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_国债论文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成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抵御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扩大内需,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年中央财政的总赤字,包括国债利息赤字,分别为1681.89亿元、2425.21亿元、2598.21亿元和2598.1亿元,赤字占GDP的比率由1997年的1.5%提高到目前的3%左右。同时,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大,使每年国债存量的增长率,即每年国债发行/上年国债余额,最高1998年达到71%,2001年国债的增长速度仍高达37%。中央财政的直接债务迅速增长,国债余额由1997年的5508.9亿元猛增到2001年的16672.1亿元,国债负担率相应由7.4%上升到17.4%。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产生了较好的宏观调控效果。

1.刺激了消费复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1998年,中央财政为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共拨付补助资金和借款168亿元。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安排540亿元用于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受益面达8400万人以上。其中,安排社会保障支出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2000年,中央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完成8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增加对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线”的资金补助637亿元,包括中央财政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300亿元。增加补助地方社会保障资金100亿元。2001年继续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同时重点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中央财政为此共安排873亿元资金用于保证地方工资发放。这些措施无疑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消费的实际增长情况看,消费需求从2000年开始改善,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2001年前11个月同比增长10.1%,都高于1998年和1999年6.8%的速度,表明消费需求已基本趋稳。因为10%左右的增长率其实并不算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1966~1970年,其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分别为7.7%、10.0%、9.5%、9.6%和7.8%,年平均也只增长约9%。

2.带动了民间投资。1998~2001年,中央财政分别发行10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和1500亿元,共计5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贴息。这不但弥补了我国多年来在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区域生产力布局特别是中西部的生产力布局得到调整,而且在扩大内需方面,带动了银行、地方政府、企业资金的投入。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8年12月31日,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资金总额为2173.5亿元,其中国债专项资金627亿元,银行贷款533.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亿元。国债专项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为28.85%,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有资料显示,1998~2000年财政共向银行发行3600亿元国债,包括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形成15100亿元的工作量,这样国债资金的带动效应似是1∶3.2。但另据报道,三年发行建设国债360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4000亿元,带动比例是1∶6.7。其中,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的带动效应最大。1999~2001年,国家共安排2654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共拉动投资2810亿元,国债贴息资金的拉动效应达到1∶10.6,有效地拉动了国内技术改造投资需求。例如与1997年相比,技术改造投资连续三年稳步增长,2000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2%。

3.拉动了经济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由于我国近年出口下降,进口增长较快,净出口呈下降趋势,其中1999和2000年净出口为负,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自然下滑。如果把国债投资直接作为增加值或净收入测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那么1998~2001年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和1.66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减小1~2个百分点。可见,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是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4.促进了就业。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有力地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经由经济增长也实现了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因为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并利用贴息等形式刺激社会投资,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国有企业和机构改革分流冗员对失业造成的压力。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就业的潜在弹性大,主要是非农就业受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大,我们主要分析非农就业的增长。利用有关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我国非农就业的GDP弹性平均约为0.24,即经济每增长1%,可促进非农就业增长0.24%。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社会总需求,改善供给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相应也促进了就业。按照我们以上对政策的增长效应和就业的GDP弹性的测算,1998~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分别促进非农就业增长0.33%、0.35%、0.43%和0.40%,即分别促进115万人、123万人、151万人和142万人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前的失业矛盾。

5.抑制了通货紧缩。国债资金有选择地大规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从结构方面治理通货紧缩的重要举措。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提高了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优化了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促进了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从收入分配角度缓解了通货紧缩压力。可以预言,如果没有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和刺激总需求,价格下调的通货紧缩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从价格指数的动态看,通货紧缩经过积极财政政策的调节已得到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自1999年5月开始递减,2000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0.7%,这是自1998年4月以来连续22个月下降后首次出现的上涨。2001年1~12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0.7%,加上消费需求的回升,表明我国已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标签:;  ;  ;  ;  ;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