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支,自古以来就浸润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代代相传。潮汕建筑也秉承着古代北方的格局,有“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为了保护好这些记载着潮汕文化的“活化石”,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民献出了无穷的智慧。为探索潮汕文化的变迁,见证近代潮汕文化特别是华侨文化,我探访了有着“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
据史料记载,陈慈簧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宅第,位于澄海隆都前美村,享有“岭南第一侨宅”的美称而闻名,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被誉为“小故宫”、“南国大观园”。现辟为旅游区的仅善居室一座,占地面积6861平方米,有厅房202间,故居建筑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于一体,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成片成群、规模宏伟,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宅第”。
进入陈慈黉故居后,扫描了景区提供的微信二维码后,便可开始游览。据介绍,陈慈黉故居建于1910年,至今已经108年的历史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走在大门外,放眼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古城堡式建筑,黑灰相间的墙体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景色,结合门前荷花池里遍布枯黄的荷叶和斑驳陆离的石头,可知这座建筑已历经沧桑。
进入大门,豁然开朗的大广场映入眼帘,中间是坐北朝南的两层主楼,左右两旁修建着古色古香的房子,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基本结构、屋顶的嵌瓷贝灰雕、屋内的金漆木雕及墙壁的石雕均以传统中国建筑形式为主;阳台、第二层的走廊天桥均以石板水泥为建材,具有民国风情的欧洲彩瓷地板,以及窗户装饰等则采用西方的建筑工艺,与影视中教堂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窗户之多,房屋之多,可谓是气势恢宏、古朴典雅!
移步主楼,可见506间房都是环环相扣,四通发达,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因此被称为“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据称,“驷马拖车”中的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高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
主楼一楼走廊摆放的两只花灯“大鹅”,取名源自潮曲《双咬鹅》,有迎客的意思。从迎客厅朝东,便进了“花巷”。一阵花香扑鼻而来,凉爽也感受得到。站在花岗岩石门细加观察,可见四条“花巷”种植花草树木,既通风透气又能美化环境。巷里墙上的瓷砖虽然已历经风雨、饱受风霜,但是,摸上去依然是那么光滑,颜色依然鲜艳,展现着潮汕文化这朵“奇葩”的风采。
穿过花巷,到了一个小剧院,里面自然而然地响起悦耳动听的潮曲,也有身穿各式古服的木偶。这是潮剧中的木偶戏,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木偶室南侧,有各类潮州文化,比如潮汕戏曲、潮汕抽纱、潮汕小吃、潮汕功夫茶展厅,还有别出心裁设立的“潮汕新娘房”、“画画廊”、“微雕展馆”等,风格迥异,潮味浓郁。之后朝东行,便是善居室大厅。脚下踩的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运来的地砖,手摸到的是一百年前的柱子,头顶上看到的是形态各异的潮式木雕。大厅正中陈设着几张桑枝木椅,木椅后是两个巨大的青花瓷瓶,墙上挂着陈慈黉家族几代人的画像,介绍着他们为国为民的善举,整个大厅看起来特别气派,使人肃然起敬。
走廊及两侧厢房,有序地摆放着民国时期的家具和日常用品。从木质楼梯走向二楼,格局大致相同,不过每个门、每个窗的图案和花纹不同而已。二楼很多房间的东南角都有一个大约一平方米的暗格,直通一楼,方便传递用品及安全之需。二楼最西面,有一个木门,平时栓或着,待到洪水泛滥时,可做疏散或等待救援的通道;建筑内都有窗户相通,既通风透气又便于观察,有防御作用。郎中第、寿康里、三庐书斋等颇具特色的大厅到各个房间都有走廊相连,无论现在哪里都是冬暖夏凉,都是人语可闻,各种各样的厅房四通八达,串起了整个家族的运营,关系着家族的兴衰。展览区的图文展示,介绍了百年来潮汕的革命史、奋斗史和陈慈黉家族的辛酸史,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热血沸腾。
二楼南侧的走廊,是最佳观察点,可以看到故居全景。站在天桥朝四周望去,所有景物尽收眼里,几百间房子一排排围绕在周围,仿佛迷宫一般,使人完全沉浸在这座古老又充满智慧的潮汕大宅中。
陈慈黉故居,堪称侨居民宅建筑的典范,几百年来在政府和民众的尽力保护下,得以保存完整的风貌,优秀文化也得以传承。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风雨的侵袭,依然有一些破旧的痕迹、趋向商业化、文化宣传不到位等不如人意的地方,亟待一代代的潮人加以重视,对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进行宣扬,付诸实质性行动,使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才是正道。
论文作者:苏彦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潮汕论文; 故居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的是论文; 都是论文; 大厅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