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3)
【摘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对患者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应激、不良行为、个性、情绪状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治疗、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加快病情康复。中老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该类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应灵活应用各种心理护理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以加快病情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现就中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心理护理;中老年病人;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3【文章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中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由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组织、脏器会在解剖、形态、生理功能方面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出抵抗力、生理适应能力降低等[1]。所以,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更高,且多具有疗效差、易反复、恢复慢、病程长等特点。在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多种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心理应激、不良行为、个性、情绪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2]。由此可见,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对临床治疗、病情康复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 中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焦虑
中老年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导致这一心理的原因较多。在刚患病时,突如其来的疾病会打乱病人以前正常的生活,由于发病突然,病人并无心理准备,所以在疾病造成的冲击无法及时得到缓解时,病人想摆脱疾病的心情迫切,所以就会产生焦虑情绪[3]。在患病过程中,疾病长时间给病人生理上造成的痛苦与折磨,会让病人在社交、生活、经济各方面承受较大的压力,削弱病人的生活信心而产生焦虑情绪。
1.2 孤独、抑郁
目前,不少中老年人都处于离退休、独居、丧偶、人际交往减少等状态,再加上自身机体功能的日趋衰退、下降,所以在患病后会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变化。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会对疾病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躯体化慢性精神疾病,出现躯体疾病无法完全解释的躯体不适,这类患者常常想以生理的不适症状来获取更多的照料与注意[4]。
1.3 偏执
不少中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无法面对患病的事实,难以适宜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而出现固执、保守等偏执心理特点,情况严重者还可能拒绝朋友、家人的关心与照顾,认为朋友、家人的关心照顾是对自己的蔑视和否定,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5]。
1.4 绝望
大部分中老年病人在患病后都会长时间接受治疗,但是由于人体机能退化、病种特殊,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治疗实际上都只能起到减轻、延缓病症的作用,而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病人本身也了解这一点,所以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在接近死亡,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悲观、绝望心理,表现出被动接受治疗、表情冷漠等现象。
2 对中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中老年人在患病后,躯体受疾病折磨,长时间的患病,会让患者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害怕亲人嫌弃自己,害怕孤独,常常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念头,从而发生性格变化,怪癖任性、性情固执。这类患者不仅有躯体疾病,还多合并心理障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态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均与疾病的发生、病情的康复有着密切关系。中老年病人受个人性格、文化水平、修养素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人生经历、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紧张恐惧、孤独、情绪低落、急躁烦恼、恐惧疑虑、悲观绝望等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拒绝服药、拒绝治疗,进而加重病情、延迟康复。所以,为了加快中老年患者病情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常规对策
3.1.1 孤独寂寞
出现孤独寂寞心理的患者多为缺少亲人陪护、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这些病人普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与其他病人的交往、交流较少,再加上探视的亲友较少,病人就会感觉到孤独,从而表现出常常卧床、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等。对于这类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病友多交流、多沟通,引导、鼓励病人多参与各种社交及娱乐活动,让病人感觉到生活充实。同时,还要鼓励病人家属多到医院探视、照顾病人,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消除其孤独感。
3.1.2 抑郁、情绪低落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都会有一种落日黄昏的感受,觉得自己患病后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还会连累家庭,给家人增加各种负担。产生这种心理的患者多为病情较重、独立性和自尊心较强的病人。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要多与病人沟通,准确、全面地搜集病人的相关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家庭情况等,找到病人情绪低落、抑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要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并鼓励病人家属多与病人谈心、交流,让病人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人仍然关心、爱护自己。
3.1.3 焦虑
焦虑情绪,首次入院的病人在入院后第1周表现地尤为明显。病人多因不了解所患何病、病情严重程度、疾病能否治愈、何时治愈而变得焦虑不安。临床护理应采取放松训练、支持、解释措施。医护人员都要热情且耐心地解答,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告知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以及焦虑对病情康复的不利影响,同时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让患者尽量自我控制,以减轻焦虑程度。
3.1.4 紧张、恐惧
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的病人以行手术治疗者、癌症患者、病情加重者居多。心理护理主要采取解释、疏导手段。比如鼓励病人参与各种康复、护理、治疗活动,向病人介绍疾病预防、保健方法,基础知识等,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在对这类病人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格外周到、细致,谨言慎行,以免因言语不当而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对于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要向病人说明手术治疗的原理、流程、预后效果、治疗优势等,以免让病人觉得自己病情危重而失去治疗信心。
3.2 重视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在沟通过程中,常会因为个人、环境、社会等因素而产生一些障碍,具体包括:一是信息障碍。比如护理人员出于各种考虑,未向病人如实说出病情,而导致病人对病情、病情进展、预后不良等不了解;二是交流障碍。比如病人不懂医学术语,护患语言不通,病人缺少表达机会;三是遵医性差。比如病人因对处方不信任或记不住医嘱而未执行治疗方案。所以,要获得理想的心理护理效果,首先就要解决以上问题,确保护患双方的沟通顺畅。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沟通时,基本上都是护理人员处于主动地位,护患沟通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态度诚恳、多容忍。在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务必做到态度诚恳,以显示出护理人员真正地为病人着想,同情、体谅、理解病人,就算遇到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的病人,护理人员也要保持冷静,不能与之发生冲突,不要与病人计较,以免激怒病人,对临床治疗造成不利影响;②实事求是。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应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客观的描述,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或指责意味,该做法一方面可以让病人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病人情绪剧烈波动而造成不良后果。③循序渐进。护理人员在设置沟通内容时,应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交流之初要避免各种敏感问题,以免病人产生抵触、反感情绪。④用词含蓄。护理人员用词要含蓄、委婉,以免让病人产生不悦。同时要避免接二连三地提问,在提问后,要给病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病人思考时,护理人员应关切地注视病人,不得表现出不耐烦。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老年病人普遍具有孤独、抑郁、焦虑、偏执、绝望等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病人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在中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交流是关键。作为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应做到态度诚恳、能容忍、实事求是、用词含蓄,熟练掌握语言交流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良好的交流,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利于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翠萍.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107-109.
[2] 李海林,宋国权,王新平等.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9):323.
[3] 吕舒灵.内科患者中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及其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4):171.
[4] 王升秀.浅谈社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2):186-186.
[5] 葛蓉.整体护理程序在老年病人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144-145.
论文作者:张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病人论文; 心理论文; 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中老年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疾病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