》拘牵形体,附会上君臣关系,十分牵强。例②《释名》《说文》都以“冒”释“术”,然而《说文》把“木”与“冒出”之“冒”相联系,《释名》把“术”与“覆冒”之“冒”相联系,各自所取的语象是有区别的。例③《释名》有依声附义之搛。此类还可举出九条。
二
方言的差异,是同义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依据方言差异来寻找词源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应慎重,否则会犯依声附义的错误。例如:
(矢)齐人谓之镞,镞,族也。言其所中皆族灭也。(释兵二十三)
清·毕沅指出:“此义似凿!不说《说文》‘束之族族’之解为允。”(注:转引自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本。)案,毕说为是。一个人中箭不可能累及到家族。
依据俚俗(确切地说是依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出的声训是典型的流俗词源。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刘熙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释名》有31条声训是依据方言,俚俗作出的(注:这里仅指联想意味浓,比附色彩重的声训,《释名》全书依据方言、俚俗作解的还有很多。)。
(一)依据俚俗
例如:
①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释典艺二十)
谨案:《史记·秦本纪》云:“有人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汉书·高帝纪》云:“妪曰:‘吾子,白帝子也,今者赤帝子,斩之’。”可见当时皇帝好谶纬之术。百姓信灾异之说,流风广被,季汉皆然。
②叔亦俶也。见嫂俶然却退也。(释亲属十一)
谨案:《曲礼》云“嫂叔不通问”。这种叔嫂别嫌的流风至今犹存,汉代以孝治天下,其风当更甚。
③(室中)西北隅曰屋漏。《礼》每有亲死者,辄御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社,煮沐供诸丧用。时若直雨则漏,遂以名之也。(释宫室十七)
谨案:此例为依据俚俗而求词源较为合理的一类。既据当时风俗习惯,又旁征经籍,其说可从。
此类还可举出来10条。
(二)依据方言
1、直接引用例如:
①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释疾病二十六)
②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乃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释饮食十三)
③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释亲属十一)
④人声曰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泳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充冀言歌声如柯也。(释乐器二十二)
此类还可举出10条。从形式上看,可归纳为两种:一是用“谓×声如×”的形式,如①③;一是用“谓×为×”的形式,如②④。我们认为第一种语气较肯定,可能是可以在方言材料中找到确证的;第二种有推测的意味,只指出某词与方言中的某音近,是否就如《释名》所认为的那种意义还有待旁征,所以取用时应慎重。
2、间接引用例如
①抱,保也。相亲保也。(释姿容九)
谨案:《方言》:“北燕朝鲜冽水之间谓伏鸡曰抱。”又《说文·八上·人部》:“保,养也。”金文“保”象一人反手员子于背之形。正合抱义,可当《释名》佐证。
②是,嗜也。人嗜乐之也。(释言语十二)
谨案:《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人呼是为舐。(注:“是”为支韵,“嗜”、“舐”为脂韵)”
此类还可举两条。由此可见,《释名》声训虽带有联想的特征,但并不是妄凭胸臆的。
(三)方言、俚俗兼采
例如:女,青徐曰娪。娪。忤也。始生时人意不喜,忤忏忤然也。
谨案:清王启源云:“《魏志·崔季珪传》谚言‘生女耳耳’。非喜辞。当是生时,其父母告人之辞,中含有不喜之意。以其时不以生女为喜,所谓忤忤然也。”《释名》由方言中的同义词联想到当时重男轻生的传统习俗,尽管有阐释学的色彩,我们还是应当承认其合理性。
三
《释名》为探寻事物得名的由来,对词义的训释作了大胆的尝试,虽流于主观臆断,其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它从声音入手,从物名的特征和功用两个方面去寻求它的同源词,并非毫无道理。章太炎先生指出:“上世先有表实之名,以次桄充,而表德表业之名因之,是故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注:章太炎《国故论衡(上)·“语言缘起说”》。)”“表德”就是表示事物具有的本质特征,从词性上说,多为静状词,“表业”就是表示事物的功能作用,从词性上说,多为动词。章先生从这两个角度去考察语言的缘起,刘熙从这两个角度去探索汉语的词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类辑有88条,可再分为六个小类:
(一)由功能而探源
《释名》由词义反映物名的功能去探源大多是通过形象思维,即展开联想的翅膀,运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得出的。并不是该词必然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仍然属于流俗词源的范畴。
例如:
①电,殄也。言乍见即殄灭也。(释天一)
②山下根之受霤处曰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润也。(释山三)
③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地二)
④痒,扬也。其气在皮中欲得发扬,使之搔发之而搔扬出也。(释疾病二十六)
⑤昏,损也。阳精损灭也。(释天一)
⑥吻,免也,入之则碎,出则免也。(释形体八)
此类还可举出13条。例①②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具有施动关系。但这种关系有夸张成分①,或用了比拟的手法②;例③有受动关系,例④有使动关系,但都有联想的特征。例⑤之所以用“损”释“昏”,例⑥之所以用“免”释“吻”,十分可能是受当时的认知条件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二)由特征寻其根
例如:
①无妻曰鳏。鳏,昆也。昆,明也。愁悒不寐,目恒鳏鳏然也。故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也。(释亲属十一)
②姑谓兄弟之女为姪。姪,迭也。共行事夫,更迭进御也。(同上)
③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缍,以纬横之也。(释宋帛十四)
④助,乍也。乍往相助,非长久也。(释言语十二)
此类还可举出19条,例①是以静词释名词,例②是以状词释名词,例③是以动词释名词,例④是以状词释动词。都旨在说明词义反映物名的特征就是该词得名之由来。例①有望形生训之嫌;例②所释最为人诟病,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上古贵族之间的通婚制度。(注:参见拙文《姪从媵考》四川师大学报1995年第二期。)例④所释片面。例③可信,反映了上古动名同词的语言现象。
(三)皮傅前说
此类与第一大类的第一小类不同,可以肯定前人之说是不准确或不妥当的,而《释名》皮傅之,并不厌其烦地加以饰说。例如:
①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空国之侯所存也。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释乐器二十二)
②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释州国七)
③罪人曰杀。杀,窜也。埋窜之使不见也。(释丧制二十七)
例①,“箜篌”本为一种拨弦乐器,汉时才有。而刘熙为了曲证“箜篌”即“空国之侯所存”,皮傅上《礼记·乐记》中“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话,又把郑玄注搬用到这里,实际上二者毫不相干。郑卫之音相对于当时的雅乐而言,它不过是象今天的抒情流行歌曲罢了。与箜篌这种乐器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例②只因《说文》将“宋”读若“送”,刘熙就傅会上“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一句,就正如把“王化桥”说成“黄瓜桥”一样令人可笑,例③因《孟子·万章》中将《尧典》“窜三苗”改作“杀三苗”,刘熙就认为“窜”有“杀”意,实际上“窜”与“流”是为避复而换字。本无杀意,对此类我们应有批判的眼光。
(四)譬况释义
1、明譬例如:
①抶,铁也。其处皮黧黑色如铁也。(释姿容九)
②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天一)
③(城上垣)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释宫室十七)
此类不可举出7条。例①从动作涉及对象去观察,凡受到笞击的人都带有青色的伤痕,故以“铁”训“抶”,从意义和声音两个方面都找到了联系。无独有偶,德语痛打durchblauen其中blau与blau (青色的)相似,人们根据这点认为“青色”与“痛打”有词源关系。加之遭受鞭笞正好要产生青色的伤痕,这样在意义上也寻找到了相通之处。(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本第245页。) 流俗词源学家真是心灵相通!例②从程度上去譬况,这一训释影响到后来的文人学子,王维诗云:“长安客舍热如煮”。可见流俗词源学家和诗人也有共同语言。例③含有阐释学成分,历来都以女子为弱者的象征。
2、暗譬 例如:
①冀州,亦取地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释州国七)
②卧,化也。精气变化,不与觉时同也。(释姿容九)
此类还可举出十七条。例①以同字取义作譬;
②易字作譬。例①有依声附文之嫌,例②带有玄理,无助于词源的探索。
(五)望形生训
此类辑有8条,可区分为两个小类:
1、从词(字)形上去傅会例如:
①镰,廉也。体廉薄也。其所刈稍稍取之,似廉者也。
②,廉也。自障蔽为廉耻也。(释床帐十八)
因镰、在字形上与“廉”有关,就附会上廉洁或廉耻的意思显然是臆断。“稍稍取之”谓之“廉”,而取得多就不廉,犹五十步笑百步。探索词源应打破字形的束缚。《释名》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彻底。
2、从语音上去臆断 例如:
①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膺,抱之胸前,乳养也。(释长幼十)
②齐人谓草屦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或曰“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释衣服十六)
因“膺”与“婴”同音,就断定婴儿得名与胸前乳养有关,失之武断。“不借”一词本身就是经过俚俗化而造的假本字,原作“搏腊”,本是“做工粗糙”的意思。《释名》解释为“言贱易有……不假借人也”,非词之本义。(注:参见刘君惠先生《训诂略例》油印本第40页。)
(六)误拆双音节单纯词
例如:
①匍匐,小儿时也。匍犹捕也。籍索可执取之言也。匐,伏也。伏地行也。(释姿容九)
②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释乐器二十二)
③翱,敖也,言敖游也;翔,佯也,言仿佯也。(释言语十二)
④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释姿容九)
《释名》误拆双音节单纯词显然是受汉字这种表意文字体系的束缚。以为词汇中的每个字都有它单独的意义。此类有望形生训之嫌,可入第三大类的第(五)小类,但其主要弊端在于对词的分解错误,故单列为一类。
四
《释名》对一批声象合谊的词从形象和声音两个方面去寻找相似的词,从而考察它的词族关系,可认为是他在探索词源上的创见。黄季刚先生就明确指出汉语词汇中的确有一批“音之拟物形者。(注:黄侃《声韵略说》)”物形相似,其语言很接近,而意义直接相关,这在汉语词汇中是不乏其例的。从《释名》中我们辑中68条,有许多是属“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注:参见《荀子·正名篇》。)的,例如:
释形体:鼻下曰立人,取立于鼻下狭而长似人也。
释车: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
又如:
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
释宫室: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隆然也。对形状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描叙,这无疑是他的创见,应充分肯定。当然此中难免有主观随意的地方,有很多解释仍然没有超出流俗词源学的范围。
(一)从声音摹拟上去寻根
例如:
①铚,获禾铁也。铚,断禾穗声也。(释用器二十一)
②血,也。出于内,流而也。(释形体八)
③欬,刻也,气奔至出入水平调,若刻物也。(释疾病二十六)
④来,哀也。使来入己哀之,故其言之低头以招之也。(注:“哀”有依义,日本古文《孝经》“哀”又作“依”,可证“哀”“依”本通。)(释言语十二)
以上四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用“何以言×,其音××”的公式来表示的,例①②。刘熙认为这类词得名的由来是对声音的直接摹拟。另一类是从某词的音读状态上去联想并加以描写的,例③④。例③主观色彩较浓,其释难以令人信从;例④有一定道理(参见注)(注:“哀”有依义,日本古文《孝经》“哀”又作“依”,可证“哀”“依”本通。)
(二)从颜色上去观察,寻找同源词
例如:
①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释水四)
②氛,粉也。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白若粉之形也。(释天一)
此类把两种事物从颜色上加以观察,找出它们共同的义素——颜色的相似,从而确定其词族关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从形状上去考求词族关系
此类辑有62条。除前面所举的物有同状而异所的外,还有这样一些例子:
①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释丧制二十七)
②饮,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地。(释饮食二十三)
③偏高曰阿丘。阿,何也。如人儋(儋)何物,一边偏高也。(释丘五)
例①对事物本身的形状加以描述;例②是对动作状态的描述;例③则是从形状的相似性上去强考本字。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随意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释名》中的流俗词源并非全是刘熙个人主观随意的曲解。有本前人之说的;有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解从而反映出汉代人的认知水平的;有对声象合谊的词从形象和声音的联系上去考本究原的。虽未脱流俗词源的窠臼,却很有些可取之处。就是对主观臆断,繁词曲证一类也不能全部否定。象从词义反映物名的特征、功用等方面去联想,寻找同源词还是有合理因素的。只有“望形生训”与“皮傅前说”这两个小类才是应该彻底加以否定的。其所占比重不大。因此,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