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发散思维挖掘写作素材
谢小梅
摘 要: 写作是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学习任务。良好的写作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开阔的观察视野与独特的解读能力。而对于结构设置、情感表达来说,素材很多时候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丰富逼真的素材,作文才能有血有肉,进而确立主题与情感。但当下,在学生的写作中,由于素材缺乏而导致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情感空洞。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写作的步骤性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理解素材对于写作的支撑作用。故而,采用发散性思维挖掘写作素材对于学生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写作素材;初中语文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是素材的有效运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才能具体地确定使用哪些词语,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写作框架来进行作文。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缺乏“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观念,在处理素材时过于直接,不能设置一些波澜,让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极大地影响了作文的艺术性,造成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因此,采用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素材是初中作文写作的关键点。只有采用发散性思维,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不断以独特的人物、独特的情节、独特的环境充实作文内容。下面笔者就对发散性思维挖掘写作素材进行论述。
一、 挖掘写作素材背景及意义
写作文简而言之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方面。“写什么”就是指写作的主要内容,即写作的素材。而“怎么写”就是指写作中需要进行的结构设置、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只有确定了“写什么”,才能进行一步思考“怎么写”,进而让作文从内容到写作方法上具有独特性,产生艺术价值。在现今的初中作文写作中,学生普遍对于素材不能有良好的更新能力,在写作中经常用陈旧、单薄的素材来作为依靠,这样就造成在字数的限制下学生无法写出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思想深刻的文章,而只能以凑字数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所以,素材写作是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点。采用发散性思维,深刻挖掘写作素材,能够让学生以灵活的方法,开阔的视野对作文内容进行全新的展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发散性思维挖掘素材,也是学生对写作的另一种角度的理解,学生在挖掘素材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素材与内容、内容与框架、内容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综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在写作中可以表现为“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形式。素材的内容往往是简练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首先想到的只是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事件的雏形,而通种多种角度的联想与想象之后,可以向素材中增加很多新的元素,这样素材的独创性就更强,素材内容就更加丰富。在素材挖掘中发散性思维可以包括为横向发散性思维和纵向发散性思维。
(一) 横向发散性思维
横向发散性思维类似于数学上的集合,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与事物在同一个语义场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让素材更加丰富。学生通常可以通过场景的变换、物体类型的变换,时间的变化,让作文中出现新的内容,为写作指引新的方向。
(二) 纵向发散性思维
(一) 利用片段作文题,短、频、快地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横向发散性思维来写作《思乡》这一题目。首先,可以将“思乡”定格在一定的情境之下,使故事合情合理地展开。学生可以想象在春节时自己的哥哥在远方工作不能回家,站在窗外望着远方。这时与思乡有关的人物可以是春节时期的任何一个人。横向发散性思维决定了这些人只与思乡这一主题有关,而不需要与其他方面相关。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扩展,想象当哥哥去街道购物时发现很多人在为回家坐车,拥挤地赶往火车站。之后他发现车站的工作人员帮助买到票的人返回了家乡,但工作人员自己却依然在外工作。这样学生就能以“思乡”为主题将自己的亲人、街道上的人、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联系起来,以这些人的不同表现来反映思乡这一共同的主题。学生还可以继续将人物类型进行扩展,联想到古代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思乡的人物,学生可以写自己站在茫茫人海中想起了两千多年前远在他方的古人,写几千年来这种离别之痛从未在世界上断绝。这样就能合情合理地引入历史人物,丰富素材,又能借助历史来深化主题。
总之,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探幽解密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的研究,一直是新汉学最重要的主题。反过来,从国内政治学界对海外新汉学的关注来看,党史、党建也往往是最重要的切入点。
发散性思维是针对素材处理而言的,学生在思维发散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素材基础,而素材又是比较简练,有待丰富的,教师要立足于素材的这一特点,发挥片段作文题的优势,短、频、快地进行训练。片段作文题的特点在于片段上,即素材只有大体的雏形,能够让学生自由添加很多的元素。在片段作文题的处理上,教师不紧要发挥出片段作文题“短”的优势,还要进行密集型训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大量的片段作文题,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培养出灵活的思维,多样的视角,感受发散性思维的高效与便捷。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散步”为片段,利用横向发散性思维与纵向发散性思维快速丰富素材。《散步》讲的是作者和家人一起散步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素材扩充。学生首先知道《散步》中的人物有自己、妻子、母亲、孩子。场景有家中、初春的田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些事物为素材,扩展素材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横向发散性思维将人物扩展为出门时遇到的邻居,再以纵向发散性思维想象作者一家与邻居先打招呼,后聊天,然后道别的场景。学生再对人物的场景进行横向的思维发散,可以从初春的田野变换到满是游人的公园,结合文中的儿子还小,不懂事的特点,学生可以用纵向发散性思维想象儿子要买糖葫芦的场景。首先学生可以想象儿子是如何看到糖葫芦的,可以是儿子看到路边有很多其他孩子,凑过去一看发现了有卖糖葫芦的。之后可以想象儿子向家人请求买糖葫芦的场景。学生可以想象成父亲和母亲是反对的,儿子大声哭了起来,这时奶奶看到孙子不高兴后赶紧带他去买糖葫芦。通过类似的想象,学生在见到简略的素材时,就能广泛结合生活实际,快速调动自己的横向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纵向发散性思维能力,对素材从人物、环境、情节等多方面做综合的扩充,提高写作的丰富性。
三、 如何训练发散性思维
无辅助备课:催生教师教学信念的自我探究之旅——以一次高中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赵继光(3·61)
苏母转过身问女儿:婷婷,告诉妈,怀了几个月了?苏婷婷笑笑:妈,你还真当回事呀?我根本就没怀孕,那是骗你们的!苏母和苏穆武愣住了:什么?骗我们?苏婷婷说:你们也不想想,从小你们就教育我要遵守传统道德,我是那么一个乖孩子,能不听你们的话吗?我和杰克婚前就没上过床,要怀孕才怪呢?这么低级的谎言你们也信,只能说明太没智商了!苏穆武和老伴张口结舌,面面相觑。苏婷婷接着说:再说了,我和杰克早商议好了,婚后不要小孩!你们就别琢磨这事了!没别的事我走了!拜拜!苏婷婷扬长而去。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对纵向发散性思维进行深刻理解。学生可以发现朱自清对于父亲的背影是放置在买橘子这个事件上来写的,以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突出了浓浓的父爱。作者在写作时先写父亲买橘子的原因,是为了让作者在火车上有消遣。之后写父亲叮嘱他不要动,等待自己回来,使场景更加有真实感。然后写父亲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一系列动作,不断地用纵向思维来深化与丰富买橘子的过程,使素材显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1)商业银行没有及时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应收账款是基于贸易交易数据产生的,银行作为第三方,不能完全的掌握供应链中的贸易数据,隐藏了一定的风险。并且,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也有主动造假的可能,引发问题。
纵向发散性思维类似于数学上的推理,学生可以以某一事件为中心,扩展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简单的事件变成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这样素材就变成了由许多小素材结合在一起的大素材,学生就能进行生动曲折的写作了。
(二) 课堂交流写作素材,碰撞出思维火花
除了学生自主发掘之外,课堂交流也是提高学生素材挖掘能力的重要方法。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也会有很多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挖掘素材的方法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能够借鉴其他学生的挖掘方法,同时能够从大家看待事物的共同支持中发现读者共有的审美心理,提高写作的水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自主交流活动还不能进行广泛地开展,过度地由教师个人灌输造成学生不能及时取长补短。所以,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将交流作为素材挖掘的新方法,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坚持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干。通过“五级联动、五方推动、五措并举”,提高干部群众积极性、社会力量的参与性。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来共同学习紫藤萝这一素材挖掘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在课文的前一部分重点对紫藤萝进行了描写,作者以“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等语段突出了紫藤萝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因而感觉紫藤萝很像一条流动的瀑布。之后作者由紫藤萝联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感慨物是人非的痛楚。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挖掘素材的方法。学生可以发现作者由紫藤萝联想到瀑布,再由紫藤萝联想到人,联想到生命的长河,是采用了横向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挖掘素材的方法,将紫藤萝从其他角度进行挖掘。有的学生可以将紫藤萝联想到它一年四季的生长状态的变化;有的同学可以联想到儿童、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的人见到紫藤萝不同的心情;有的同学可以联想到紫藤萝种植时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就能借鉴其他同学挖掘素材的长处,更加熟练与成熟地丰富写作内容了。
四、 总结
综上所述,素材的丰富性决定了作文内容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发散性思维在素材挖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横向发散性思维与纵向发散性思维,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多角度扩充素材,让素材更加充实,支撑学生的写作。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教师要有效利用片段作文题,进行密集型训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大量的片段作文题,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培养出灵活的思维,多样的视角,感受发散性思维的高效与便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挖掘素材的方法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借鉴其他学生的挖掘方法,发现读者共有的审美心理,提高写作的水平。通过多种方式的实施,发散性思维将有效引导学生有逻辑,有条理地展开联想与想象,深入挖掘作文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艳金.初中生作文素材运用指导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2]谯春兰,孟勋,岑凤菊,黄慧华,田琳俐.作文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探究[J].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2018(7):1.
作者简介: 谢小梅,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三中学。
标签:发散性思维论文; 写作素材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