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结构对语境的解读_语境文化论文

语类结构对语境的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语类结构和语境的关系一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以Hasan(1977,1985,1995)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坚持Halliday(1978)的语境理论,认为语类结构决定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这些研究对语类与语境的关系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即从语境变量到语类结构的决定关系,而对自下而上的诠释关系(construe)则鲜有研究。笔者认为,作为这两个层面之间辩证的实现关系(realization)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语类结构对语境的诠释关系不应被忽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2.语类结构

语类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裁是有区别的。体裁仅限于书面的文学作品的类型,而语类的概念是以Bakhtin(1986)的“言语类型”(speech genres)为基础,包括书面和口头语言,是指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并表达一定社会意义的话语类型。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领域中,语类是从功能的角度,按所实现的社会目的来界定的。语类构成一个通过语言手段实现社会意义的系统,意味着“如何用语言来做事,包括文学体和非文学体如诗歌、叙述文、说明文、演讲、讨论、烹饪术、约会、服务对话、新闻广播等。语类这一术语包括任何一种用语言手段实现的、构成文化相当一部分内容的社会活动类型”(Martin,1985:250)。可以说语类就是“语言用以体现文化的、分阶段实施的、由目的定向的社会过程”(Martin & Rothery,1986:243)。

语言学领域中对语类结构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故事语法”(story grammar)的研究。Labov(Labov & Waletzsky,1967; Labov,1972)发现,“故事”具有叙述体结构,其构成范畴包括“提要”(abstraction)、“背景”(orientation)、“纠葛”(complication)、“高潮”(climax)、“解决”(resolution)、“评价”(evaluation)和“结尾”(coda)。van Dijk(1988)对“新闻报道”语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新闻”类语篇包括以下构成范畴:“概要”(summary)、“主要事件”(main events)、“背景”(backgrounds)、“后果”(consequences)和“评论”(comments)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非常重视语类结构的研究。Halliday(1978)认为,“为了全面描述语篇特征,我们必须考虑‘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即语篇所具有的、代表它所归属的文体特征的形式”(Halliday,1978:133)。Hasan(Halliday & Hasan,1985)从语篇的功能出发,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定的语类所包含的所有必备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和可选成分(optional elements)以及它们的顺序关系。她以购物中顾客和店主间的对话为例,系统地研究了“语境构形”(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和语类结构潜势之间的关系。所谓语境构形,就是情景语境的各个变量,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都由具体的参数所实现的语境类型。语境构形决定话语的语类结构潜势,两者的逻辑关系可描述为,“语类结构是语境构形的语言表达”。具体来说,就是语境构形决定语类结构中如下一些变量的取值范围:

1)什么成分必须出现;

2)什么成分可能出现;

3)这些成分必须出现在什么位置;

4)这些成分可能出现在什么位置;

5)这些成分出现的频度如何。

这里,1)就是必备成分,2)就是可选成分,3)和4)讨论各成分的位置关系,即它们的排列顺序,5)讨论这些成分的循环性。语境构形之所以决定话语的语类结构潜势,乃是因为前者的具体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话语的社会交际功能,而语类结构恰恰是实现话语交际功能的手段之一。

3.情景语境

最早提出语境思想的是Malinowski。他1923年提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1935年提出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一直沿用至今,影响了几代人。其中包括他的同龄人、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

Firth关注的是“情景语境”。在他(Firth,1950:7)看来,情境语境的内部关系包括如下因素:

1)参与者相关的特征:角色,个性;

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相关的事物;

3)言语活动的效果。

Firth虽然不赞同Malinowski的唯实论的语境观,但他没有完全脱离唯实主义(如仍把“相关的事物”(the relevant objects)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还未真正地把情景因素抽象为语境理论模型。

Halliday的语境模型的建立是继Firth之后语境理论的又一大发展。他最初的情景语境模型创立于1964年(参见Halliday,1964)。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变量:“范围”(field)、“方式”(mode)和“风格”(style)。在1978年的模型中,“风格”为“基调”(tenor)所取代,其原因在于“风格”一说颇多歧义。

话语范围是指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在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中话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有些活动中,如简单的协同工作或游戏,语言的作用完全是从属的;在涉及口头指导的协同操作或涉及评分、计划的游戏中,语言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仍然处于辅助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如闲谈、学术讨论等,语言的作用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前面两类,社会活动的性质构成话语范围的主要内涵;而对于后一类,话语范围则主要包括话题。

话语基调是指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既包括他们持久的社会角色,如社会地位、头衔等,也包括在给定的情境中临时的角色关系,如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等。话语基调还包括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Hasan,1973,1980)。这一因素取决于双方交际活动的范围和频度。交际范围越广、频度越高,意味着社会距离越小。

话语方式是指语言在语境中的特定地位,即它相对于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及其角色结构的功能,包括交际信道和媒介。交际信道包括视觉信道和听觉信道,交际媒介则包括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媒介和信道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如书面媒介可以通过听觉信道传达,口头媒介也可通过视觉信道传达。

4.语类结构对情景语境的诠释

语类结构和情景语境处于Halliday语境模型的不同层面,前者属于语言层面,而后者属于超语言层面,有上下之分。上下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这种实现关系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自上而下的作用关系是“决定关系”,这种“决定关系”并非按照绝对的决定论观点来解释,而是一种“盖然性”(probabilistic)意义。比如,情景语境中的“话语范围”决定语义系统中的“概念功能”,意思是前者在超出偶然率水平上限定了后者的选择,这就使得在了解语境因素的前提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说话者概念意义的选择。这种关系,如果用语气较弱的术语表达,就是“激发关系”(activate)。其二,自下而上的关系是“诠释关系”(construe)。语义系统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也可以说揭示了话语的情景语境,这就使得在了解语义系统选择的情况下可以明白话语的情景语境。因此,“实现关系”是一种双向的辩证关系(Hasan,1995)。

情景语境和语类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实现关系。Hasan(1977,1985,1995)对情景语境变量对语类结构的决定关系作了部分的论证。下面笔者将对语类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关系对情景语境的诠释关系作初步研究。

4.1 语类结构成分对情景语境的诠释

语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必备成分,对情景语境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类结构“从表面上看是某一类语篇的内在结构或步骤,实际上是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模式在言语活动中的反映”(朱永生、严世清,2001:186),因而可以说语类结构的分析就是对这一社会过程的阶段化,是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动态的诠释,而必备成分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一些必备成分的缺失势必影响对语境变量的诠释,因为这样的话语不是自然的情景语境的完整投射的结果。例如:

A:Hello,Information here.[II(Initiator Identification)]

B:Thank you for your help.[SC(Service Closure)]

A:You' re welcome.[SC]

Good-bye.[F(Finis)]

B:Good-bye.[F]

这是一段缺失了一些必备成分的话语,它只能对所赖以存在的语境做部分的诠释。首先,服务者“身份出示”(II)说明了说话者的身份为operator,在语境中的角色为information supplier,这基本上也限定了交际的对方的地位和角色为customer和information seeker。这样,话语基调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诠释,但其中“社会距离”这一因素却没有得到揭示。其次,“身份出示”(II)还可以对话语方式作出诠释。这段交际所使用的信道只包括“听觉”而不包括“视觉”,因为如果包括“视觉”信道,即双方是面对面的交流,如到商场或其他机构接受服务,服务者的身份标志是可以看到的,对被服务者来说是已知的,不需用话语来实现,“身份出示”(II)则是多余的。此外,这段交际使用了口头而非书面媒介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所解读的话语方式实际属于电话交际。

然而,上述话语的语类成分“ II” ,“ SC” ,“ F” 对话语范围只能给予极其微弱的诠释,对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

只有在语类结构必备成分完备的情况下,语境构形才能得以充分的诠释。上述语篇所属的这一语类所有的必备成分,除前面出现过的成分外,还包括SR(Service Request)和SO(Service Offer):

B:Can you give me the number of Beck' s on Fortieth Street? [SR]

A:One minute please...847-0270 and 847-6958.[SO]

这两个成分的作用主要在于它们对话语范围的诠释。它们表明,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为“口头信息传递:电话号码咨询服务;话题:电话号码”。这样,语境构形才得以有效地诠释。

语类结构中可选成分对语境构形的诠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可选成分所实现的是交际活动某一阶段的派生枝节,它的出现不影响交际活动的必要阶段,但可以补充完善必备成分对语境的诠释,主要是对话语基调的诠释。如在上述电话服务活动中,话语的语类结构中可以出现“ RI(RespondentIdentification)” :

A:Hello,Information here.[II]

B:Oh Maria it' s me Julie here.[RI]

Can you give me the number...

这一成分的出现,补充了必备成分对话语基调的诠释。从这个成分可以看出,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很小,换言之,双方彼此熟知,甚至是朋友。正是话语基调的这一特定因素决定了语类结构中这一可选成分的出现。相反,这一可选成分的缺失,则说明一般情况下,这类话语出现的语境话语基调变量中社会距离这一参数的值“很大”(Maximum)。

4.2 语类结构成分的位置关系对语境的诠释

同语类结构成分本身的作用一样,各成分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对语境构形的诠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话语实现的社会交际活动,其内部结构可以分析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往往受到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约定俗成性。这就决定了语类构成成分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具体的语类结构来说,交际者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性质、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社会距离的大小以及交际信道和媒介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语类结构成分的位置关系。反之,语类成分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帮助诠释话语产生的语境构形。这种诠释作用表现在,语类成分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异时,语境构形难以得到有效的诠释。例如:

A:Name,please?

B:Swales,S-W-A-L-E-S.

A:First name,please?

B:John.

A:Can I help you?

B:Will it be Monday?

A:Yes,anytime after 9 on Monday.

B:Here are two pairs of pants and a sweater.

A:OK.

B:Thank you.

A:My pleasure.Good-bye.

B:Good-bye.

从这段话语很难清晰地看出它所发生的语境。话语的起始阶段由IC(Identity Confirmation)来实现,这类似于住宿等活动注册登记时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对话的初始阶段,然而话语后面的发展阶段又与这一类的社会活动不符。话语范围不能确定,话语基调也同样难以定论:交际者的角色关系如何?语境诠释的困难并非由语类构成成分的缺失引起的,而是因为这些成分的位置关系异常造成的。正常的话语是这样的:

A:Can I help you? [SI(Service Initiation)]

B:Here are two pairs of pants and a sweater.[SR(Service Request)]

A:OK.[SC(Service Compliance)]

Name,please? [IC(Identity Confirmation)]

B:Swales,S-W-A-L-E-S.[IC]

A:First name,please? [IC]

B:John.[IC]

Will it be Monday? [CST(Consultation of Service Time)]

A:Yes,anytime after 9 on Monday.[CST]

B:Thank you.[SCL(Service Closure)]

A:My pleasure.[SCL]

Good-bye.[F(Finis)]

B:Good-bye.[F]

这段话语的语类构成成分包括SI、SR、SC、CST、SCL、F,其中SI、IC、SCL、F为可选成分,余者为必备成分。它们的位置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SI)SRSCICCST(SCL)(F)

这种正常的语类结构可以有效地诠释话语的语境构形:

话语范围:社会活动:洗衣商业服务交谈,这充分体现在语类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关系之中:从说话者A的“服务引入”(SI),到B的“服务要求”(SR),而后A在“服务应允”(SC)之后,对B进行“身份确认”(IC),在结束服务交际之前是双方对服务完成时间的商谈(CST)。

话语基调:角色关系:洗衣店服务员与客户,社会距离:很大。社会距离因素尤其体现在A在“服务应允”之后对B的“身份确认”之中。如果双方的社会距离很小,彼此熟知,“身份确认”可以不在话语中体现,或者在“服务引入”之前,以一种很随便、问候的方式体现:

A:Hi,John.

B:Hi,Max....

话语方式:交际信道:视觉+听觉;交际媒介:口头。话语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交际者话语的语类成分及其位置关系,比如,若交际信道中只包括“听觉”而无“视觉”正如电话交际,那么在SI之前必然有II(Initiator Identification)。反之,从已知的语类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关系同样可以推断话语方式的选择。

5.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语类成分缺失和成分位置关系异常的语篇与正常语篇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语类结构对语篇赖以存在的语境的诠释关系,发现必备成分及成分的位置关系在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的诠释中发挥主要作用,而可选成分则对话语基调的诠释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语类结构之所以能够诠释语境构形,潜在的机制就在于文化语境对话语意义的选择和解读的制约和协助。

标签:;  

体裁结构对语境的解读_语境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