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体系的思考论文_秦涛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体系的思考论文_秦涛

身份证号码:61052319800122XXXX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及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同时,乡村也需要新的规划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规划体系性、理论认识、人才机制等均达不到现有要求的现实情况,提出规划融合、构建系统性、塑造特色、形成机制等解决思路。

关键词 :多规合一;乡村规划体系;产业规划;生态文化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总要求,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2、存在问题

2.1规划编制体系性不足

相对于城市(镇区)比较完善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体系,乡村规划与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存在纵向协调不顺、横向衔接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设计规范指导性不足、编制类型多样、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等各环节之间衔接不畅等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应当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则,建立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乡村规划体系。

2.2对生态、文化关注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前,针对乡村地区经历了“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阶段。之前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建设主体有偏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体 ;二是关注“硬件”而忽略“软件”建设,给予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关注,但对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和培育的关注不够 ;三是建设模式单一,有农村城市化倾向,忽视了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2.3缺乏基础资料及相应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百业待兴,亟需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规划人才等,但由于乡村本身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有的地方在人才引进时,一味“赶潮流”,动辄引进高新人才,脱离乡村实际,造成人才浪费和闲置。由于多年规划不重视或受制于经费限制,乡村基础资料缺乏,有的村庄连基本的地形资料都欠缺,同时在规划调研过程中“表面化”现象突出,对于村庄实际存在的问题、困难了解不透彻,没有“对症下药”的规划对策,导致村庄规划“百村一面”,村庄规划建设发展流于表面。

2.4忽视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

乡村规划实施过程直接面对存在广泛思维差异化的农民群体,从根本上来说村庄规划就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现实的情况是规划往往忽略了村民的诉求,不了解农民的想法,不照顾农民的疑虑,乡村规划不能体现村民的共识,无法引导村民发展,所以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无法落地。

2.5忽视长效机制的建立

农村没有或者很少有公共财政积累,而以往的乡村规划往往忽略了乡村的产业和发展。只有让农村活起来,顾及到村民的生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村庄自身的公共积累,才能让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解决思路

3.1坚持多规合一,有效整合和统领各专项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要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统一目标定位。以面向规划管理及实施为目标,应从规划内容、空间治理、管理机制3个方面着手。在规划内容上对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综合交通、保护原则等提出引导思路,在空间上以“一张图”形式建立全覆盖的空间要素把控,在管理上建立县级协同平台,在县级层面实现多部门协调的协作平台。

3.2按“产业兴旺”的要求,重点编制产业专项规划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编制产业专项规划从根本上要解决以下3个方面问题:土地如何用、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在土地使用方面坚持底线思维的同时,合理引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在资金方面,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以“三产互动,农旅融合”的模式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服务化,同时创新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盘活资产,提高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效率,保证农业产品质量,做优做绿现代农业。在人的方面,注重“新农人”、“职业农民”的培养,注重城乡要素融合,吸引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增添人气,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3.3 以“留住”乡愁为目标,编制“在地性”强的乡土文化、环境提升规划

乡村规划应“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即一切工作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通过“在地”设计,传承文化文脉,彰显地域特色。首先,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有深入的研究及调研,与政府、农民等各利益方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确保规划“接地气”。在规划设计上,强调村落个性发展,既要“留得住乡愁”,也要看得见发展,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基于原村庄聚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布局、建筑风貌,进行功能性改造优化,彰显地域特色,同时结合乡村旅游的需求,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平台,适度进行“乡土化”的民宿、乡居等产品设计。

3.4打通乡村与规划之间屏障,应注重规划人才培养及规划管理模式转型

首先,需要理清县镇政府、村党委、村庄企业以及村民在乡村规划中的定位和作用,本文认为政府在乡村规划中的职能重在“引领和监督”。“引领”主要体现在对规划政策方向的指引、发展模式的指导,将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到乡村规划的实践中,“监督”则主要体现在规划实施中需要建立“回头看”的制度,确保乡村规划实施不变样。村党委是乡村规划的核心支撑平台,是规划能否实施推进的关键,只有村领导重视乡村规划的作用,规划才能对村庄产业经济、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村庄企业是乡村活力的加速器,乡村规划应特别注重为乡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村民是乡村规划的主体,只有村民委员会满意的规划才能是可以落地的乡村规划。其次,村庄普遍存在规划意识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乡村规划师”在乡镇与规划部门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规划编制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之间做沟通交流协调的工作,“乡村规划师”既是规划决策的参与者、规划编制的组织者、规划初审的把关者、规划实施过程的指导员,也是乡镇规划的建议人,以及基层矛盾的协调员、乡村规划的研究员。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运转后,乡村规划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形成“多规合一”成果,重视产业、生态、文化、体制等方面总体提升,才能“补短板、强短板”,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得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参考文献:

[1] 王芳,易峥,钱紫华.城乡统筹理念下的中国城乡规划编制改革——探索、实践与启示:转型与重构[M].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 :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论文作者:秦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  ;  ;  ;  ;  ;  ;  ;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体系的思考论文_秦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