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体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有效性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3)06-0001-09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始终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的经济核心地位判断源于其为经济服务的神经中枢作用。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1]反之,虚拟经济的运作则是直接以分配和交换产生增值,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2]纵观全球金融的发展进程,几乎历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所致,一旦国民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置不当引发实体产业萎缩,虚拟经济就会由于缺乏发展根基进而诱发经济大衰退和金融危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金融支持对于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
近几十年我国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国民经济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本源。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平稳,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全球经济恢复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转型中过剩产能调整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防止产业出现空心化,本文从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统筹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社会资本的“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实体经济稳企回转基础不牢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虽然短期通胀的风险尚不明显,但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资本“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反弹基础并不牢固,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欠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增加、费用增速、产能过剩、资金断裂等严峻挑战,造成企业利润下行,尤其是大部分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困境。[3]一方面,实体经济产量及价值增速回落,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全年471种工业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①另一方面,相对于金融产业盈利增速,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缓慢,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915亿元,同比增长11%,②但相对于商业银行全年同比增长18.9%,累计1124万亿元的净利润收入,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与增速并不理想。在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和高通胀蔓延的双重作用下,实体企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格局,具体如图1。
(二)生产要素减退引发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发展是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管理、企业融资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下,实体企业发展的要素流失,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瓶颈约束、用工成本增大,资源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实体经济投资回落显著。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企业投资增长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③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发展困境,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实体经济整体表现较为平淡、实体企业在证券、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图1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月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利润总额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月27日。
(三)虚拟经济挤占资本投向实体
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增量相对减少,原本稀缺的信贷资本使用成本进一步升高,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紧张,处于议价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使得处于议价低位的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得到资金支持,造成民间金融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为53.68%,民间投资增速为27.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4]大量游资和热钱游离实体经济充斥虚拟经济,金融资金大量从实体领域转向投资或投机领域,使虚拟经济的发展缺乏进一步拓展的根基,在此状况下,一旦资金链断裂,则造成破产、跑路等危机事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可能蚕食实体经济,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渐现
近年来,在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回报率高的特征诱导下,我国大量的实体企业纷纷离开实体经济市场,投向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高回报、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通过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等形式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脱实向虚”现象逐渐显现。虽然“脱实向虚”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所致,但却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以我国温州地区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4]更有甚者,实体经济企业将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行业。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自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命题后,各地虽然也陆续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纳入金融产业框架内,但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弱点,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方式不当,相关配套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
(一)实体经济利润空间缩小削弱支持动力
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成本的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一方面,部分实体企业不得已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致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部分强实力品牌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影响了当地金融资本投资方向与意愿。[5]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企业缺少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动力,进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益的驱动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资本“脱实向虚”。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促使金融资本脱离实体企业投向房产领域。[6]
(二)虚拟经济高回报率诱导资金投入
虚拟经济的高收益、高回报诱导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出实体经济,财务杠杆和高利贷的盛行催生经济活动中投机性质的经济行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失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信心不足,金融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行业内部自我投资增值,造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据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94只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相较于2011年的67只增幅明显,相比之下新募房地产基金的金额增幅则不那么显著,90只披露金额的房地产基金共计募资59.5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6%。④可见,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远超出一般心理预期,而此市场行为由虚拟经济高回报率所诱导。具体如图2。
(三)金融政策缺位导致金融支持不足
依据破窗理论,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整体功效的发挥。一方面,目前金融支持主要倾向于高端产业链条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需求,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单一,影响金融支持作用的扩大,而且此类实体经济又具有一定风险,金融支持动力不足,同时,财政政策改革、信用环境等也制约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推进金融支持策略,但部分地区信贷倾斜政策未有效落实,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缺少规范。另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支持不足导致民间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畅,高利贷盛行,引发有限的金融资本逆向配置问题。
图2 2007-2012年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募资总量的年度环比比较
资料来源:全景网2013年1月7日。
(四)金融体制制约实体融资能力扩大
从信贷规模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体制制约实体经济融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商业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足及民间资金未有效参与。由于自身基本信贷条件不足以及相关的信贷配套抵押、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面临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畅,导致闲散于民间的资金难以有效合法地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之中。资金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大量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本趋利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从融资结构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占据绝对高的比例,而国内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导致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而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之中,进而增大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脆弱性。
(五)民众投资的风险偏好倾向于暴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会中依靠虚拟经济追求短期暴富行为普遍,民众对于“盈利”行为的追逐愈发强烈。经济生活中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使得多数社会人在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面前忽视背后的高风险。一方面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浮躁心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蔓延;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步衰退,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引发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建议
在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攻坚时期,深度把握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确保社会资金切实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举措。
(一)强化金融市场机制
金融体系是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但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最为重要,因为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一方面,从政策体制着手真正意义上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不因权力集中度、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以政策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借鉴国际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要点,新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际环境的市场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
(二)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优化调整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提高信贷政策的适用性。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出台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在产业项目准入、客户准入、分类管理、资金定价、风险防控上实施差异化要求。同时,根据资金经营周期性特点加强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并做好贷后检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商业化经营原则下,不能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体实施单一粗放对待,而应该择优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第一,坚持商业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强化客户准入条件和其他要求,采取联户营销,批量开发的策略,发挥平台金融服务优势,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以及区域集聚发展产业区,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科技新兴、能源产业。优先将重点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以期所支持的实体经济产业能够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大量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第二,根据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域非均衡性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梯度发展规划,在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做大金融支持总量;在东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狭小市场以及产业末端中小企业发展实力。第三,建立中国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可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以及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以准确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通过筛选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向社会发布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
(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在金融总体布局、融资规模、融资结构中合理权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适当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股权、债权、金融衍生渠道融资。从商业银行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看,在做好原有金融产品推广适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新兴产业主体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围绕实体经济群体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特点,确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盈利空间,规范收费,立足于产品使用对象、贷款用途以及信贷额度等要素设计满足客户群体的一揽子信贷需求。从债券市场来看,为改善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状况,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应加速债券市场产品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股票市场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活跃地区中有基础的行业引导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渠道,保持较高的扩容速度,满足有条件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衍生品市场看,在实体经济中大力推广我国已推出的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并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五)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在我国经济独特的资金“双轨制”定价体制下,由于中国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致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利率水平差别数倍以上。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SHIBOR为唯一基准利率下的市场定价机制,加快资金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空间,给予银行机构更多的定价权,给予实体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最一般的价值规律,将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适度水平上,保持一定比例的民间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利润相挂钩,制定联动性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定价机制。引导资金供给主体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支持实体经济,根据实体经济所属的行业类别与利润空间实际,在一定范围内界定融资标准。
(六)建立成效考核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央行账户,一旦某一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大量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的情况,则没收保证金并按制度要求追究金融机构责任。其次,变革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修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再者,建立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行为给予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结束语
实体经济稳企回转是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从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成效不佳主要源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政策以及举措落实不到位等。通过强化金融市场建设、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建立成效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保证金融资本投入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增强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网易—新闻,2013-01-18。
②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01-27。
③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周刊,2012-12-19。
④2012年94只私募房地产基金完成募集再创新高.全景网,2013-01-07。
标签:金融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