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平衡计分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分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是这四个指标?
平衡计分卡是罗伯特·卡普兰针对一般企业的战略需要所设计的。在它所包含的四大衡量指标中,财务指标是企业最终的追求和目标;而要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而要满足客户,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及员工的学习与创新。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循环,从四个角度解释企业在发展中所需要满足的四个因素,并通过适当的管理和评估促进企业发展。可以说利润策略、客户策略、内部行为策略、学习策略基本囊括了一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只能是这四个指标?
其实罗伯特·卡普兰在创建平衡计分卡的时候,针对的是一般企业,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适当地加以变通。利润策略、客户策略、内部行为策略、学习策略并不一定体现在所有企业上,也并非所有企业都只有这四个方面。照搬前人的思想,往往只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障碍。
“平衡”了什么?
短期与长期的平衡: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企业要获得持续的收入而不是某一次的“中大奖”。BSC正是以战略的眼光,合理地调节企业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尽管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但财务指标却与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等非财务指标密不可分。只有两方面都得到改善,企业的战略才能得到实施。
指标间的平衡:在指标设置的权重上,四个指标应该一视同仁,而没有偏向。这与我们以前惯用的“短板管理”有很大差异。“短板管理”往往是短期的,所以倾向性很强;而BSC是长期的战略评估,所以必须要协调发展。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偏废,即使其它三方面做得非常好,企业仍然是失败的。因为它的循环发生了断裂,到后期必然成为企业的“短板”,制约企业的发展。
与KPI有何不同?
关键业绩指标(KPI)同样是基于战略的,它是通过“价值树”、“任务树”或“鱼骨分析”来分解成功关键因素,根据关键因素分解KPI,再把KPI按部门和岗位向下分解,是自上而下的。而BSC是以总体战略为核心,分层设置的。与BSC相比,KPI的要素基本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体现彼此的联系,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没有超前与滞后之分。它的分解与落实都是以既定目标为核心的,因而不能突出部门或个人的特色及职能。所以对应平衡计分卡,KPI最适用的应该是财务指标与任务指标,但对于能力指标而言,就无法应用KPI来进行分解。
有什么缺点?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韦恩·卡肖指出:“多少年来,人事管理专家一直在煞费苦心地寻找一种‘完美无缺’的绩效评估方法,似乎这样的方法是万灵丹,它能医好组织的绩效系统所患的种种顽疾,不幸的是这样的方法并不存在……”因此,平衡计分卡也不例外。
首先,BSC的优秀增加了使用它的难度。引用一位使用BSC失败的人力资源专员的话,那些“没有明确的组织战略;高层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沟通战略的能力和意愿;中高层管理者缺乏指标创新的能力和意愿”的组织不适合使用BSC。
其次,BSC的工作量极大。在对于战略的深刻理解外,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把它分解到部门,并找出恰当的指标。而落实到最后,指标可能会多达15~20个,在考核与数据收集时,也是一个不轻的负担。
再次,不适用于个人。并不是说平衡计分卡不能分解到个人层面,而是相比较于成本和收益,没有必要把它分解到个人层面。对于个人而言,要求绩效考核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易于管理,而BSC并不具备这些特点。
总而言之,对于管理与考核的工具,企业一是要慎用,盲目跟风是毫无意义的;二是要会用,要对工具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三是要善用,在深刻理解工具内涵的基础上,能够与自身情况相结合,知道什么适用于自己,什么不适用,如何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