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师生的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 庄稼”,拔去自卑的“杂草”。笔者坚信,只要我们教师建立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的基 础、存有对学生宽容与乐观的期待,就能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生命自由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生活,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 想、有情感、有需求、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出的成人的附庸;我们要考虑的 是,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最适合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怎样的课堂情境才最令学生思绪 飞扬,怎样的活动方式才最使学生置身其中、乐之不疲。
“我国的民族”的一节课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我们按以下过程教学,就会收到较好的 效果。上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我国民族关系有关的读物、图片资料,巧妙构 思,将整个教学的流程分成三大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少数民族沧桑历史”“少 数民族辉煌明天”。每一板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 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归根结底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凭借精练的口头语言和恰当 的体态语言进行点拨、诱导、激励和促进。
第一个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四个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 ”,将全组集体搜集加工成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在“导游”充满稚气的语言描 述下,壮、回、维吾尔等一个个少数民族的区域特点、语言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 、心理特征等情况尽显课堂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的资料,大家听起来格外有兴致。 期间应鼓励学生向“导游”发问,诸如“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长 期发展过程中,民族统一为什么始终是主流?”“国家普遍使用普通话,为什么我国还 要提倡尊重少数民族语言习惯?”“国家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依据是什么?”学习 过程中随机提出的问题,不仅“导游”语塞,甚至连教师也难以明确解答。出现这种现 象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可喜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答案。
第二板块“少数民族的沧桑历史”,展示少数民族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 仍由学生自己搜集介绍有关资料,小组专门搜集的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学生 自我教学的有益成果,这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一定程度 的提升。
第三板块“少数民族辉煌明天”,先由老师提问如“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全国 各族人民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那么,能否从政治、经济、哲 学角度畅谈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共同繁荣呢?”然后各个学习小组展开热 烈的讨论,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发言中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有的认为“少数 民族的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有的认为“应从人和 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的认为“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少数民族 的发展”,有的认为“应从内、外因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不管哪一种观点,都应 有比较充分的资料支撑,以表明学生尝试运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的积极态度。课堂讨 论能使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按以上过程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激昂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辩论,全新的学 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赋予了课程以全新的含义。
二、追求教育的真谛,促进生命智慧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 行探讨的对话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 的基石。这是教育的真谛。
1.创设真理辨析的课堂
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经常发现 ,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 、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和充 满激情地创造。为此,组织学生辩论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老太太一生省 吃俭用,到了60岁终于存了足够的钱,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在20岁 时就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以后逐月还贷,到了60岁终于还清了住房债务。接着教师以“ 贷款购房和攒钱购房究竟哪种消费观点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正反双方引经据典, 争得面红耳赤。经过激烈辩论,教师点评,双方统一了认识:应当具体分析这两种购买 住房方式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贷款购房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质量,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属于“适度的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进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 多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多元生成的课堂
相对于传统知识传授的“刚性”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一种“柔性”课堂, 这种“柔性”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 层次来看待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现象的问题,避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所谓生成 性,就是课堂内容有保证学生“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创造性活动 。
如在教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为了讲清“矛盾的含义”这个重点,可以设置这 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大家都学过《项链》一文吧?请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主人翁玛 蒂尔德?”从惯有思维出发,学生有的认为她爱慕虚荣,有的会认为她是真假不分,有 的认为她贪图享受。教师接着问:“难道主人翁玛蒂尔德就一无是处,毫无值得肯定的 地方吗?请重新思考一下,是否有新的发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一下就被激 活了,有的学生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想打扮漂亮一点去参加舞会,这是 人之常情。”有的学生说:“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玛蒂尔德生活在一 个贫穷的家庭里,想改变自己的处境,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有的学 生说:“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之后,苦苦奋斗了十年还清了债务,表现了她对人讲诚信 。”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之后,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着坚忍的吃苦 精神。”经过热烈讨论,学生独特的见解得到教师首肯后,教师点题指出这就是辩证统 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其深刻理解本框内容。
3.创设生命体验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而应是在活动、亲历中 体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提升、情感得以激发。
如“商业保险”这一知识较为抽象,单纯就书本到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但如果采取如 下的学习步骤,效果就不同了。
第一,调查。让学生利用周六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请教家长、走访邻居、查阅图 书、上网,等等。很快,学生就有了结果。
第二,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提供自己家人和邻居参加保险的实例,出示保险公司 理赔的案例,列举身边发生或新闻媒体上报道的意外事故,展示无情的“天灾人祸”给 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第三,评议。商业保险的种类有哪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何区别?参加保险对本人 、家庭、企业、社会有什么好处?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保险是基于人民和社会 的需要而产生的,参加保险比不参加保险好,早参加比晚参加好。
第四,作业。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项家庭投资的计划。如有可能,让学 生宣读自己的学习计划,组织集体评析。
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促进生命和谐地发展
我国一位从事教育研究的梁威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这样的事:在我国的中小学, 你想了解某班哪位同学学习成绩最好,只要到这个班一问,不到10秒钟,全班同学准能 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两个同学的名字,而大多数孩子与这个问题无关。但在日本,情况就 大不相同。梁老师曾到日本的一个初二年级某班调查,这个班仅有35人,却用了20分钟 时间,也没有找到“班里谁学习最好”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当问“哪一位同学学习 最好”时,学生就问“哪一门”;当回答“语文”时,他们又问“哪一方面”;当回答 “阅读”时,他们又问“哪个年代,谁的散文”。尽管经过了十几个回合的问答,梁老 师仍未弄清这个班到底哪几位学生的语文学得最好。梁老师不得不对语文这一学科做了 分解,画了一张大表,最后,有31名学生在“语文学得好”的调查表上“榜上有名”。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梁老师深入课堂,结果发现,当某位学生朗诵有进步时,教师就会 及时予以鼓励——不仅表扬他读得好,而且用欣赏的口吻说出他哪些句子读得特别好, 与以往相比,在哪些方面有进步。课后与这位教师交谈,这位教师非常自豪地说:“我 的学生个个都有才,每个人都很棒。”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新课程实施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系统 的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如果一堂课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就谈不上实施 新课程。
1.提倡分层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 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师要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就需要进行分层评价 。如优等生从使用理论的精当性、理论分析的逻辑性、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方面评价。 对于后进生的评价可以从是否大胆发言、意思是否正确等入手,如“说话的声音很响亮 ,假如说得连贯一些就更好了。”“大家听他的语言多简洁呀!”一旦中等生、后进生 冒出几句精彩的话语,就不妨这样说:“说得多好呀!请你再大声说一遍,让每个同学 都听清楚。”
2.倡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传统的评价机制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 之外。课堂上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单独让教师评价外,也该让学生去品头论足。不仅 要评价欠缺的地方,更要评价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不需要学生的泛泛而论,而只 要学生说出更细致、更具体的内心真实的感受。
当然,评价学生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去分析、综合,才能做 出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