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紧迫性与保障条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紧迫性与保障条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紧迫性和保障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条件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16-0008-04

一、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是适应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满足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和调整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变普通教育单一化局面的要求,各地陆续办起了农业技术中学、职业中学、职业中专等,后来许多地方又将县级部门分设的职业学校合并改建成职教中心,使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国家多年来对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的倡导,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大多以农科为骨干,主要设置农学、林果、畜牧兽医等专业,职业学校的师资、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工作的着力点也在这些专业上。毋庸讳言,各地以农科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最近,中央已决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安排。以河北省为例,“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将压缩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创汇农业,大力发展草食型和节粮型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要达到98%,农产品商品率要达到80%,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要达到45:55,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要达到4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要达到50%,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比例要达到17:83,农业增长值年均递增4%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到4%。这是一个非常宏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增、转、化”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村劳动者,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新兴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更没有受过相关培训,对相关知识和技术知之甚少。据调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之所以减少,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下不来、不回来和在职人员要“跳槽”改行造成的;而新兴农业技术不普及,既与农村基层专职技术人员的缺少和断档有关,也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有关。由于我国国情的制约,农村基层缺乏专职技术人员的情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的改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全面改革,压缩和改造农学、林果、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增加设施农业工程、园林花卉工程、畜禽养殖工程、信息技术、国际财会、农产品营销、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专业和二三产业专业,大力培养当地各类所有制单位用得起、留得住和本人干得成、能致富的乡土人才,以适应当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从全球范围看,农业从业人员向城镇转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1996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员只有35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0.28%,德国占3%,英国占2%,日本占5.5%。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城镇体系不发达,因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极为庞大。据统计,我国乡村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例1978年为76.3%,1999年为70.2%,20年只减少了6个百分点,除去从事制造业、矿山采掘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及社会服务业的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纯粹意义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仍高达3.3亿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7%。随着中央重视程度的加强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及以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逐步加快。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劳动力资源持续增长,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了障碍。同时,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走出农村后在实现正规就业或自主创业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使他们在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经济环境中较早地获得二三产业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大力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为他们提供接受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条件,使他们有机会通过法定途径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和达到城镇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增强正规就业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的适应能力。

3.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是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50%左右,农村同龄人口的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只有30%左右。1998年12月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到2010年,城市和发达地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

要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依靠现有的高中阶段教学资源显然是不行的,只靠普通教育的资源也是远远不够的。从国际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只靠普通教育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然而,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初中毕业生普遍不愿报考职业学校。因此,要让农村职业教育承担起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的任务,不设法增强农村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可能的。这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部讲,必须大力改革专业结构,使其既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关联,又适合农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理想和个性发展;既与普通教育衔接,又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沟通;既有利于毕业生择业、就业、创业,又有利于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从而让农村居民具有进修、提高的各种机会与条件。专业结构不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在素质不可能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无法得到激发和扩大。

二、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保障措施

1.政府统筹到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城市化,它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也必须是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同时,各地自然资源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发展背景和办学条件等不尽相同,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出现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是,由于受局部利益驱动和传统观念诱导,一些地方“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甚至爆出“空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近似或雷同,以及实用人才的供需错位,既脱离了当地的需求,又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显然与政府统筹没有到位有关。在进行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应切实发挥统筹职能,认真搞好宏观调控。要根据当地的发展规划,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积极组织开展人才与劳务需求预测,指导职业学校对那些招不上学生、教学内容陈旧的传统农业类专业进行大胆革新,努力开发具有显著的新兴农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专业,并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亦农亦工亦商”的“复合型”人才。要配合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适应劳务输出和富余劳动力分流的需要,压缩第一产业专业的比重,扩大二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和服务类专业的比重,满足农村居民的“离农”需要,为农村社会的转型作出贡献。要注意支持、引导不同学校的有关专业实行“强强联合”,并且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完善由有关部门、单位共同组建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顾问团等,鼓励农村职业学校兴办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使学校成为当地农科教结合的载体和各种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辐射源,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2.政策拉动到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崛起,也有赖于国家各种相关政策的扶持。在农村职业教育现实需求被挤压的情况下,要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改革,没有强劲的政策动力是不可想象的。当前,要尽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标准和政策,全面推行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经过职业学校正规教育的求业者要优先安排工作岗位,违者予以罚款、歇业整顿等严厉惩处。对申请承包大面积耕地、山场等准备从事集约化生产和采用新技术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或技术服务集团等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供减免税费、贷款取消担保、购买农业资料让利等照顾。要改革职业教育制度,鼓励专业结构适合农村社会发展和群众心愿的农村职业学校试办社区性职业学院或开通"3+2"高等职业教育直通车,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重点支持专业结构改革搞得好的农村职业学校,使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3.师资建设到位。实施专业结构改革,会使职业学校一部分在职教师的专业学历、特长与教学的实际需要产生脱节,如一些农林院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知识陈旧、老化,将不能继续发挥作用,为此要高度重视他们的转岗培训,通过采取强制措施和给予学费补贴,使其尽快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并经脱产进修或远程教育渠道达到新兴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水平。要利用“名人”、“名牌”效应,高薪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在当地曾产生或能产生影响的“名人”承担学校的“名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通过实行农科教结合,建立专业师资定向培训和交流的基地,使广大专业教师定期参加社区的生产经营活动,承包或租赁农场、校办企业以及对口经济实体,或以技术、智力参股等,通过社会实践全面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4.教学改革到位。没有全面的教学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改革必然失去基础和生命力。因此,首先要按照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村居民的愿望,对原有的教学进行适当筛选和增补,既落实统一性、规范性,又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其次,要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先划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三个模板,再按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其分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元,形成若干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模块,适应灵活选择、不断积累和集中强化的需要;二是学制多样化,即根据多种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实行不同的学制,如二年、三年或四年的基本学制,一年、半年或几个月的短期学制,不固定年限的弹性学制等;三是课程学分化,即将学校设置的各种课程按其性质、地位、作用等定为不同的学分,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或生产创业项目,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并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规定的学分数,就可颁发毕业文凭。第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要,积极实行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开展家庭生产,使农村居民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技能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形成“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公司+农户”的新的产业链条,既巩固专业结构改革的成果,又增强农村职业学校的实力。

收稿日期:2001-04-25

标签:;  ;  ;  ;  ;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紧迫性与保障条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