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项目复习的几点建议_研究性学习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项目复习的几点建议_研究性学习论文

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复习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建议论文,专题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两年多,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省地理科高考将如何进行?这仍然是广大师生热切关注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近几年实验省区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今后此类型试题内容如何呈现值得关注。以下针对该专题的复习,提出几点看法。

一、高考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呈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为地理学科实施科学调查、考察、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新课标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且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也对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要求课堂内外积极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研究学习等实践活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必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呈现也成了必然。因此,高三复习中不可忽视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复习。

二、当前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现状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必然

新课标对地理实验、问题研究活动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考中也已经呈现了此类试题,多数地理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从表面上看,这些实践活动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还存在许多问题。实验方面: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由此而出现由教师“讲”出来的、“想”出来的、“看”出来的实验,以及要求学生“记住”的实验。研究性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没有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教师缺乏针对性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分析、探究的过程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过程性资料的获得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网络,这种片面的“网络化”的问题研究,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没有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

要改变当前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是必然的、行之有效的选择。因为高考的功能就是要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的改革。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只有高考命题进行改革,出现并逐步增加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内容,才能更快更好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复习建议

1.坚持以课标为依据,切实开展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复习

在新课程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当前高考命题改革依据地理课程观(课程资源)来命题趋势愈加明显,超越教材来灵活命题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老师在复习时要坚持《地理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仔细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真正树立重视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观念,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把课标中规定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教学上,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该专题的高三复习教学。

2.坚持以教材资源为重点,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教材是按课标要求编写的,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虽然教材不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唯一资源,但仍然是最重要的资源。教材中精心挑选的大量的读图思考、实践、探究、实验等丰富多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教学,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因此,高三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师生应坚持以教材为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用好教材中的实验、问题研究、探究活动、案例等等活动,并实现课本内外知识的适当结合,突出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3.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力求“精选精讲精练”有机结合

所谓的“精选”,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探究性问题。课前做到精选,课堂力求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例如:在《山岳的形成》一节中,可以做两个模拟试验,一个是用竹片(或木片、三合板)做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模拟实验,一个是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比较而言,前者实验更有探究的意义。探究内容包括内力作用形成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等内容。它与教学的重点内容紧密地联系,学生通过实验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获取新的知识。而有的老师也选择火山喷发实验(把一个开口的漏斗放在一个盛有水的锅里。围绕漏斗用泥做一个锥状模型,把漏斗口留着,不要堵死。把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从漏斗开口中喷出来),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个实验与自然界实际发生的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会更好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效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取舍,切实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莫为了实验而实验,否则就会偏离教学重难点,冲淡教学主题。

所谓的“精讲”,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尤其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或易出现实验失败或效果不明显细节给予点拨,不但要点拨到位,而且还要讲解透彻;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复习探究试验《大气热力环流现象》时,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或设计探究性问题(用热水好还是电炉好?——电炉好,保持长久的热源;先放电炉还是冰块,还是同时放入?——先放冰块降温,营造温度差异的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另一方面老师让学生不再满足于通过实验获得问题的结论,而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学生明白大气热力环流的规律或原理,不管探究实验采用哪一种方案[方案一所用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电炉)、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方案二所用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清水、一支香、一盒火柴、两只1000瓦射灯及电源;方案三所用器材:水、水槽(或金属面盆,或类似的能加热的容器)、红墨水(或类似的染料等)、铁架、酒精灯(或小电炉等热源)。]都能运用其规律和原理按程序完成实验各步骤,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而接受知识、体验知识、探究知识。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用其规律和原理来具体运用或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季风等相关知识。通过一个典型的实验来深化和拓展知识,能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练”就必须精心挑选探究活动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的问题或案例进行训练,以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福建省200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地理卷26题(图17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考查内容有:植被垂直变化不大的原因;选择夜晚宿营地点;修建火情瞭望台选址;监测山林火灾的遥感技术;最佳逃生线路选择;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目的。

4.坚持以研究典型试题为突破,加强各种重点题型的训练

近年高考虽然呈现地理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题型很少。明年高考此类试题是否出现,以何种题型出现,都值得广大教师的热切关注。高考复习要对高考试题、实验区省质检试题、模拟试题中有关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典型题型进行深入的剖析,熟悉各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加强对重点题型的练习,真正把试题研究到位,对高考的要求,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地理实验题型:

(1)考查完整步骤的地理实验题。此类地理实验题如同理、化、生学科的实验题,一般从“实验目的”“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四个方面展开。例如:①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2005年广东考题)。②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

(2)考查某一方面地理实验题。(实验只要求写出步骤、或设计方案、或现象、或结论)例如:①选择合适的器材,精确地测定你所在城市的经纬度的实验(不得使用GPS定位仪)。写出试验器材和步骤。②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③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观察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考查实验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地理实验题。此类实验不仅要让学生在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并锻炼和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更要让学生运用其规律和原理,解析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地理探究实验题。所用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清水、一支香、一盒火柴、两只1000瓦射灯及电源。①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②绘制简明大气运动示图,并简要说明原理。③利用这个原理,谈谈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

研究性学习的题型: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各章节内容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考查的试题主要有几种:

(1)考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思路、方案。此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考查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即考查学生对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①课题一: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选题理由(2001年上海文综卷第19题)。②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请根据图文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2)考查研究性学习所运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此类考查研究性学习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难度较大,但对于研究性学习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弄清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有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根本所在。例如: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请你说明其设计的原理。

(3)考查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资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有关图书馆、网络查阅的各种资料、社会调查、社会访问、野外考察等资料,以及计算、读图、分析、归纳、综合探究等方式得到的研究成果资料,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资源。考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命题的形式更加灵活。例如:(2006年江苏)35.图19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该地进行了野外考察,读图问答问题。

标签:;  ;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与研究性学习项目复习的几点建议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