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行:我国微型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构改革论文,方向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要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但是,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先用一些篇幅来描述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因为发展社区银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一难题。
中小企业的成长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结论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与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带有世界性的难题。相对于大企业,除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融资交易成本高、融资规模较小外,它们较高的倒闭率或歇业率也是抑制银行向其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估计由于经营失败、倒闭和其他原因,有近23.7%的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近52.7%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①国外学者研究的中小企业在我国有着进一步的引申。国内的学者在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更倾向于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替代中小企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而非国有。但是,当我们用“民营企业”替代中小企业时,应该避免两个误区。这两个误区均与产权与结构问题的混淆有关。
一、“所有制歧视”:一个已经过时的解释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会有风险,但是,一旦发生了坏账通常会有政府出面周旋。这就是为什么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时候,国有银行还是不断地向它们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的原因。相反,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很难取得国有银行的贷款,这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是公认的事实,尤其是在我国银行体系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时代,情况的确如此。学术界将这种现象表述为“所有制歧视”。②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经过了近20年的改革后,以往的那些国有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政策银行的功能,它们和普通的企业一样,首要的目标是追求盈利。既然是为了盈利,那么贷款给什么样的所有制的企业就应该变得不再重要。但是,事实上它们还是不情愿将资金贷给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然而,尽管如此,如果人们还是坚持“所有制歧视”的结论就会失去说服力。
事实上,在我国那些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从银行间接融资的难度要小得多,它们中的佼佼者甚至已经成为银行的黄金客户。图1是来自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57家小盘上市公司2007-2008年银行短期贷款的统计。这57家公司前10大股东均为自然人,而且前10大股东占有公司的股权在62.31%-79.25%之间,是典型的民营企业。它们披露的年报显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不断地为它们提供短期贷款,而且这些贷款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信用贷款。
因此,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无论使用“民营企业”,还是使用“中小企业”,其实都是从企业的规模角度讨论它们的银行融资问题。企业能否顺利地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和它们究竟是国有、还是私有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目前的中国经济,大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中小企业大部分为民有。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政府早已将大部分中小国有企业私有化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些中小国有企业还存在的话,它们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不会比民营企业的小。
二、银行民营化:一个似是而非的前提
此外,在讨论如何解决民营企业(更准确地说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时,学术界还存在着一个误区,这就是试图用民营银行替代国有银行,进而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的银行业长期被国有银行高度垄断。
为什么要建立民营银行?在这个问题上,国内的学者与国外的同行关注的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国外的经济学文献更多的是从效率的角度给出了银行民营化的理由。例如,传统产权论认为,私营商业银行相对国有银行和合作银行的经营效率会更高。拉波塔(La Porta etal.,2002)③等人收集了多国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的资料,发现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现象大量而普遍地存在。这种所有权在那些人均收入水平低、金融体制欠发达、政府奉行干预主义、缺乏效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有银行资产份额的比重越大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往往是与金融、经济的低速发展和更低的产出效率相关联的。Bonin,Hasan,Waehtel和Paul(2003)④研究了6个转轨国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波兰和俄罗斯)的银行所有权结构与经营效率的关系,时间是1999-2000年。结果显示,如果以资产与资本收益率来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外资银行、私人银行、国有银行。
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引发我国学术界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下遗留的金融垄断展开批判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25%以上、工业产值已超过50%时(“九五”期间),国内银行对它们的贷款额却只占到总额的1%。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引发学术界呼吁打破金融垄断、发展民营银行的直接原因。金融业国有垄断的格局,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金融业如何民营化的问题。如果没有金融业的民营化,那么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跛脚的。一只脚是民营的,另一只脚是国有的,这两只脚不配合,使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形成了跛脚的发展。应该尽快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发展民营银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董辅礽,2002)。⑤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改革后出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愿意给它们贷款,这是不争的事实。为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经过多方呼吁,中国终于建立了第一家民营银行即民生银行。遗憾的是,民生银行也不愿意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有证据显示,民生银行在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上,甚至做得比国有银行还逊色。表1是民生银行与三大国有银行2006-2008年贷款结构的比较。⑥这里的数据显示,和三大国有银行相比,民生银行似乎更青睐向大企业放贷。
表2给出的是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2009年针对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的统计。这期间它们用于这些经济体的贷款一直是在2%左右浮动,最高的月份也只有2.57%。须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私营企业还包括那些大型的民营企业。这就是说,如果只考察中小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那么比率会更低。
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上,国有银行不尽如人意,这已有公论。然而,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是,那些非国有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不愿给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即便是期盼已久的民营银行的出现,也不能解决这一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银行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率?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企业的确存在着严重的“信贷所有制歧视”,但如果由此得出“银行民营化”会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结论,人们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就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将产权问题同规模问题混淆了,试图通过银行的产权改革解决因规模导致的贷款难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三、社区银行存在的理论根据:基于规模的银行业专业化分工
因为整个信贷资金的流向愈来愈向大城市、大项目和大企业集中,所以从世界范围看,中小企业贷款难带有普遍性。对于这种现象,已有的文献中关于银行业中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给出了解释。这一理论的基本表述是:大银行主要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小银行主要给小企业贷款。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有能力为那些资金需求大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小银行则缺乏此种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大银行更适合监督大企业,而小银行则在监督小企业上具有优势⑦。
近年来,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融资关系的持续时间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Strahan,Weston,1998)⑧,即小银行与客户之间拥有更专一的交易关系,而大银行的客户更具流动性。这说明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在银行业比较集中和缺少小银行的地区,被迫选择向大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Meyer,1998)⑨。Levonian和Soller(1995)⑩的研究表明,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与对中小企业贷款占其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均要高于大银行。如果考察大银行的资产报表,人们很容易发现小企业的贷款在大银行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会明显低于小企业的比例。大银行与小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在美国,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对全部工商企业贷款的96.7%;资产规模在3亿美元-10亿美元的银行上述的比例是63.29%;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50亿美元的银行上述的比例是37.8%;然而超过50亿美元的大银行上述的比例仅为16.9%(Jayaratne & Wolken,1999)(11)。这一现象在经济学界被称为“小银行优势”。Berger,Saunders and Udell的研究发现(1998)(12),美国银行业并购后,常常会降低对小企业的贷款。
按照银行业专业化分工的理论,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会这么突出。在一个银行业被4家大银行绝对垄断的大国,很难设想中小企业会得到必要的融资支持(13)。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实质性原因并非银行是国有还是民营,而是银行的规模。从世界范围看,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一般比较大,故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相对小一些,而那些发展中国家,小银行的市场份额通常会比较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就相对高一些。表2是20个国家小型银行市场份额的统计中国排在倒数第二位。
针对银行优势的形成机理,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规模经济假说。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更严重,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和事后监控的成本比大企业更昂贵,而且单位贷款交易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会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因而大银行对量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规模不经济。2、市场竞争结构假说。由于资金和市场力量有限,小银行在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银行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而小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只能在中小企业之间分散风险。3、地理位置假说。现实中的大银行都集中在大都市并远离中小企业,而小银行和中小企业遍布各地,因此空间维度拉大了大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却促进了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亲密合作。4、信息优势假说。大银行组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网络分布广。因此,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即硬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在以上关于小银行优势的原因解释中,由交易成本所涉及的规模经济问题是大银行和小银行共同面临的,它并没有解释小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结构假说中,若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具优势,则它们完全有可能被信贷市场淘汰出局,这无法对小银行依旧在信贷市场上充满活力做出合理解答(张捷,2002)(14);关于地理位置的假说,尽管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集中在大城市而远离中小企业,但它们在许多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分支机构的信贷员来获取当地企业的软信息和对企业实施近距离的监控。Cole(2004)(15)研究也发现,借贷方之间距离的远近与贷款可获得性并不相关。可见,地理位置并不是大银行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信息优势假说较好地解释了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贷市场上产生的内生专业化分工的原因。
关刊、银行在提供关系型借贷上的信息优势假说,经济学家给予了更为详尽的分析。Banerjee(1994)(16)从银行监控效率的角度提出共同监督论。这种观点尤其适合于合作性的中小银行。该观点认为,即使中小银行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而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但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也会实施自我监督。一般来说,这种监督要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为有效。
Berger和Udell(2002)(17)强调银行组织结构与信息生产功能的内在联系。他们认为与客观的、易于传递和统计处理的硬信息相比,软信息多是关于特定对象的专有信息。这些软信息难以用书面报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归纳,因此很难在大银行复杂的组织层级间传递。由于决策层难以观察到基层人员收集软信息的努力程度,导致大银行缺乏收集软信息的激励机制。若将贷款决策权下放给掌握软信息的基层人员,过多的层级设置又会增加银行内部的代理成本。此外,大银行通常是股份制公司,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布银行的经营情况。基于软信息发放的关系型贷款使银行难以向其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存款人和监管当局)很好地显示这些贷款的信息,这势必增添银行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较少管理层的小银行在银行管理者和贷款职员之间因为有着不太严格的合约,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短,软信息的获得者甚至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这就缓解了与多层制度相关的组织不经济和代理问题(Berger,Klapper,Udell,2001)(18)。而且小银行通常没有公开交易股票和银行债券,可以避免基于软信息的资产运用难以向外部出资者显示而造成的银行管理层和外部索取者之间的合约问题。国内学者张捷(2002)运用企业组织理论把Berger的理论观点模型化。他认为,银行内部的决策权配置问题就是在决策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与分散决策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之间寻找交易成本最小的决策点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变革始终在政府规划的强制性变迁轨迹下进行。迄今为止,在银行业领域还残留有较为严重的金融压抑。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银行业实施严格的管制,并由此形成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由政府控制的大银行合乎逻辑地热衷于与大企业等优质客户建立长期的关系,而轻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同时由于国有银行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银行能够获取的金融资源,限制了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
四、国际经验:社区银行的作用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它是由英文“community bank”意译而来。这里的“社区”并非一个严格的地域概念,它与中文里人们所理解的城市社区不尽相同。这里的“社区”可以是一个市,也可以是一个县,乃至是人们聚集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个区域。因此,在日本它可以叫“地方银行”,在德国则称之为“区域银行”。
国外的学者通常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界定这种银行。例如,将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独立银行机构叫做社区银行;也有的学者认为资产规模的大小应视国家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发达国家可以是1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是1亿美元以下(Berger,2002)(19)。这种依据资产规模界定社区银行的观点得到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认可,它发布的银行经营报告就是按规模来划分机构类型的。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 of America ICBA)网站给出的定义是“社区银行是本地所有、独立营运的机构,资产规模通常在几百万美元和数亿美元之间不等”。尽管资产规模可能是识别社区银行的一项简单易行的标志,但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单一指标很难准确定义究竟什么是社区银行。于是,一些学者尝试着以资产规模为核心,从关系型借贷的角度去界定社区银行。例如,Emmons等人(2004)主张那些小型的、区域集中的、具有关系型信贷优势的银行可以看做是社区银行的标准。美联储芝加哥分行对社区银行提出了四大标准:一是规模小;二是经营的区域性;三是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四是关系型融资是核心的经营原则。
事实上,把握社区银行的基本特征并不难。与其他银行相比,社区银行最基本的特征是:这些银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实体、居民保持着密切的人文关系。因为这些银行的股东主要来源就是该社区,它们正是在这种密切的人文交往中,为它们的社区成员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社区银行,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以人文关系为依托,以关系型借贷为主要特征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工商企业及居民个体。Berger(2001)(20)从关系型贷款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伙伴的结论。Strahan、Weston(1998)(21)也认为,中小银行固有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它们是中小企业的理想的融资伙伴。Berger、Hasan、Klapperd(2004)的《社区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关系:一些国家的经验》(他们采用1994-2000年49个国家的数据,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21个发展中国家28个以社区银行的市场份额、以成本或收益为标准衡量的社区银行平均效率度以及其他一些虚拟变量为外生变量,以GDP、中小企业就业量、银行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为内生变量),研究表明具有发达社区银行的国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较高的中小企业就业份额;较高GDP增长;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并产生了较大的信贷流。在对特定行业发展的贡献方面,Keeton、Harvey、Wiuis(2003)在《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中的角色》中对美国社区银行在2002年中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在对小型工商企业贷款方面,社区银行拥有33%的10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市场份额,比它们的银行存款市场份额(19%)和银行资产份额(15%)要高很多;在对农业贷款方面,社区银行拥有39%的农业商业性贷款份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农业贷款中占80%;在零售业务方面,单位账户10万美元以下的储蓄存款份额为24%,10万美元以上为15%,并且小额转账费用要比大银行低。
五、关系型借贷:社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
关系型借贷(relationship lending)是国外银行业采用较多的一种中小企业贷款技术。它利用银行和企业的长期合作,通过全面细致的银企关系,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企业的借贷风险(Berlin & Mester 1998)。在经济学家看来,它本质上是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双方为防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克服金融交易中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提供透明的财务信息和合格的抵押品,而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首选对象。为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国外银行开发出多种贷款技术,其中最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技术就是关系型借贷。美国学者Berger和Udell(1995)将西方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技术分为四种类型(见表3)。
更多使用信函和电话通讯手段进行贷款,因此也被称为保持距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则有所不同,它所倚重的主要是难以量化、检验及传递的“软信息”(sonft information)。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市场渠道获得,而是由信贷员与企业主通过长期、多渠道的人际接触,或对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联系而累积。这些软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
关系型借贷是市场交易的一种内生制度。这里的关系反映的是企业和一家基本银行(或少数几家银行)建立的长期封闭及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它的维系有助于银行收集关于企业发展前景和贷款偿还概率等方面的信息,进而为做出贷款决策提供便利。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关系型贷款就十分盛行。Harhoff和Krting(1998)(22)的实证研究发现,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与一家至两家的银行建立了长期化的信贷关系,许多中小企业从一家银行获得的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3以上。Berger和Udell(1998)(2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中小企业与基本银行的融资关系保持的时间平均达9.37年,从基本银行那里获得了85%以上的贷款。
关系型借贷之所以在发达国家被广泛成功地应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关键在于此种融资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关系型借贷有利于银企之间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首先,关系型借贷解决了基本银行和多个银行竞争发放交易型贷款时容易出现的信息“搭便车”问题。这确保了基本银行可以跨期重复使用前期所获取的信息,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经济。其次,中小企业也愿意向基本银行披露大量其不会在金融市场上公开的重要信息,而无须顾虑会泄露给竞争对手。因为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排他性地独享这些私有信息而不会轻易向外散布。这使得银企之间能够实施更为有效的信息共享安排。如果企业中途转向其他贷款人,就要支付较高的信息转换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严格自律来维持现有的银企关系,这将降低银行的事后监控成本。
关系型借贷便利了银企之间隐性长期契约的形成。现实经济中显性的文字合约往往不完备,这使得企业希望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股东、雇员、债权人等)签订隐性长期合约。这种隐性长期合约将带来大量的事前收益。经验表明,关系型借贷合同一般没有交易型借贷合约的要求那么严格,因此,银企双方在受到未预期到的冲击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进行重新谈判或相机抉择(discretion)。这便利了银企之间隐性长期合约的形成。因此这种隐性长期合约是建立在银企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所以可以较好地控制银企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并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和危机时候的流动性担保。
关系型借贷使得银行更容易监控企业的抵押资产。国外银行为适应中小企业大部分没有足够的房产、土地做抵押的情况,通常接受中小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为抵押。这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同时,也对银行动态监控这些抵押品市场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比银行更清楚这些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市场走势或市场价值。如果银行在实施动态监控时能得到企业的有力配合,无疑会大大提高监控效率并降低监控成本。在日本,一个企业从许多银行获得贷款,其股份也由许多银行共同持有,但有一个银行承担监督企业的主要责任,被称为“主银行”。因此,主银行一般是指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在资金筹措和运用等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并拥有与企业持股、人员派遣等综合性、长期性、固定性的交易的关系。
关系型借贷可以通过长期合约条款平滑银企的跨期利益。在关系型借贷中,银企之间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助于形成两者间的利益结合点。Petersen和Rajan(1995)(24)的研究表明,在中小企业初创阶段,若银行给予企业一定的信贷补贴(如制定比均衡利率更低的贷款利率定价),可大大减少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原来不可能发生的交易成为可能。这时银行因为提供补贴或许没有赢利,但银企的长期关系将使银行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在银企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以后,银行可以通过执行比均衡利率更高的贷款利率来弥补前期的损失。可见,银行的“市场力量”实际上使其获得了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调整信贷价格和政策的能力和空间。随着银行“市场力量”的增强,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贷款。
国外的许多研究文献证明,长期化和交易对象集中的关系型借贷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如银企间借贷关系的持续时间(duration)与企业贷款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变量之间正相关,企业贷款发放银行的数目与贷款可得性负相关(Harhoff,1998),(25)银企长期合作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Scott and Dunkelgerg,1999),(26)缓和利率波动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以及减少贷款的担保和抵押品的要求等。可见,关系型借贷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具有很大的经济合理性。
在国外,关系型借贷虽然已成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运用中,它也给银企双方带来了附属成本。对银行而言,长期化的银企关系容易导致企业软预算约束(soft-budge constraint)。由于关系型借贷隐形合约的灵活性,重新谈判可能让部分借款企业产生事后调整的动机,这会诱使企业过度投资或选择高风险项目而将银行“套牢”。当借款企业出现严重财务危机时,银行很可能因害怕前期贷款无法收回,而无谓地不断增加额外贷款。对企业来说,银行的“敲竹杠”(hold-up)行为让它们左右为难。Boot(2000)的研究发现,银行占有与企业有关的大量私有信息后易导致信息垄断,银行可能通过对借款企业索要较高的贷款定价而获利。如果企业事先意识到这种被锁定(lock-in)的危险,它可能不愿从银行借款,从而导致企业投资不足。但企业若同时选择与多家银行建立交易关系来避免一家银行的“敲竹杠”,又容易产生银行间的信息“搭便车”。因此,如何避免企业预算软约束和银行的“敲竹杠”行为是关系型借贷亟待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文献表明,解决软预算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在借贷合约中赋予银行对企业债务一定的优先索取权或增加附属条件。这将增强银行代表在与借款者重新协商时的地位,有助于银行代表及时干预。解决“敲竹杠”问题则要引入竞争,减轻银行对信息的双向垄断。但与多家银行建立长期关系,使每一家银行信息生产的价值下降,打击银行给年轻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六、中国的实践:社区银行的雏形
在我国,人们对什么是社区银行的认识差距很大。有人认为社区银行实质上是一种民营银行,是专门在社区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徐滇庆,2001)(27);有人则认为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就是社区银行(应宜逊,2005)(28);还有的人甚至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社区设立并提供人文化和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经营网点就是社区银行。当然,国内更多的学者还是围绕着资产规模和服务对象去定义社区银行。例如,有人主张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属于社区银行(巴曙松,2002,(29);刘伟等,2004;(30)王爱俭,2006(31))。
无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我国,社区银行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内的金融实体,还不如说是研究者对某一类金融机构信贷方式的概括。至少人们从正式的工商注册中找不到社区银行的称谓。然而,这并不妨碍经济学家对社区银行做出准确的认定。通过对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业专业化分工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给出简洁而且准确的社区银行的定义:即以人文关系为依托、以关系型借贷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就是社区银行。这里,我们可以对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忽略不计,无论是国有的银行还是股份制的银行、或者说是民间资本掌控的银行,只要是以人文关系为依托、主要从事关系型借贷的金融机构就是社区银行。
这样的金融机构可以位于城市,也可以位于农村,地理位置的差异对它们是不是社区银行没有影响。这样的金融机构没有严格的规模限制,只不过大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就不会再从事关系型借贷业务,因为那样就违背了银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原则。
金融机构经营的半径对于我们是否认定其为社区银行至关重要。既然社区银行从事的信贷业务依托的是人文关系,那么它们与客户的空间距离就显得非常重要。Hauswald和Marquez(2000)的理论模型论证了关系型贷款将随着信息距离的延长(informational distance)而缩减(32)。下面的案例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台州市商业银行案例:银行半径一旦走出台州,就不再碰小额贷款
浙江民间金融的发达众人皆知。在某个特定的地区,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例大于国有银行,也只有在浙江的台州路桥才有。本世纪初,台州路桥共有9家城市信用社。其中最大的一家存款额已经超过30亿元。2001年9月,台州市内几家信用社出现挤兑风波,其中一家因无法应对危机,董事长兼总经理携款潜逃。2002年3月,国家对台州市城信社进行改造,由原来的台州市银座信用社牵头联合其他8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了民营资本占95%的台州市商业银行。组建一年后,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从35亿元增加到62亿元,增长了78%;贷款余额也增至40多亿元,增长了40%;不良贷款下降了8.23个百分点。在台州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4.3万多家,其中规模企业只有3689家,小企业非常发达。目前,台州市商业银行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占所有贷款户的94%左右,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0%左右。在该行董事长陈小军看来,贷款需求500万以上的客户就不是他们的终端客户了,他们比较喜欢100万左右的小客户。该行的员工中,业务经理的比例远远高于国有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庞大的业务经理队伍使得银行与客户保持着密切的人文关系。这些客户经理会四处询问客户的经营状况、是否在家常住、有无不良嗜好,企业用电量等信息;他们还会通过物品摆放测度客户的管理能力,通过穿着打扮测度客户的性格习性,通过爱好和花钱方式测度客户是否乱用钱等。反过来,客户也会与客户经理有着大量的社会交往。例如,家中有了什么困难,他们会想到求助于客户经理。说到企业的经营半径,陈小军打了一个比喻:如果在市内乘出租车,司机会打表计价收费(因为是小额交易);如果雇一个出租车跑长途,那就要一口要价成百或上千(大额交易)。所以台州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半径一旦出了台州,我们就不会再碰小额贷款。尽管上述出租车的比喻不是十分贴切,但它至少说明,超出一定地理范围的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就很难与客户保持紧密的人文关系了。
同样,从一家金融机构员工的构成上,我们也可以界定某个特定的金融机构是否属于社区银行。既然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从事关系型信贷,那么大量的人文交往,大量的“软信息”的搜集,要求从事关系型信贷的机构配置较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信贷人员,这些员工通常被称为客户经理。下面的案例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泰隆银行案例:小额贷款要求更多的客户经理
鉴于中小企业普遍缺少大银行能够接受的“硬信息”,泰隆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发明了“三品三表”信贷模式。“三品”说的是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的产品和抵押品;“三表”指的是企业的水表、电表和海关报关表。例如,浙江台州天地冷配有限公司70%以上的空调配件出口海外,公司固定资产300万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资金出现断链。总经理张麦波想到了银行贷款。他去了7家银行,都由于条件不符,被拒之门外。后来听朋友说泰隆的贷款门槛较低,就向泰隆提出45万元的贷款申请。泰隆银行接到这家公司贷款的申请后,立即组织两名客户经理对其进行信贷审查。调查中,他们发现张麦波为人诚信,与邻里朋友关系和睦,没有赌博等不良嗜好。而他的公司生产的空调配件属于生活必需品,虽然现有订单下降,但只是暂时性的市场调整。重要的是,他个人资产较为雄厚,不仅在市区有一套住宅,而且还拥有私家车。此外,其公司的水表、电表和海关报表等一些数字化信息与前几月相比,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属可控范围。所以,综合考虑他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和还款保障,银行做出给予他50万元的授信额度,并且是无抵押贷款。自1993年建行以来,泰隆银行通过这种金融创新,专注于中小企业客户,截至2009年,已累计发放贷款13万多笔,贷款余额660亿元,户均贷款余额55.57万元;其中93%以上是保证信用贷款。
调研中,我们发现,泰隆银行看“人品”,主要是解决客户是否可信的问题,因为良好的道德和信誉是还款的保障;看“产品”,主要是解决卖不卖得出的问题,因为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产品能保证企业经营基本面良好;看“抵押品”,主要是解决能否靠得住的问题,因为客户有房子、汽车等有形物品,可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约束。以上“三品”属软信息,可能不太好把握,所以,在平时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泰隆银行更注重的是企业的硬信息,即“三表”。水表、电表是死的,不会说谎。看这两表可以判断企业有没有生产,生产变动情况如何。而海关报关表则可反映外贸企业的产品卖没卖出去,卖没卖到国外去。
泰隆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对一家印染企业贷后走访时发现,该企业生产用水、用电量在一个月内骤减,于是就果断、及时地对其进行资产保全,因为印染企业跟水电的关系度、密切度很大。但当时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很漂亮,表面看一切都很正常。后来事实证明,那时它已出现重大问题,并即将倒闭。泰隆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中,除了和客户进行面对面交谈外,还经常背靠背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情况,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在这里,客户经理的工作甚至有些侦探的色彩。正是通过这些客户经理的工作,泰隆银行很好地控制了风险。2008年,该行资产收益率1.62%,资本收益率32.86%,拨备覆盖率160%,分别比上市银行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17.04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近5年,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1.5%以内,2008年更是减为0.79%,比同期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低了近一半。
从泰隆银行员工的结构可以看出,它与那些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有着明显的差异。泰隆银行的员工中有40%是客户经理。
通过上述两个银行的案例,我们假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半径和银行员工中客户经理的比重这两个变量有助于界定社区银行的边界。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有条件进行较大规模的调研,那么经过计量检验的这两个变量将有助于推进今后在这一领域中的实证研究。
上面已经给出了社区银行的定义,即以人文关系为依托、以关系型借贷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机构。请注意,这里我用的是“金融机构”,而不是“银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所定义的金融机构可以是公开注册的银行,也可以是没有合法银行地位的其他从事关系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例如,小贷公司、典当行等。这些机构之所以在法律上不能称之为“银行”,是因为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允许它们像银行那样从居民手中吸储存款,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银行然而,实际操作中,它们不可能不吸收存款;唯一的区别是,吸收存款从地上转入地下。(33)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它们的资金来源,那么它们在信贷市场上的做法是完全符合社区银行的特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小贷公司和典当行等从事的信贷业务正是依托在人文关系的基础之上,从事着关系型贷款。山西平遥小贷公司的经营简况有助于说明这种情况(见表4)。
这些金融机构的客户分散,贷款规模很小,期限一般从1个月到6个月不等,最长的也只有1年。在访谈中,这些金融机构的人员说到他们的客户时,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对客户的经营状况,以及他们的人品、他们的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甚至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均了解得非常详细。正是这些“软信息”的搜集,使得这些金融机构保持着远低于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与小贷公司极为相似的还有典当行。典当行在我国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在国外,典当业务虽然较中国为晚,但在中世纪早期流亡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就已经开始了以典当业为生的商业活动。纵观国内外典当业务发展的历史,其实质都是指以发放质押贷款、收取利息的边缘性的金融活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典当业务在我国一度销声匿迹。当我国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后,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因为经济实力、信用、市场等问题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但这些企业有现存的原材料、产成品、机器、厂房或库存商品,在他们急需资金时,典当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融资方式。他们通过典当资产,既获得典当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又盘活了存量资金,维持了再生产,加速了商品流通,推动了企业资金参与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
和小贷公司一样,典当行服务的对象也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34)。唯一不同的是,典当行更多的倾向于抵押贷款,而不是信用和保证贷款。即便是抵押贷款,它们也符合我们前面给出的社区银行的定义,即建立在人文关系之上的关系型贷款。同时,他们信贷业务的经营半径和员工中客户经理的比重这两个变量也符合社区银行的基本特征。
七、简单的结论
在我国,社区银行的雏形已经出现。例如,台州商业银行、泰隆银行这类的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散布在各地的村镇银行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贷公司和典当行。如果政府给予它们必要的政策扶持,放宽它们的业务范围,同时加强对它们的风险控制,就会有利于发展我国真正的社区银行。美国是一个社区银行较为发达的国家,它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35)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要防止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那种盲目“做大”的倾向(36)。有必要通过立法限制社区银行的经营半径。因为它们一旦走得太远,就不再是社区银行了。
注释:
①王自力,香槟塔效应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J],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②樊纲(1999)认为,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非公有制企业,而当前的银行体系又是以国有为主,由于害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国有银行不愿意对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Brandit & Li(2002)对中国的数据分析后发现,私有企业更不容易得到银行贷款,并且即使获得贷款,其担保条件通常更高,贷款数量也更少。这表明中国的国有银行部门确实存在着所有制歧视问题。
③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J].Journal of finance,2002,LVⅡ(1),265-302.
④Bonin,J.P.,Hasan,I.& Wachtel,Paul.Bank Privatiza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Countries[C].Presented at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Bank Privatization,2003:20-21.
⑤董辅礽[N].2002,中华工商时报2002-11-5.
⑥例如,民生银行是在社会呼吁了多年后成立的。学术界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成为中国银行业民营化的开端,通过银行业民营化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民生银行的做法让学者失望。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它还没有国有的农业银行做得好。事实上,民生银行的资本规模已经超出了中小型民营银行的范围。在经营模式上,民生银行的风格正在向4大国有银行靠拢;在服务对象上,民生银行也已经被国有银行同化。
⑦林毅夫、孙希芳[J].《经济研究》2008(09).
⑧Strahan,P.E.,J,P.,Weston,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2,821.845.
⑨Meyer,L.,H.,1998,"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s of Banks in Small Business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1998) 1109-1116.
⑩Levonian,M.E.,Soller,J.,1995.Small banks,small loans, small business.Mimeo.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San Francisco,CA (December).
(11)Jayaratne and Wolken.1999 How important Are Small Banks to Small Busines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3.
(12)Berger,Saunders and Udell.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50:187-229 .
(13)中央银行曾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其分支机构内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甚至数次提高对中叫、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范围,诱使国有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这种做法不符合信贷市场的内生专业化分工的原理,说到底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
(14)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39.
(15)Cole,R.A.,L.G.Goldberg,And L.J.White,2004,Cookie cutter vs. "character:The micr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ournal of Financial an Quantitative Analysis,39(2):227-251.
(16)Banerjee,A.V.,Besley,T.,Guinnane,T.W.,1994.Thy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491-515
(17)Berger,A.N.,Udell,G.F.,2002,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Economic Journal,Vol.112,F32-F53.
(18)Berger,Allen N. Leora F Klapper and Gregory F.Udell,2001,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busines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2127-2167.
(19)Berger,A,Nathan Miller,Mitchell Petersen,Raghuram RaJah,and Jeremy Stein,2002,"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NBER working paper No.8752,February.
(20)Berger,Allen N.,Leora F.Klapper and Gregory F.Udell,2001,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2127-2167.
(21)Strahan,Philip E.and James R Weston,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821-845.
(22)Harhoff,D., K ting, T.,1998," Lending Relationships in German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1317-1353.
(23)Berger,A.N.,Udell,G.F.,1998,"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2,613-673.
(24)Petersen,M.,Rajan,R.,1995,"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407-443.
(25)Harhoff,1998,"Lending Relationships in German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1317-1353.
(26)Scott,J.,Dunkelberg,w.,1999,"Bank Consolid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Lending: A Small Firm Perspective" ,Business Access to Capital and Credit,238-361.
(27)徐滇庆[M].《民营银行二百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应宜逊.《台州泰隆城市信用社中小企业贷款实践》[J].《南方周末》,2005-6-23。
(29)巴曙松[J].《银行家》,2002年,第9期。
(30)刘伟、朱雨顺.《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J].《农金纵横》2004年第3期。
(31)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2)Hauswald.R.and Marquez,R.,2000."Relationship banking,loan speci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Indian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33)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小贷公司和典当行会在私下从一些特殊人群中吸收较大规模的存款。它们可以不叫存款,比如称之为理财。例如,某些人群因身份的特殊,例如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或者有较多的优质资产,因此他们可以从国有银行按照国家法定的贷款利率得到较大额度的信用贷款。当他们得到这种贷款后,再反过来交给小贷公司和典当行去理财,典当行和小贷公司承诺给他们远高出银行贷款利率的收益。
(34)例如,宝瑞通典当行2009年共做业务3万多笔,放款累计3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90%以上的客户都是中小企业主或者个体经营者。
(35)美国1864年颁布的《国家银行法》(National Bank Act)规定,银行只能在单一的行政区内经营,这种限制银行跨州经营的规制于1927年以《麦克法登—配伯法》(McFadden-Pepper Act)形式正式成为联邦的法律。这种州际业务的规制限制了大银行的扩张,客观上为保护杜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屏障。1977年美国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定期评估辖区内金融机构是否满足了当地社区的金融需求,并就金融机构对社区的贡献度定期公布。但某个金融机构申请增设存款分支网点、开展新的业务时,上述评估结果就成为政府重要的考虑因素。
(36)由于竞争压力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现存的中小银行普遍存在一种盲目“做大”的倾向。地方股份制中小银行争相上市,朝着全国性大银行的方向发展。
标签:银行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社区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微型企业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长期资产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