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好玩”的数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学到“有营养”的数学,且记忆深刻。学习“好玩”的数学要注意和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亲自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并在“好玩”中创造自己能听得懂的数学,在“好玩”中,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关键词:享受 创造 “好吃” “好玩” “有营养” 体验
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的理念,最早是由北京的数学“大家”——吴正宪老师提出来的。她把数学学习比喻成吃东西,让老师们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
这个理念深深触动了我,我引以为方向,努力去实践着,慢慢地积累了收获和感动。我认为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听得懂”、“可以动手做”,还能让学生玩的、吃的有营养。
一、走进美妙的数学,感受数学“好玩”
好玩的数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学到“有营养”的数学,且记忆深刻。
教师如何创造“好玩”的数学?关键是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要求教师要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武器”。我认为游戏激趣,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情感,是儿童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好玩”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好玩”的数学不是空洞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备课青岛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表内乘法(二)”的第一课时时,我灵机一动,借助教材的情境,提前一天设计了缝“沙包”的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或家长帮助缝制一个“沙包”,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四个人一小组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并根据这一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一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兴趣昂扬,学生主动举手介绍:一个沙包用六块布,可以缝得工整、漂亮;两个沙包用十二块布,因为两个沙包用了两个六块……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让我欣喜异常。这让我发现用学生熟悉的、身边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生会学得更加主动,学得更加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在“好玩”中创造自己能听得懂的数学
数学语言要求精确,但太精确的语言描述的定义,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抽象”、“生涩”的。如何让难懂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是需要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这就要求老师“人为地把难点降下来”。
在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中,吴老师就在“好玩”的课堂氛围里,借助了学生的语言确定了“大估”、“小估”、“中估”、“四下五上估”……虽然不是精确的语言,但都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吴老师将知识与情境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
四、在“好玩”中,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获取做数学的经验,从而达到让学生善于“做数学”的目的。在教学青岛版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认识角》一课时,我便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做一只“调皮猴”,并且让“调皮猴”能够动起来。在“调皮猴”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重大发现,记下来。学生们积极参与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在摆一摆、搭一搭、粘一粘、拉一拉等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路的多样性。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角的开口中蕴含了边的叉开程度决定角的大小的道理,也为以后的几何教学埋下了伏笔,完全是一举多得!也让我们对“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属于孩子们自己“好玩”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最美的数学,一定伴随着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Z]。
[2]周玉仁 小学数学教育指导[Z]。
论文作者:徐云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好玩论文; 沙包论文; 这一论文; 老师论文; 有营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