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知识经济走向数字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综述(二)_情报学论文

感受知识经济走向数字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综述(二)_情报学论文

感受知识经济,走近数字化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综述(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 应用图书馆学研究

4.1 文献资源建设

网络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相应的研究也已成为国外图书馆学的一大热点。 我国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在1999年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在实践领域,李岚清副总理倡导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讲话,推动百余家单位共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60];在理论领域,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完成的研究报告中,较多地吸收了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国外文献资源共享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文献资源体系、书目信息存取体系和文献传送体系这样完整的结构来构造新的研究框架[61]。汪涛、肖希明等人的文章也表明人们更加重视网络环境中电子类文献资源保障系统的研究[62][63]。

对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中,理论界更加注意整体化建设[64]与宏观组织[65]。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关系上认为应“建立适宜的资源共建系统来支持资源共享”[66],提出“要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管理体制”[67]等主张。

在微观文献资源建设或藏书建设方面,肖希明指出重视藏书发展政策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藏书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藏书发展工作提供标准和规范;为合作藏书发展提供依据”[68]。夏佩福认为藏书发展政策包括:指明图书馆与大学之间的关系;确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基本方针、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原则、赠送图书的收集原则和主题藏书的详细分析等”[69]。袁培国,马金川指出图书馆藏书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1.馆藏价值论和需要论;2.图书馆的收藏职能和服务职能;3.本馆采购和合作采购;4.购进文献和购买服务;5.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6.电子化的未来和当前读者的需要”[70]。

4.2 分类法

刘延章,狄九凤的文章《分类法运动在中国》介绍了1840年以来我国分类法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历史为主线,十分完整、清晰[71]。白国应提出了文献分类法的10个系统特征:目的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功能性、规律性、有序性、稳定性、灵活性、发展性[72]。白国应指出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注意十大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单一与比较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调查与实验相结合;本体与交叉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历史与预测相结合;集体与个人相结合[73]。文榕生指出分类法发展的趋势是“由无序走向规范”;“由单一型走向复合型”;“由分散走向统一”[74]。

分类法在网络中的运用是一个新兴议题”。“分类法在网络中可以用于联机浏览检索、非文本信息的组织、超文本系统的管理、并可以作为网络信息组织的通用工具,促进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发展”,“应用于信息网络的分类法的主要特征:机读化、国际通用性、兼容性、灵活性”[75]。传统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必须调整,要求其体系的一维性和语言的透明度;其定位角色是:排架、过滤和评估网络信息、联机检索工具、中介/转移语言、网络浏览工具、专家系统的知识基础等[76]。

4.3 编目

与现代技术相关的编目研究是当今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热点之一,我国近年来也较深入地研究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建设问题[77],中文图书主题标引格式的研究在1998年有较大进展[78],但总的说来此类编目文章数量不多。图书在版编目仍然是讨论较集中的问题,焦点主要是在版编目中存在的问题。如“归类不当;分类不到位;复分号;同类文献标引不一致;仿分;分类号标引不规范等”[79],“标引深度不够;检索深度不足;选词不当;组配欠妥等”[80]。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是要重视:“领导、法规、宣传、素质、技术监控、资金等”[81]。

4.4 读者工作

读者工作领域仍不断出现新的观点。吴建中指出:“图书馆员的活动范围从第二线向第一线延伸,从馆内向馆外延伸,从印刷资源向网络资源延伸”[82]。他还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图书馆员应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服务,特别是有针对性地为个别读者提供个别服务。刘明跺认为世纪之交文献服务类型应当:从静态向动态转型;从单一服务向多元化转型;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83]。范郁林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应为:主动服务;采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全开放型的服务方式[84]。路霞、张保群谈到: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不在借阅的数量,而是在于是否真正使读者得到了有用的信息”,“其工作重点应是进行参考咨询服务”[85]。洪湛、陈继红认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图书馆应当“服务第一,见诸行动”[86]。沈苑认为:“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87]。

4.5 期刊工作

电子期刊资源建设问题受到一定重视。盛小平、喻峰认为电子期刊建设的原则是:“整体性、规范性、效益性、开放性”,具体对策有:“1、提高认识、增加投入;2、成立组织协调管理;3、面向市场、 稳步发展;4、突出特色、确保质量”[88]。叶继元也提出了电子期刊收集的六条原则:“1、原有的期刊收集总原则依然有用;2、根据电子期刊特点增补收集策略;3、熟练掌握查找网上电子期刊的工具;4、对电子期刊与印刷期刊应进行较严格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5、 应组成或强化选刊委员会;6、充分发挥电子期刊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优势”[89]。

核心期刊的研究重点已从核心期刊的评选方法选择上转移开来,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谭静等研究了核心期刊的时效性,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的载文内容总是在发生变化的,因而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也将会随之变化”[90],提出采用时间系数加权法有利于提高核心期刊表的客观准确性。张其苏、蔡蓉华分析得出:决定核心期刊数量的原则是核心区不应仅含数量较少的期刊,还应对应较大的评价量[91]。何荣利认为:“纵向上的层次结构与横向上的多元结构是核心期刊的基本结构”[92],并且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此结构现象将会更加明显。王引斌从数学角度提出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定核心期刊,提倡应用多种指标较为全面地测定出核心期刊,此种方法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93]。

有关引文分析的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在讨论引文分析存在的问题。袁培国认为进行引文分析时应注意:“取样必须保证一定的量;注意不同专业的区别;取样时期、论文种类;多作者论文被引次计算;同名作者区分”等问题[94]。张贤澳讨论了引文分析中最大引文年限的确定、文献半衰期的数据统计和洛特卡定律应用中出现的疏漏和错误[95]。刘君玉对当前引文分析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1、基本假设不够严密;2、著录误差;3、“SCI”和“SSCI”的局限性;4、 未能完全反映科学交流状况[96]。此外,对一个学科、一种刊物的引文分析或文献统计分析仍是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

5 其它

5.1 图书情报教育

数年前因图书馆学系改名引进的图书情报教育的讨论还在继续,于鸣镝、初景利对图书馆学系的更名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图书馆学系更名有诸多弊端”[97],与其商榷者则论证“改名的好处”[98]。教育部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导致关于拓宽专业口径的讨论,如认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必须拓宽专业口径”[99],“拓宽专业口径必须保持图书馆学独立性”[100]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专业的出现,讨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包括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文章开始大量出现[101][102][103]。

由于全日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面临变数,图书馆学继续教育问题受到理论界的格外关注,《中国图书馆学报》接连刊出此专题研究文章[104][105][106]就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体现。人们还提出“1、以立法的形式保证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政策得到落实;2、 成立图书馆继续教育中心”的建议[107]。

5.2 目录学

目录学的研究没有出现较为新颖的视角。王波从“书目情报”谈起,分析了1990年以来目录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一、起点高;二、力量强;三、收获大”,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对传统只祭祀、不弘扬的虚伪态度;2、误认为学科只有愈独立才有社会地位, 学科地位;3、热衷于介绍引进西方目录学理论,缺乏自己的创见;4、有玄想化的倾向”[108]。黄先蓉提出“对于现代目录学的发展研究,应以‘书目情报’为研究基点,充分考虑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基本对目录学的影响,给现代目录学发展的时空坐标以科学的定位”[109]。傅荣贤对传统目录学进行了全新的理解, 他认为:“对传统目录学研讨,必须立足于具体的人、历史和现实,对目录学意义内涵的独特界定和独特要求”[110]。 柯平将经济学的观点引入目录学,他指出:“无论是微观书目控制还是宏观书目控制,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都能找出书目控制经济活动的某些规律”[111] 。

5.3 情报学

严怡民对情报学取得的新进展作了总结[112], 彭靖里认为情报学发展趋势是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113]。 陈昭楠提出应加强对学科与理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14], 刘尚焱阐述了信息化背景下情报学面临的严峻挑战[115]。 汪冰提出情报学有待加强研究的几个重点领域是:标引方面;情报需求与使用方面;情报检索方面[116]。

竞争情报是情报理论界讨论的一大热点。苏瑞竹认为“研究的定向性、内容的对抗性、行为的隐蔽性、手段的多样性和活动的合法性”[117]是竞争情报的特征。 朱爱群认为竞争情报既是一种产品又是一个过程[118]。邱晓琳呼吁“图书情报院系开设竞争情报课”[119]。俞学琴[120]以信息接受模型为起点,探讨信息接受过程中竞争情报产生。张翠英提出了我国发展竞争情报事业6个方面:1、培育竞争情报市场;2、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3、 建立竞争情报运行机制;4、 运用Benchmarking技术;5、培养竞争情报人才;6、加强竞争情报的法律保护[121]。人们还论述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运作、建设思想等[122]。

(收稿日期:1999-12-13)

标签:;  ;  ;  ;  ;  

感受知识经济走向数字时代&1998/1999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综述(二)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