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洞察力与历史辩证法的时代价值--重读“共产党宣言”160周年纪念_共产党宣言论文

历史洞察力与历史辩证法的时代价值--重读“共产党宣言”160周年纪念_共产党宣言论文

历史辩证法的历史洞察力和时代价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再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历史论文,辩证法论文,洞察力论文,再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无法遮蔽一本巨作的真理光芒。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尽管个别具体结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失偏颇,但其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中蕴含的历史辩证法,却仍然在现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彰显强大威力和时代价值。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特别强调:“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一是阐明了“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二是阐明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三是阐明了“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1]257,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160年过后,面对当今世界,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人都能认识到,这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仍然是正确反映现时代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真理性论断。

一、现实社会在《宣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求存生变,凸显了“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历史辩证法

《宣言》在论述“资产者和无产者”问题时,首先给人们一个理论提醒:“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274同时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275《宣言》在论及资产阶级创造先进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时,仍然贯穿着对现实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危机,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精辟论述,仍然运用了《宣言》中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方法。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在俄国、中国等国取得胜利,也证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威力。

针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宣言》就已有先见之判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27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西方各国在资本的所有权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具有自我调节的空间,仍可包容现有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当代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变化了的资本所有形式,并不表明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既没有改变资本集中的趋势,也没有消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着并有激化的趋向。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76160年前,马克思揭示的经济发展的“世界性”即“全球化”趋势,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在经济层面上,它加快了生产社会化的步伐,使得社会化逐步突破了企业的界限,进而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间的分工协作、合作生产、商品流通、资金融通和技术交流等也越来越广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膨胀,在客观上为缓和阶级冲突的资本主义统治者变革分配方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也为资本主义整个上层建筑披上更为温情的面纱提供了现实可能。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在《马克思的回归》一文中所言:“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等。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像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2]7-8

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机制还有很强的活力,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还能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印证了马克思在《宣言》发表10年后的一个科学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33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我们只强调“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却基本不涉及这“两个绝不会”。其实,马克思的这“两个绝不会”不仅解释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铁律,而且也解释当今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这里所谓的“绝不会灭亡”,是资本主义在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阶段还不会灭亡,并非永远不会灭亡。因此,《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1]284的这一论断没有过时。如果说“两个必然”是着眼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结果——社会形态的整体性质变,那么“两个绝不会”则是着眼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可能性调节——社会形态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当今同在发展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在进一步证明: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并通过质量互变表现出来的社会形态更替史。

二、阶级斗争在《宣言》揭示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因势演变,凸显了斗争方式总是依据时代条件变化的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贯穿《宣言》始终的核心思想,也是最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谋求人类解放的斗争中,认识到阶级压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主要原因,逐步形成了关于阶级、政党、国家和革命等理论,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然而,时代的洪流总在不断地刷新历史,生活之树常青,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不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16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是一个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非常贫困甚至赤贫。现今的资本主义虽然还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但大多数人富裕,极少数人贫困,而且基本生存条件有了制度保障。这就有一个如何历史地把握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解读这一理论的问题。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遭到了最为严厉的攻击。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最为激烈,其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声称:“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已经瓦解了……在今天的工人阶级的主要阶层中,并不一定会发现任何阶级意识,特别是那种革命的阶级意识……即使还存在着批判的头脑,也没有它的心脏了。今天,即使是马克思也将不希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4]235-236他们认为,由于原来被马克思视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正在消失,阶级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中间阶级迅速增长,将囊括“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由此推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已经涣散,资本主义“永葆青春”似乎有了可能。

其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并未改变其受剥削的性质和雇佣劳动者的地位。进入富裕行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高级职员即“白领”阶层,虽然享有高档消费品,拥有一定的有价证券或房产,但却始终没有改变被雇佣、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和本质。据统计,1950年和1989年美国制造业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111%和209%,4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远远超过了工人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大公司经理的年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而到20世纪末,这一差距已猛增到531倍。美国的百万富翁也就280万人左右,却有近5500万人生活在美国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

只要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依然存在,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就不可避免,发生变化的只是斗争的对抗程度和方式方法。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相对缓和、低落,但工人运动并没有沉寂,而在新近工业化国家,工人运动正处于上升势头。据美国劳工部的报告表明,美国1960年罢工3333次,而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年均罢工高达5645次。2000年秋在美国西雅图爆发的大规模产业工人示威游行,表达了劳动者对资本全球化带来的生存威胁的强烈抗议。当前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中存在的资强劳弱、资攻劳守的态势,进一步深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突出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与日俱增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等等。这些都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处于受剥削和被压迫地位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的利益,没有因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而消除。正如马克思所深刻分析的那样,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抗衡资产阶级的主力军,决定了这两个基本阶级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斗争就不会熄灭。

《宣言》揭示了阶级斗争的两大表现形式:任何阶级斗争都将采取政治的形式;任何阶级斗争都是为着经济的利益而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退,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分化与冲突,当然也就不会改变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正是这种对立和斗争,使得资产阶级经常感受到社会危机的存在与威胁,从而不断地变革其赖以统治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自从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已经上升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在这一激烈斗争背后,是“一球两制”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其目的一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二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并最终战胜对方。这便是马克思揭示的阶级斗争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三、崇高理想在《宣言》揭示的人类解放的征程中变得更为现实,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辩证法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25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宣言》中向世界公开申明的崇高理想。围绕这一崇高理想的科学性、实践性问题,即使在革命者的队伍中,也始终存在着认识上的困惑,尤其是苏东巨变之后,对这一理想的科学阐释,似乎成了更大的难题。早在《宣言》发表两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特别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87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崇高理想的构思,正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从“人的发展”、“物的发展”和“文明发展”三个视角,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最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令人信服的科学性。160年来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在物质基础的层面上还是精神准备的层面上,如今的社会现实比之160年前的社会现实,距离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真正解放的伟大理想目标更近了。

其一,共产主义是人类谋求自身发展即“人的发展”的必然归宿。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思,是从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开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通过实践在不断创造和改进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就使人自身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同时就是不断追求人身自由和获得更高享受的过程。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们为争取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和个性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成了“自由劳动者”,但仍然没有摆脱政治上被压迫、经济上被剥削的命运,反而陷入了“人的异化”的困境。实现人的政治解放,是克服“人的异化”的基础,为此,就要破除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变革社会的本能性要求,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大趋势。

其二,共产主义是人类谋求生产力发展即“物的发展”的必然归宿。这是马克思考察未来理想社会的另一条思路,其出发点仍然是人。马克思从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说起:为了维持和再生产人自己的生命,就必须向自然索取,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变革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对助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改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社会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社会改革就不会停止,直至生产力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即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其他各类社会产品充分涌流,对所有社会成员实行按需分配。这是生产力自身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马克思对社会中物的发展即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又一科学根据。

其三,共产主义是人类谋求社会进步即文明由低向高发展的必然归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5]740。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找到了客观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斗争的经济根源,这两大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只能是资本主义现实制度的不断改良和最终被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社会文明生活的结果,在客观上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积累越来越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不难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的必然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出发点是人,首先着眼于受压迫最深的无产者,最终是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真正解放,而这正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趋势;着眼点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有着自身发展的无限要求和必然趋势,由此推动的社会进步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止不了、改变不了的;落脚点是社会的文明生活,人类追求更高文明的强烈愿望永远是人类改造社会、不断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精神动力。所有这些分析和论断,都是发端于对社会现实发展的科学考察,都能从社会现实发展中找到科学根据。

标签:;  ;  ;  ;  ;  ;  ;  ;  ;  ;  ;  ;  ;  ;  

历史洞察力与历史辩证法的时代价值--重读“共产党宣言”160周年纪念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