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_刘志锋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_刘志锋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 266100

摘要: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育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和外界公司合作不够紧密,课程设置落后,教材过于保守,实践评价标准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提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合理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物流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引言

进入21世纪,国内高校普遍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养成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物流业务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国际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偏重于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代理。因此,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必然成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先锋。

1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1专业定位不准确

物流活动是一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型产业,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经营物流的主体具有差异性,致使不同企业的物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各企业对物流人才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虽然,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也增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可高校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使培养出的物流人才很难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差异性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定位上,要制订出明确清晰的规划,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体现出针对性和系统性。

1.2和外界公司合作不够紧密

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但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所有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位。部分院校根本没有让学生去协议单位查看单位工作状态和企业整体运行机制,也没有让教师和学生去单位实践。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实习单位会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质量产生顾虑,担心学生做不了实践工作,影响企业整体工作进度,不愿接纳学生去单位实践。

1.3课程设置落后

首先,课程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的教学计划。尽管安排的课程很多,但没有合理的论据,课程内容相对保守,很多的理论性知识不符合当前社会环境。其次,在课堂中,学生自学的时间过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选择的教材专业性不强,没能体现出各大院校的教学特色,教学步骤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中。

2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2.1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学科体系的,而进行改革后教学内容将分解成若干个结合实际的任务。比如将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海运提单、国际空运、国际物流报关和报检等知识模块,可以给学生下任务,让学生制作装箱清单和商业发票、填制国际海运提单、制作国际空运单证、进出口报关单的申请和填写、出入境报检单的填制等,学生要完成这些模块,就需要课外查阅资料、做练习、小组讨论、知识咨询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通过上台演讲、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所制作的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和升华,激励学生对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按照物流职业能力提升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物流管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凝练了两条能力主线,一是专业能力,即单证填写、设备操作等基本能力,信息应用、数据处理、运维监控等技术管理能力,业务流程优化、方案设计等综合能力;二是通用职业能力,即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设立了专业认知、典型岗位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三个技能训练阶段,形成了三阶递进、双线提升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创新创业、安全规范、绿色智慧内容贯穿其中,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3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政府、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四方联动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建立校企合作的纽带。建成满足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的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物流仿真实训室、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平台,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得到切实保障。丰富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职业化”真实情境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远程监控。学校和企业定期互访,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校外实训更加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实训稳定性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发挥长期以来与多所企业全方位合作的优势,每年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承接物流项目工程,积累实际的项目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实践工作的能力,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从合作企业聘请优秀技术人员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实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对互补机制,参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的社会生产实践技能,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2.4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校大学生对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小型叉车、正面吊(重叉)、桥吊、龙门吊、集装箱堆高机(空叉)等装卸搬运设备,既陌生而又充满好奇。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视频资料和现实图片的教学,直观易懂,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很多物流设备销售企业为了销售业绩,通常会把相关设备制作出较完美的宣传视频或图片,使用户了解其产品,这个可以借为使用。例如在讲授沿海港口及业务时,可以把福州政府对福州港的宣传视频分享给同学看,让学生直观又全面了解福州港,起到了参观的效果又达到教学要求。

2.5以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本身涉及很多国家的介绍,海运、航空运输业务的相关单证,以及合同、国际公约、法律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都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实务知识、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双语能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应在日常教学中广泛开展双语教学。

结语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当前形势下对物流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谢锡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0):242-243.

[2]徐宁,公彦德,占济舟,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能力导向教学探讨[J].物流科技,2018,275(07):152-154.

论文作者:刘志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论文_刘志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