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图书馆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环境下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为图书馆服务的扩展延伸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浑然一体。作为移动图书馆的主要使用者,高校师生的认可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高校师生对移动图书馆的感知行为将成为移动图书馆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他们对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感知及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师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接受与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与移动图书馆 1989年,学者Davis等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揭示了影响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一组通用主导因素,有效地解释了用户采纳信息系统后的感知行为[1]。该模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行为意向作用于用户的采纳行为,而行为意向受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的显著影响(见下页图1)。随后,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用户采纳理论开始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影响用户接受新信息科技的主导因素,是目前信息系统领域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 将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应用到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行为分析上,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指引,指导移动图书馆建设。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是一项复杂的移动信息行为,直接采用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来解释新兴信息科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出其他相关变量来延伸探讨。因此,有必要考虑移动图书馆的多个影响层面如系统特征、个体差异和使用情境,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额外变量进行模型扩展,深入探讨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接受与使用行为问题,以提高模型的预测力和解释力。 2 用户接受模型构建 2.1 模型变量选择 高校师生是移动图书馆重要的目标客户群和使用者。本研究主要针对该群体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了解他们“如何看待移动图书馆的优势?”、“哪些因素会阻碍他们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来探析用户接受或拒绝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2]。本研究所涉及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主要选择在武汉地区已接受移动图书馆测试服务的本科生、研究生、馆员及高校教师间进行跟踪调查与样本回收[2]。本次开放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经回收筛选得到有效问卷共计157份,对有效问卷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组织与整理,其结果如表1所示。 上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分析体现了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行为,反映了用户在接受或拒绝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时的促进因素及其顾虑。根据表1的内容统计分析,结合信息采纳理论和数字图书馆理论,本研究认为影响高校师生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因素主要涉及界面特征、系统特征、个体差异、社会影响因素、技术因素、影响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等方面[2],将所有因素进行归纳,如表2所示,为后续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结构变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2.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学者Moon和Kim的研究显示,影响用户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与系统类型、目标用户群以及使用情境相关联[3]。Mathieson提出技术接受模型需要对更多细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卓越的行为差异解释[4]。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本研究在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加入一系列的结构变量,构建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以进行深入探析,其模型及其假设如图2所示。该技术接受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四组变量:(1)传统TAM模型的固有变量: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2)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系统特征变量,包括相关性、系统帮助、可访问性;(3)影响感知易用性的界面特征变量和个体差异变量,包括屏幕设计、导航、术语、领域知识、自我效能;(4)影响行为意向的外部变量,包括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感知信任、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个体创新。 2.3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2.3.1 传统的TAM模型变量 在本研究中,感知有用性即指移动图书馆有助于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提高学习、科研效率的用户认知;感知易用性即指移动图书馆使用难易程度的用户认知。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使用情境下,一方面,用户通过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获取相关移动信息服务如图书续借、自助查询等,若认为移动图书馆有益于日常学习及科研工作,则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进一步促进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趋势即行为意向。 另一方面,感知易用性是预测和解释用户接受新技术与服务的重要因素,影响感知有用性[1]。若用户感觉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较为复杂困难,系统难以操作上手,设备的兼容性较差,用户界面个性化体验不好等,则用户就很难获得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感知,不会认为其有用,从而转向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方式。可见,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行为意向。 基于已有文献,假设如下: 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H2: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H3: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2.3.2 系统特征变量 系统特征被认为是影响系统用户行为意向的外部变量。对于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的系统特征变量,本研究参考Lindgaard等人的研究,将系统特征部分分为相关性、系统帮助以及可访问性3个变量[5]。 (1)相关性。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环境下,相关性被解释为数字图书馆匹配用户信息需求的程度[6]。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目的是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相关性与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紧密相关,相互间作用显著[7]。当移动图书馆将相关的信息服务或信息资源途径提供给用户时,使用者才会认知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有用的和易用的,是能够帮助其快速、便捷地找到相关信息资源的;相比无法提供相关服务的图书馆系统来说,用户会进一步感知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有用的和易用的。 基于此,对移动图书馆的相关性假设如下: H4: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5: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系统帮助。Arteaga的研究证实了系统帮助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8]。移动图书馆提供的系统帮助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系统以及获取相关服务。若用户在获取相关文献资源遇到困难时,系统帮助则可以帮助其找到全文获取途径及其服务方式,使其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同时,通过相关的帮助服务如系统使用帮助说明,也让用户感知此信息服务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 基于已有研究,对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帮助假设如下: H6:系统帮助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7:系统帮助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3)可访问性。可访问性反映了用户访问信息系统获取信息的方便程度,是信息资源利用频率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关键因素[9]。面向用户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使用户随时随地泛在获取信息服务,如图书续借、移动阅读等,让使用者更深入地感知到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 因此,对移动图书馆的可访问性假设如下: H8:可访问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9:可访问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3.3 界面特征变量 界面特征反映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Lindgaard认为信息系统的界面特征可分为术语、屏幕设计和导航[5]。此后,相关图书馆的实证研究都参考此标准。因此,本研究将移动图书馆界面特征也分为屏幕设计、术语和导航3个变量。 (1)屏幕设计。屏幕设计指信息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6]。移动图书馆界面的适宜性、感官上的超负荷及复杂性、移动屏幕上的呈现方式比如直线式的设计,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操作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清楚必要的标识容易让用户迷失和误解,影响到用户的易用性感知。 基于已有研究和分析,本研究假设如下: H10:屏幕设计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导航。导航是指用户可以轻松自如地在系统中进行信息活动。一个组织良好、设计细致的界面导航能帮助用户更容易地识别相关信息[6-7]。移动图书馆导航有别于商业网站,其信息分类与导航条建设有别于商业网站。对于移动图书馆来说,良好的导航界面也能够帮助用户很容易识别信息组织方式和进行有效地操作流程,从而方便用户简单地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 基于此,对移动图书馆的导航假设如下: H11:导航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3)术语。术语是用在信息系统里一组单词、句子、缩写词或者表达式[5]。研究发现术语对于用户正确理解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说明、指示和搜索结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6-7]。移动图书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对术语的理解。通俗的专业术语可以支持用户在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中进行有效的信息搜索,减轻用户信息使用负担。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和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12:术语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3.4 个体差异变量 相关学者基于TAM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了个体差异与感知易用性之间是显著正向关[10]。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模型中的个体差异变量分为领域知识和自我效能。 (1)领域知识。领域知识指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的约束条件、研究内容、研究趋势等[11]。本研究中的领域知识是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系统中所涉及的概念、主题词、分类法、检索知识等知识背景。移动图书馆完全依托于移动服务环境,用户无法与馆员实现实时的面对面咨询;用户丰富的领域知识的背景有益于其与系统平台交互,使其更容易访问与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 基于上述分析,假设如下: H13:领域知识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评估自己执行某种任务的能力,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使用技术获得所期望结果的认识。若用户认为以自己当前的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技术能力能顺利地使用移动图书馆信息系统平台,则用户就会认为使用该移动图书馆是容易上手的,从而提高了用户对其系统的易用性感知。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和分析,假设如下: H14: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2.3.5 感知风险 在本研究中,感知风险是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得所需信息需求时主观上估计要承担的损失。感知风险常被认为是给用户使用行为带来的负面代价之一[12]。Crespo等基于TAM理论通过实证证实感知风险对用户接受有负面影响[13]。因此,感知风险对用户使用相关信息服务具有消极影响,阻碍用户的积极使用。同时,感知信任和感知风险是共同存在的,信任危机的出现往往与感知风险紧密相连[14]。因此,在感知风险存在的情况下,降低感知风险,可以增强用户的感知信任,从而提高用户的行为意向。 基于此,本文对移动图书馆的感知风险假设如下: H15:感知风险负向影响感知信任; H16:感知风险负向影响行为意向。 2.3.6 感知信任 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感知信任是指用户在考虑移动图书馆特征后愿意主动使用其移动信息服务的行为。在移动服务环境中,由于仍然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如网络攻击、隐私泄露,信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将减少用户感知不确定性和风险,促进用户信息技术的使用[15]。移动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感知信任影响着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意向。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和分析,本文假设如下: H17:感知信任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2.3.7 感知成本 移动图书馆的迅速推广与其较低的服务成本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技术接受模型的解释能力,学者们引入感知成本变量,实证指出感知成本对行为意向的负影响[16]。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需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比如移动设备在接收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信息费用。如果用户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成本费用超过预期时,很可能影响其使用移动图书馆,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和分析,本文给出以下假设: H18:感知成本负向影响行为意向。 2.3.8 社会影响 在移动服务的使用情景下,不少研究明确显示社会影响会对移动信息技术的用户接受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17]。目前,移动图书馆刚在国内普及和推广,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朋友、老师、馆员等,他们的推荐或宣传推广都会影响师生对该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使用。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接受意向及其后续使用会受到这些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基于已有文献和分析,本文给出以下假设: H19: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20:社会影响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2.3.9 感知愉悦性 Davis等将感知愉悦性定义为个体使用某一信息系统除了感知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绩效外,在使用本身上还获得愉悦的感受。用户选择接受新技术时,不仅考虑系统的价值,而且还需关注其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可获得的愉悦感受程度[18]。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情景下,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比如手机登录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获取信息服务。在该过程中,用户产生的感知愉悦性使其低估遇到的困难,他们乐意体验这个过程,愿意去使用该服务,没有感知使用移动图书馆是极难的。 基于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本文假设如下: H21: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H22: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2.3.10 个体创新 移动图书馆目前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大多数人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用户对图书馆这种移动服务的好奇心即个体创新,会使用户主动留意这些新技术的信息,有助于其提升对新技术的主观评价进而提升其对新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同时,好奇心的驱使还能够帮助用户提升信心以克服在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中遇到的一些障碍,进而提升用户的感知易用性。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3:个体创新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H24:个体创新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H25:个体创新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3 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分析 3.1 实证对象选取 本研究实证对象界定为高校师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将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采集分析其采纳行为感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的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变量间关系。(2)高校师生是移动图书馆重要的目标客户群和使用者,往往愿意尝试和接受使用新鲜事物,且信息技术知识丰富。(3)以高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易取得其合作并获取样本数据,同时也能节省开销[19]。 3.2 问卷设计 本文实证部分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引言、个人信息测量和变量测量三部分组成。引言为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个人信息测量则为答卷人基本信息备注,涉及性别、学历等;对于涉及模型潜变量的变量测量部分,则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衡量打分,所有变量均采用3个以上测度项进行测量,而测度项均由已有文献改编而来,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问卷设计遵循逻辑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确保以正确、客观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分析。 3.3 数据收集和样本信息 根据调查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使用过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师生参与调查。网络问卷在问卷平台(www.sojump.com)中统计与筛选样本数据。纸质问卷则选取在武汉地区开设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堂发放并回收。此次调查筛选样本数据后,共获得508份有效问卷,其中网络问卷363份,纸质问卷145份。从样本量而言,符合下一步实证研究的统计需要。统计此次有效问卷总体样本量,其中高校教师占10%,学生占90%;男性占54%,女性占46%;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调查者占到总人数的82%,其余则为35岁以上的高校教师;教育学历程度主要以本科和硕士为主。 3.4 数据分析 3.4.1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一般要求而言,内在信度评价Cronbach's Alpha应大于0.70,复合信度(Composite Realiability,CR)的值应大于0.70,才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20]。本研究正式测量模型的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和复合信度CR值大于0.8,各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也达到了最低门槛值0.5。因此本文所有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可靠性程度较高[21]。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数据分析表明,本样本数据的各个因子的组合信度大于0.70,并且所有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0。因此,各测量指标收敛于相应的因子,且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根据Fornell和Larcker的研究[22],本研究各个因子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每个变量的测量问项能够与其他变量的问项区分开来,进一步说明本研究中的问卷量表的不同潜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研究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进一步做假设检验的要求。 3.4.2 结构方程分析 本研究利用Smart PLS对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为使结果更加稳定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1000的重抽样样本。图3是利用软件估计出的各个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 (1)假设检验。通常路径系数可以反映各结构变量间因果关系作用的直接效应大小,而且路径系数越大,则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直接效应就越大。本研究的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其路径系数如下页表3所示。 (2)模型预测与解释。内生潜变量被解释的程度由内生潜变量的R2值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模型的预测能力[19]。通过结构模型测量分析,本研究模型中的行为意向的被解释程度R2值为0.676,感知易用性的被解释程度R2值为0.602,感知有用性的被解释程度R2值为0.642。因此本研究的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合理,数据表明对感知易用性的解释程度达到60.2%,对感知有用性的解释程度达到64.2%,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程度达到67.6%,以上分析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效果。 3.4.3 结论分析与解释 (1)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本研究证明通过增加外部变量,能够解释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意向67.6%的变异,其解释力主要来自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感知易用性以及个体创新。 本研究实证发现,行为意向的影响变量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力最大。这说明若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是有用的,那么他们使用的倾向就越高。感知易用性也是影响行为意向的显著相关因素。 本文通过实证发现感知信任也是影响移动图书馆行为意向的显著影响因素,该结论与之前其他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15]。移动图书馆体现的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信任感,会使其放心接受图书馆服务创新,从而促进移动图书馆的普及。同时,本研究认为个体创新对用户的行为意向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体创新对用户的行为意向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二是个体创新间接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则通过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作用来体现。 结果表明,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向没有太大影响。Sledgianowski等人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来自他人影响的压力会变弱[23]。随着移动信息服务普及率的提升,用户对移动服务有了自己的使用经历,不会过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另外,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作用。该实证结果同Davis指出在功能性信息系统下以及Sledgianowski等人对用户接受SNS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实证的结论是相同的,都指出了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太大[18-19,23]。 本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和成本与行为意向之间都不存在负向关系,表明用户认为风险因素或成本因素的影响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对行为意向不存在负向关系的实证结果可能出于以下原因:①此次调查的是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使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高校师生非常重要的个人敏感信息,降低了用户的风险感知;②用户使用移动服务已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一定的娱乐和学习体验效果,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时间成本不高;③目前,大部分高校师生使用的是套餐流量服务,且移动图书馆尚未收费,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经济风险和成本感知。 (2)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外部变量分析 本研究的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中对用户感知有用性的解释程度为64.2%,主要解释力来自感知易用性、个体创新、相关性以及社会影响。 本文实证结果再次指出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如果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时越认为使用该系统很容易,操作简便,并能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那么使用者越能感知到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 本研究个体创新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个体创新较高的高校师生愿意尝试新技术或新服务,他们会主动关注新技术或服务的相关报道,有助于用户提升对新技术或服务的主观评价,进一步提高对新技术或服务的有用性认知。 本研究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向用户泛在提供信息服务满足信息需求,其相关性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以及用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刚刚推广普及,用户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他们的推荐或宣传支持都会影响用户的积极使用。 本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帮助、可访问性与感知有用性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目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处于发展成长期,大部分移动图书馆服务尚处于测试或者试用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系统性认知,使其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处于一种不认知程度[19]。 (3)影响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变量分析 本研究提出的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实证分析对用户感知易用性的解释程度为60.2%,主要解释力来自个体创新、感知愉悦性、自我效能以及领域知识。 个体创新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关系。对于一个新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出于个人特征中的勇气、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使用户提升信心能克服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遇到的一些障碍,促进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提高。 实证分析指出感知愉悦性对感知易用性作用显著,即若用户在体验使用移动图书馆过程中能感知愉悦程度,用户就会感知移动图书馆是易用的,降低了用户在操作使用该系统平台中所需努力程度的认知。 实证结果指出,有关移动图书馆领域知识的积累以及自我效能的感知有助于用户树立自信、独立完成任务,增强感知易用性,分析结果也与之前有关数字图书馆领域知识、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一致[10]。 本研究模型中的系统特征变量、界面特征变量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显著影响。对于系统特征和界面特征变量对行为意向不存在显著关系的实证结果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①自2009年后,国内高校才陆续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且多处于测试和推行阶段,图书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认知不足;②由于移动图书馆多处于测试阶段,造成访问移动图书馆普遍感觉系统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系统性感知;③由于访问移动图书馆需要重视移动资源和网络建设,但大多高校经费不足以及重视不够,使高校师生访问移动图书馆普遍感觉较慢,不利于用户认知和体验使用;④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用户拥有的是手机终端设备,但手机屏幕的大小和系统兼容性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操作,阻碍了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感知。 4 结语 移动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征服务和用户接受行为。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构建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模型。随后,本研究以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获取样本数据,实证确定了影响高校师生接受与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关主导因素,对于客观、全面了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移动信息服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接受与使用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为过程,涉及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等多个层面,各因素间相互作用,本实证研究只预测和解释了用户的部分信息行为问题,还有待深入调查与实证研究。移动图书馆技术验收模型的构建_图书馆论文
移动图书馆技术验收模型的构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