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角度谈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论文_成鹏

成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行为、空间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分析行为的构成,然后总结出各种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进而在具体的居住空间中对行为心理与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环境,追求真正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行为;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

1 行为与空间的概念

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性状态,诸如这种状态的推移可以看到行为的进展。行为的发生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行为人的本体,即行为者客观所需要的结果;二是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行为是具有一定规律性,是以一定的模式在进行的。人的行为和外界环境是有机不可分割的,它们是相互影响,共同发生的整体。关于空间的概念,在建筑上多指人类生活的空间,如城市空间、街道空间、城镇空间、单个建筑空间等,空间恰恰是用来承载人们生活的。

2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

(1)空间支持个人行为

建筑空间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这个影响的实现是空间对人的行为的支持,也就是空间对人的行为的诱导。如图1,是一种方便人们进行交流的空间,宽敞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的摆放桌椅和板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桌椅、板凳的设计是接近人体的尺度,材料也为木料较为亲切。室内装修采用的以木质材料为主,这本身就是一种能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的天然的材料。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的支持要建立在人的行为模式、行为经验上,即使是这样,设计师也不能决定让使用者干什么,或者发生什么行为,但是却可以更大程度地支持这种行为的发生,使其想发生的时候可以顺畅的发生。所以,设计师要尽量地发掘某一环境中可能的个人行为,并在设计中予以支持,使得这种行为顺畅地发生就可以了。这样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受人喜爱的环境,是真正人性化体贴的环境。

(2)个体的反馈促进空间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尽可能对人的行为支持的时候,观察人的使用的行为模式还可以更好地改进设计,从而完善我们的环境。因此,空间环境建成后,设计师有必要观察人们对于空间环境支持的反馈,看看使用者对于设计师所提供的支持是否领情,其间的行为是否是按照设计师的预期发生的。如果不是,设计师应该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为什么人们拒绝甚至放弃某一环境。能够找到原因,就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

3 居住空间中人行为心理与空间的关系

人在居住空间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以下我们从居住空间对人行为心理的影响和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这两个方面来讨论。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在居住环境中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的人际距离分为: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我们在设计室外与室内环境中应充分考虑个人空间的私我性和公共室外空间的人际交流。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的要求更为突出。我们知道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就餐时对餐厅中座位的挑选,人们也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了“尽端”的印象,也更符合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如图2,某餐厅内部顾客选择座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处在交通空间附近的座位都空着,顾客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靠墙的座位,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功能区划分时,应依据这种心理需求准确的把握。

(3)有依托的安全感

活动在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好,人们通常更愿意有所“依托”。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在谈话,候车甚至家具的摆放上,人们愿意停留在柱子,墙边或树旁,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这些地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如图3,在没有完整的交流空间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靠墙而坐的方式来构筑这种交流的环境。于是在人流嘈杂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可依靠的小空间,才能使进一步发生交流、休憩的行为变得可能。休息的这种心理让设计者在居住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多设置一些这样的装置,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来满足这类需求。

(4)从众心理

这点要从两方面来看:当居住空间环境得到认可,并充分反映了人的需求时,人们就会对你的项目产生好感,进而会蜂拥而来。一种是人们当遇到危险时,往往会随着最早开始跑的人跑,但他并不知这样会不会化解危险。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方正”的隐喻,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方位的“中”“上”隐喻着权威、尊贵,

“上”在乎面中即指北面(坐北朝南)。国人还祟尚“方正”,不喜斜奇的形状,所以中国古代居住性(包括宫殿)的平面,绝大多数均用矩形。“方正”反映着古代中国务实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环境设计的平面与立面上均为绝对对称。故宫作为古代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严格遵守了“方正”的隐喻。

人性化的居住空间,除了要注意以上所提出的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还应该能够表达居住应有的亲切感;尺度宜人,能够为使用者接受;形成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具备领域感;公共领域中的交往与私有领域的安静感、安全感:不同层次的领域能够表达人们可接近的程度;同时也要有认同感:在环境中能够感知自己生存的文化;居住环境应该直截了当地表达人们的生活,显示居民生命力同建筑形式的对话,摆脱各种形式上的“主义”,与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实际的需要相协调,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全文通过对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它对于空间尤其是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设计师,如果他想让某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前提条件是设计师所提供的空间必须有人们所熟悉的线索或者事物,即要有一般人的生活印迹在里面,不能让人不知所措,对空间毫无把握。当然,在环境建成之后,设计师还必须观察使用者对于该环境支持的反馈,对于使用者的拒绝和放弃行为,设计师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通过分析这些行为模式,可以找到设计中真正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环境,这样设计出的环境才是真正关注个人行为的、人性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1.

[2]孙莞.基于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12

[3]方禹人.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6.

[3]张大为.以人的行为心理探究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

论文作者:成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从行为与空间的联系角度谈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论文_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