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张春爱[1]2008年在《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其职能的发挥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服务站”,以承担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已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的层面,深入挖掘支配其发展的力量,进而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研究意义,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考察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进,分别对国外地方高校和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第叁部分介绍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动因,包括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概括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形式,包括地方高校与高校联合、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地方高校为广大农村服务等;总结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征,包括地域性、多样性、弱势性。第四部分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政府对地方高校制约过多、政府与地方高校脱节。第二,企业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观念存在偏差、企业对地方高校的认可程度低。第叁,地方高校自身的问题,表现为社会服务观念滞后、专业设置失衡、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定位不准确、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第五部分,基于前述内容,针对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建议。提出了提升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对策:政府应该减少行政干预,健全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双向性,完善政府和地方高校的互动;企业要转变观念,与地方高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地方高校也要更新观念,加强专业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合理定位,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同时指出了我国地方高校优化社会服务职能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恪守学术性,坚持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第二,量力而行,把握好社会服务的限度。第叁,考虑差异性,发挥优势,突出服务的特色。第四,审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建构协调的职能体系。

刘源[2]2016年在《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与确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当今教育超级大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世界科技和教育中心,美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瞩目。美国大学首开社会服务职能之典范和先河,大学职能经过历史的演进造就了当今美国教育的丰硕成果。不论从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文化还是政治层面来讲,社会服务职能在美国大学的确立与发展,都为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与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以我国教育实际发展为立足点,借鉴其成功启示和经验,完善我国大学服务的社会职能与体系,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发展,以期铸造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辉煌。本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的内容。绪论作为本篇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服务职能”等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目的等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二部分对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哲学、社会、政府、大学自身等多种因素对其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初步考察。第叁至第五部分从创立、形成、确立叁个历史发展阶段论述美国大学社会服务实践、实践特点及每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及弊端。第六部分在探究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确立产生的影响和探讨其发展特点的前提下,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和美国的发展经验,从高校、社会、政府和企业四个层面深入分析我国大学实施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用性的建设性意见和措施,更好的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所探讨关于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形成与确立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社会服务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需具备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京[3]2011年在《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实践;是系统破解“叁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明者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在新形势下,西部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本研究的目的:论文以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西部地方高校的职能作为切入点,以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体系建设为导向,通过中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探索政府、学校、个人分别在高校服务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探寻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通过绵阳市四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本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扩招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完成的。地方高校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角色。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地方高校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新农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假设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农业科技进步,方向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力。建立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地方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二是高校内部如何深化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校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又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新的平台。因此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如何?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加强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的研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提,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保证。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具体解决“叁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当地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地方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这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有大众教育的重任;办学条件的限制;办学理念的困惑;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阻力的羁绊及其教育全球化的压力等。地方高校只有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剖析在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转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叁大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职能以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第叁章,从经济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阐述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第四章,以绵阳市的四所高校为个案进行分析,探究理工大学、师范学院、职业学院、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章,论述国外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措施;第七章,结论。

陈永福[4]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野和框架下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个功能定位、叁个动力系统”的有机整体,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举措。论文考察、分析、对比了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坚持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适应本国需要的中国特色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并总结了经验和启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深入探析其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论证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叁校一地”改革方案,从精准定位、突出治理、厘清职权、把握全面、突出特色、民生为重、接轨国际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应对举措。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剖析,从树立法治思维、加快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法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分析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从党建政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创新形式与提升内涵相结合、严明纪律与服务师生相结合、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途径。总结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应系统、协调、全面推进。

张瑞[5]2001年在《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创造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形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的竞争。而知识的不断创新又依赖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高等教育,那么,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高等教育的竞争。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做出巨大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职能必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而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校职能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纵观高校职能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诞生于农业经济时代的中世纪大学只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唯一职能;到19世纪初的工业经济时代,德国柏林大学开创了科学研究职能;发展到20世纪初的工业经济发达时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第叁大职能一为社会服务;到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突破了原有范围的限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演变历程表明高校职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日趋丰富与完善。 第二部分包括叁方面的内容,首先探讨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新的发展趋势;然后分析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新的形势下所发生的历史性超越及其动因;最后概括了国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种实现形式,以对我国高校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一些借鉴。 第叁部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对优化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并对优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刘玉苹[6]2013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催生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最早产生于国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高校社会服务进行研究。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作为杰出人才和先进知识延续与创新聚集地的高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针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必要。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理论角度对高校社会服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实践上,本论文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凝析,设计相关问卷在昆明医科大学机关、学院、直属附属医院随机抽取管理部门人员、研究生、本科实习生、学校教师及直属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梳理出增强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有服务社会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政策支持不够和内部问题:服务意识淡薄;相关政策不完善;服务队伍不健全;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与政府和企业联系不紧密;服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针对存在问题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梳理出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存在问题的五个原因是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较弱;学校面向社会的办学针对性不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程度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弱;学校与社会联系不紧密;学校资源的开放性较差。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增强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有效对策:完善配套政策与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办学的社会性拓宽服务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形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密切校政企合作,增强社会联系性。最终为增强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依据,为其他医学院校等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研究发挥借鉴作用。

杨琛[7]2007年在《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学将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将日渐凸显。大学不再仅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同时也将担负起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的重担。高等学校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最终实现高等学校的自身价值。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的“人才高地”,必须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当地社会,把当地社会作为主要的发展空间,把基层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这既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两方面出发对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做了论述和总结。除序言之外,论文由四章内容构成:第二章,在对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概念和服务内容进行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动因两个方面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第叁章,在简要论述福建省七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对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四章,在与外省新建本科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五章,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优化社会服务的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优化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若干对策。

陈乃林, 胡建华[8]1989年在《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文中认为十年改革,打破了高等学校自我封闭的格局,高校开始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这已成了公认的事实.但承认现实不能代替理性思维.高等学校究竟要不要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职能,还是权宜之计?社会服务的涵义、意义应如何理解,社会服务与高校其他两项职能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等,

徐树成[9]2003年在《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文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改革、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日趋明显。而高等教育作为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阶段,对它的改革、调整相应的也显得更为紧迫。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服务站”,以承担时代所赋予其的重大历史使命,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议题。美国高等学校在其历史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职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前进的航标。研究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发生、发展的历程,并从制度表面深入到文化思想层面,深入挖掘支配其发生和发展的力量,力求能够从中寻找出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共分四部分: 首先介绍了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先声阶段。包括(1)宾夕法尼亚学院的创办。富兰克林在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创办了宾夕法尼亚学院,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开设实用学科。(2)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杰斐逊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公立的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面向社会实际办学,表现出了强烈的世俗功利色彩。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没有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但他们创办的高等学校却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发展实用科学,这可视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先声。 其次,对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确立阶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包括(1)《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和历史意义。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创建新型技术学院,培养实用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莫雷尔法案》得以颁布。《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奠定了法律基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铺就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康乃尔大学的创办及其影响。怀特和康乃尔共同创办了康乃尔大学,成功地实施了康乃尔计划。康乃尔大学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继《莫雷尔法案》之后,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3)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威斯康星大学在校长范海斯的领导下把整个州作为校园,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两种途径和方法面向全州服务,取得显着的成绩,最终形成了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服务职能正式成为美国高等学校的叁大职能之一,由此建立了一种既反映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又反映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新模式,昭示着高等教育新纪元的到来。从《莫雷尔法案》到康乃尔大学,再到威斯康星思想,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终于确立了。从此高等学校打开传统封闭的“象牙塔”,步入社会,走进红尘,成为公众生活的服务站。 再次,较详细的介绍了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包括:*)社区学院的社会服务职能。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学院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性地发展了由威斯康星思想确立的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尤其在战后,社区学院以满足社区的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任务,不断扩大办学目标,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美国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和服务站。*)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标志着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己从简单的知识和人力输出阶段过渡到实体化阶段。通过校企合作使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日益突出,并表现出明显的双向性,同时,出现了商品化的倾向。O)相互作用大学。70年以来美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把现有大学改造成一种“以他方为中心”的大学,即相互作用大学。相互作用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始由“自我中心”模式向“他方中心”模式转化,由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 最后,分析探讨了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动因及现实启示。*)动因分析。笔者在考察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叁点动因:其一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特殊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关系;其二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高校社会服务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其叁是联邦政府的干预。联邦政府的干预是促使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仅)现实启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对当前我国高教改革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地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一是更新教育思想,树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观;其二是改革高校办学体制,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其叁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界的广泛合作;其四是格守学术性,坚持高校社会?

汤谦繁[10]2008年在《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正在形成。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创新,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作为高等教育主要执行机构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在发展知识、培养人才上做出贡献,还要为社会发展做出直接的服务贡献,这既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本文尝试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作一个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主要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及形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对世界和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第叁部分是理论部分,具体分析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是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实践的历史考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第五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案例解析,分别介绍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杰出成就。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 张春爱.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与确立[D]. 刘源.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 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 吕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陈永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5]. 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 张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6]. 昆明医科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研究[D]. 刘玉苹. 云南大学. 2013

[7]. 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琛. 厦门大学. 2007

[8]. 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 陈乃林, 胡建华. 江苏高教. 1989

[9]. 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D]. 徐树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10]. 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研究[D]. 汤谦繁. 江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