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新趋势_科技论文

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新趋势_科技论文

新加坡科技发展新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科技发展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1994年后,1996年8~9月,我第二次受新加坡利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邀请,赴新加坡讲学。在向国外朋友讲述“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的相关关系”的同时,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再订科技发展的五年计划

回顾1991年前,新加坡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61~1965年可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新加坡的科学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主要经济运行方式是进口替代式,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主要为解决人民就业问题。1966~1975年可视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新加坡开始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工业,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并广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国民教育。1976~1980年可视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倡导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并开始引进技术密集型大规模工业。1981~1985年可视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新加坡开始引进高科技型制造业,许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6~1991年可视为第五阶段,这一阶段新加坡的高科技制造业渗入各个经济领域,使其成为国际大都会式的营运中心,并通过向国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联系。

在此基础上,1991~1996年,新加坡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计划。在实施这个计划的五年中,国家科研总经费每年增加15%,1995年总额达13.27亿新元(1新元约合6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1.1%。五年中从事科研专业的人次每年增加11%,1995年总人次达7874人,每1万名员工中有45人从事科研工作。五年中开设了9所新科研中心,增强了对原有4所科研中心的资助力度,科研中心与本地工业界联手展开800项工业科研计划。五年中有67所私人企业科研中心成立,展开了123项私人工业科研计划,拨予私人企业的科研经费五年内达27亿新元,其中1995年就达7.35亿新元。李显龙副总理在1996年9月1日总结第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时曾说到:“和1991年比较,新加坡在1995年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开支增加了75%,达到13亿元,其中私人企业界的开支占了三分之二,这显示政府的资源已经被引入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最终将取得成果。”[1]并说:“促进新加坡经济强劲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新加坡在1980至1990年间,取得每年平均7.3%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速度在1990年至1995年间更快,达到每年平均8.5%……新加坡一直能够处在科技的前端,今后也必须保住这个优势,在面对环球的竞争时赖以求生。”[2]

1996年9月3日晚,新加坡贸工部长姚照东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宣布了第二个五年科技发展计划详情。这个计划的三大重点为:增强本地科研能力,全部投资的30%将用于长期、有创意的科技研究项目;支持私人企业科研,政府保证有足够资金与公司分担研究与发展的风险;培养科技人力资源,需要5000名研究人员,吸引20名世界顶尖科学家设立实验室。[3]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在五年中拨款40亿新元来促进新加坡科技再上一个台阶,以保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高风险有政府与企业共担,吸引人才有优厚的条件。从新加坡30多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实现第二个五年科技发展计划是完全有把握的。

二、提出“发展世界级科技”

1996年9月3日,新加坡科技局局长张铭坚在记者招待会上解释第二个全国科技发展计划的细节时说,新加坡要成为“世界级科技的基地”。为此他提出必须面对四大挑战,这就是要满足科研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本国的科技能力、营造工商界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有利环境和落实科研成果的商业化。[4]事实上这几项工作新加坡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

新加坡由于国小民寡,历来重视人力资源,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是求贤若渴。90年代初,曾把我国在美国留学的所有科大少年班的学生邀去新加坡观光,欲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去工作。目前按照科技发展计划,到2000年需引进一万名工程师、5000名科技人员,到2005年将增至7000名。同时已制订政策,鼓励更多国内学生修读工程科学,并将拥有大学学位的研究生比例从目前的47%提高到2000年的60%,以培养更多训练有素的科研人才,展开具有经济效益的策略性研究,强化自身的科技能力。新加坡政府还在经济方面提供援助,在技术的获取与策划方面提供协助,以鼓励企业展开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制订一系列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

“国家科学奖”与“国家科技奖”是新加坡政府为表扬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所设立的最高奖项,也是发展世界级科技所需的推动力量。今年这两个奖项三个课题的颁奖仪式恰在我访新期间举行,使我有幸目睹了这三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

“国家科学奖”获得者之一是国立大学化工系和物理系的三位教授、副教授,他们在高分子表面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分子表面科学研究是通过对各种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后,观察物质表面物理与化学变化,对发现新材料和改进现有材料有积极的意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塑料的应用开创了全新的天地,例如可用塑料对病人进行骨骼移植。“国家科学奖”的另一获得者是两位中央医院的主治、主任医师和一位国立大学副教授,研究项目是基因免疫治疗法与癌症的医治,其成果是通过临床实验将经过处理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注入病人体内的癌细胞,结果有一半以上病人的癌细胞完全消失或减少至50%。原来,癌细胞有“隐藏身份”的功能,致使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辨认它们。这种基因疗法就是使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显现不同,使人体能辨认它的存在,唤起免疫系统的抗癌作用。过去这种试验,都是在实验室内的动物身上进行,而这三位科技人员首次在人体上试验成功。“国家科技奖”的获得者是系统科学院苹果研究中心和苹果电脑新加坡设计中心的四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获奖的项目是华语(中文)语音输入系统,其研究成果是使用户彻底摆脱了电脑键盘,进入语言输入阶段,这个系统是科技商品化的典范。课题组克服华语有声调之分、又有大量同音字、且词的概念比较模糊等困难,使用基本词典加语言规则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最少电脑记忆空间,组合成近35万词组的词库。这套系统的软件只有三张软盘,硬件只需要一个耳机,用户即可以自己安装系统,并且不需要任何训练就能使用系统输入华文,目前系统的准确率超过90%,速度也很快。

三、重视全社会科技素质的提高

新加坡的科技工作,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上述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公布与实施,就有贸工部、科技局、经济发展局、科技发展计划指导委员会等多个部门介入。为了提高全社会科技素质,新加坡从1987年开始,每年举办科技月活动。通过科技月举办的各种活动,提高人们对科技与科研的认识,同时向科学家和工程师致敬。

在我访新期间的9月1日上午,李显龙副总理在世界贸易中心为第10届科技月及“与科技和工程并进展览会”主持开幕式,他在讲话中出:“每年举行科技月活动,除了能展示新加坡在科技上的成就以外,也能使一般人了解科技的重要性。”[5]科技月期间,全国举行200多项活动,其中最大型的活动是科技节。科技节活动包括展览会、现场科学示范、研讨会、工作坊、科技魔术表演与科技问答比赛等。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展览会上,展出了新加坡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在电子信息技术展台,观众可以试用国立大学系统科学院与苹果研究中心开发出的华语手写识别系统与语音输入系统;在生物技术展台,观众可以看到用生物技术培育出的产量高、无病毒、花期长的胡姬花(兰花),利用气耕法栽培出的小白菜等;在制造工程展台,观众可以看到南洋理工大学开发出的卫星通信系统。为了给免费入场的观众增加参与感,主办当局还举办了答问题、赢车资卡的活动。车资卡每张面值2新元,共发行2万张,观众只要答对几个与展览有关的问题,就能获得一套2张车资卡。

今后科技月活动的焦点,还转向国家未来主人翁的学生。因此科技节还展出了不久前由国家科技局主办、全国中小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意比赛”获奖作品,科技局长张铭坚并表示,科技局正与教育部密切研究,准备全面改善教学方式、充实科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手法,让学生了解科学不只是枯燥原理的堆积,培养他们自小对科研的兴趣,鼓励他们修读科学与工程学科,从而吸引更多学生投入科研行列。新加坡政府认为,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但需要科技创意,还需要广泛的生活接触面。因此,学生除了要多参加科学常识比赛,也应到工商机构去实习,实地了解科研工作的进展过程,增强感性认识,触动灵感。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林瑞生还提出,除了鼓励学生问为什么,还要鼓励他们问为什么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应是科研的核心精神,也是必须在课外才能实践的。[6]

9月初,新加坡的学校放一个星期的短假,为了丰富中小学生在这期间的科技生活,科普活动遍布新加坡。世界贸易中心举行了爬虫展览:双头蛇、美洲毒蜥、鲜红色的“草莓毒箭蛙”、非洲海龟等等,从各个国家来到新加坡,展览会前言中说,它们这次来新加坡,是希望小朋友认识它们,爱护它们,以免它们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世界贸易中心还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示范活动,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新加坡科学馆放映免费的科技影片,举办科技游乐活动;几个民众联络所或俱乐部组团让学生去参观现代农场……各种生动有趣的科技活动唤起了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激情。

四、常敲“弹丸小岛”的警钟

新加坡人时时记着,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资源、科技三个推动力量,而新加坡没有市场,没有资源,就更不能放弃仅有的科技这一力量。为此,新加坡科技发展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林瑞生在1996年9月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制订五年科技发展计划的同时,新加坡还制订了20年科技发展计划。20年计划将着重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在新加坡建立世界级的科技基地,通过各种科研活动,从新加坡赖以生存的人力资源中,汲取“创意”,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科技能力基础,根据市场的需要,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位主席将20年科技发展计划比作一棵大树。研究与开发计划是往下扎的树根;人力资源是土壤;人的“创意”是土中的养份;将“创意”应用到市场、经济,落实科研成果的渠道是枝干;经济发展的多元性是茂盛的枝叶;而激烈的环境竞争是吹向这棵大树的强风。在经济朝多元化发展、枝叶日益茂盛之际,必须确保根基扎得深,建立雄厚的科技能力和基础,再把科研成果实际地落实到工商业市场上,才能确保枝叶继续茂盛,大树迎风不倒。[7]

新加坡人认为,新加坡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计划,必须成功,因为他们经受不起失败。他们常为自己敲警钟,告诫人民:新加坡是个弹丸小岛,没有天然资源,没有水源,每年必须依赖大量外来投资,制造就业机会,维持经济运行。在我访新期间,听到新加坡有一种说法,就是李光耀资政告诫新加坡人要努力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以避免将来和马来西亚复合的局面出现。新加坡的大部分人认为,新加坡建国31年,好不容易取得今天的成绩,如果复合,等于放弃过去所做的努力,他们不希望会有这种局面出现。另一方面,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在8月30日发出明确信息,表示只有在新加坡最成功的时候,马来西亚才愿意接受它的回归;对马来西亚来说,回归后的新加坡应该是一种财富,而不是负担。也就是说,马来西亚只需要成功者的加入,而不会接受失败者。[8]在笔者看来,这种目前并不存在可能性的假设,只是新加坡政府警钟长鸣、时时提醒人民认清自己国家的脆弱性的一种方式。意外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好证实了这种提醒的必要性。确实,“马来西亚人没有工作,可以继续种蕃薯过活,新加坡人要种蕃薯,就只能种到屋顶上去,我们可能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新加坡国会议员白振华在1996年9月2日《联合早报》上发表的这段话,真实地道出了新加坡国情中脆弱的一面,更何况马来西亚最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经济发展迅速,若有一天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就会难以兼顾新加坡。所以说新加坡以科技推动经济建设只能成功,科技水平只能越趋提高,才能保持目前所具备的优势,并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新加坡的政府和人民正是意识到上述国情,并付诸日常的行动,所以新加坡的科技发展总是显现出日新月异的新动态,给访新的人每次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WW韧草

注释:

[1]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9.2第一版

[2]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9.2第一版

[3]已登于《联合早报》1996.9.4第六版

[4]已登于《联合早报》1996.9.4第六版

[5]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9.2第一版

[6]已登于《联合早报》1996.9.4第六版

[7]已登于《联合早报》1996.9.4第六版

[8]已登于《联合早报》1996.9.2第五版

标签:;  ;  ;  ;  ;  

新加坡科技发展的新趋势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