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器铭文”的补充_古文字研究论文

《古陶文字征》订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陶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高明和葛英会二先生编纂的《古陶文字征》是迄今海内外最新、内容最丰富的集释古陶文的专书,内容及体例远较《古陶文孴录》和《陶文编》美备,在引用其他品类的古文字材料、引用传钞古文和引用通人之说三方面,也与《古玺文编》互有短长。由于容量大、陶文情况复杂,《文字征》释字难免疏失,笔者据他家言订正28例,以己见补正12例。另有技术性偶讹28例,本文亦一一指陈,谨供使用《文字征》者参考。

〔关键词〕古陶文 《文字征》 《陶汇》

《古陶文汇录》和《古陶文字征》(以下分别简称《陶汇》和《文字征》)的问世①,是古文字学界的大好事,李学勤先生在《陶汇》的序言里已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为一个初学者,笔者是以虔诚的态度来校读这两部书的,获益良多,自不待言。狐疑之处,未识茂拙,于《文字征》间有订议有所补苴,草成此文,乞教于高明、葛英会二位先生并前辈专家学者。

一、《文字征》同《古陶文孴录》和《陶文编》比较

表1 三种古陶文专书录字统计表

孴录陶文编文字征

正编说文所有 320

408 1010

说文所无 7990

186

小计 399

498 1196

合文 64

附录 451

582

563

合计 850 1080 1823

顾廷龙先生的《古陶文孴录》(以下简称《孴录》)正式出版于1936年,正编收录399字,附编收451字,合文未独立成编,于正编中说明“合文”者凡6例②。《孴录》正编不论陶文是否为《说文》所有,均予隶定,时有说解,并录文例作为理解字义的参考。缺点是陶文出处只有引书简称,没有卷、页、片的准确数码,不便读者检核。

台湾学者金祥恒先生的《陶文编》1964年出版,正编收498字,待问编收582字,未立“合文”之例。著录字数较有所增加,每字以阿拉伯数字注明其在某书某册某页某片,合于《说文》者,每字前冠以《说文》篆文及说解以资参考。缺点是未隶陶文辞例。

据《文字征》的《编辑序言》统计,该书“共收陶文一八二三字,其中正编一一九六字,合文六四字,附录五六三字。”正编字数分别是《孴录》的3倍和《陶文编》的2倍多。从体例看,《文字征》既标明所录陶文的准确出处,又在每字下“抄录该字所出陶文的全辞,对该字如有考释或说明,复列于后。”这就发扬了《孴录》和《陶文编》的优点而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文字征》以部首归字,采用《康熙字典》部首编次,这不仅仅在形式上改变了《孴录》和《陶文编》按《说文》部首编排的习惯做法。更标志着自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以降古陶文研究附庸于《说文》学的历史的结束。

从内容看,《文字征》旨在总结当代对古陶文研究的成果,释字质量自然不是《孴录》和《陶文编》所可比拟,我们试兴趣30个字为例。详见表2。

从表2可知,《孴录》和《陶文编》正编中误释的字,《文字征》纠正过来了,它们在附录中缺释的字,《文字征》释定了。个别字虽为它们所释,但《文字征》编纂者大概认为证据不足,仍以阙疑的态度置之附录。当然,也有《孴录》和《陶文编》所释正确而《文字征》反倒误释的例子,说详下文。

《孴录》生后约30年有《陶文编》,《陶文编》生后约30年有《文字征》。古人称30年为一世,如此,则古陶文专书编纂已历三世,其间陶文研究与时俱进,学术因革之迹亦依稀可寻。

表2 三书释字兴趣例对照表

二、《文字征》同《古玺文编》比较

罗福颐先生等编纂的《古玺汇编》和《古玺文编》珠联璧合,成为系统著录并考释古玺文字的总集。《陶汇》和《文字征》相得益彰,则是系统著录并考释古陶文字的总集。《文字征》的体例与《古玺文编》颇多相似之处,我们不妨在引用其他品类的古文字材料、引用传钞古文和引用通人之说三方面略较短长,罗列成表,并稍作申说。

表3 引用其他古文字材料对照表

材料来源古玺文编文字征

金文 18627

玺文 6

货币文 11 2

侯马盟书2

楚帛书 6

石鼓文1

秦简 2

秦瓦当1

汉简1 2

总计 206 41

表4 引用传钞古文对照表

材料来源 古玺文编文字征

说文古文13 30

说文籀文 3

三体石经古文 5

5

玉篇古文 2

汗简古文15

6

古文四声韵 10

集韵 1

类篇 1

籀韵 1

总计33 59

由表3可知,《古玺文编》引用品类的古文字材料印证古玺文字,远远多于《文字征》引用其他品类的古文字材料印证古陶文字。《文字征》比《古玺文编》晚出,在出土古文字材料日丰的今天,《文字征》对这些材料似嫌重视不够,这种体例上的局限使我们读者产生了美中不足的感觉。

在古文字学史上,传钞古文曾经长期共存为人们所漠视。近十几年来,随着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研究的迅速发展,传钞古文的价值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由表4可知,《文字征》利用古文一系的材料印证古陶文,明显多于《古玺文编》利用传钞古文印证古玺文,这正是学术进步的必然反映。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既然作为第二手材料的传钞古文值得大量引证,那么,直接从地下出土的其他品类的古文字材料就更可宝贵了。

表5 引用通人之说对照表

通人

古玺文编 古陶文字征

吴大澂

5

刘心源

1

方濬益

1

唐兰 6

于省吾5

顾廷龙 11

罗福颐

1

张政烺

1

金祥恒

1

朱德熙

2

裘锡圭

3

曾宪通

1

张颔 1

石志廉

1

总计 11 25

字书援引通人之说作训解,这可算是中国古文字学的光荣传统。早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就不时引用司马相如、马融、杜林、王育、谭长、张林、官溥等通人之说。从表5可知,《古玺文编》仅引用唐兰先生和于省吾先生二字之说共11次,显然过于矜慎。《文字征》引用通人之说虽多于《古玺文编》,只是吸收有关学术成果尚少,仍未能充分反映出当代古文字研究的学术水平。实例可参下文。

三、《文字征》释字指疵

近年来,玺印文字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这同《古玺汇编》和《古玺文编》的出版大有关系。我们相信,《陶汇》和《文字征》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着古陶文字的研究。咬文嚼字,吹毛求疵,算是读书人的通病,笔者未能免俗,多所唐突,只好敬请高明、葛英会二位先生海涵了。

附记:

此文曾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南京,1992年)上宣读,在写作过程中,仰承导师曾经法(宪通)教授悉心指导,谨此申谢。

本文1994年1月28日收到。

注释:

①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第1版。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

②《孴录》2.1“公区”合文;2.1“八月”合文;3.1“十一”合文;3.2“睪巨”合文;9.1“文是”合文;9.1“司马”合文。

③郑杰祥《二里头文化商榷》,《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4期。

④牛济普《郑州、荥阳两地新出战国陶文介绍》,《中原文物》1981年1期。

⑤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

⑥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

⑦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第489页,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⑧陈邦怀《〈古陶文孴录〉跋》,《一得集》第263页,齐鲁书社,1989年。

⑨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第493页,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⑩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第489页,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11)汤余惠《战国文字考释·释“”》,《古文字研究》第10辑。

(12)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

(13)孙敬明《齐陶新探》,《古文字研究》第14辑。

(14)李家浩《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3辑。

(15)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校补》,《江汉考古》1989年4期。

(16)(17)(18)(21)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

(19)(20)李学勤《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

(22)陈初生编纂、曾宪通审校《金文常用字典》第676-67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第489页,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24)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

(25)陈邦怀《中山国文字研究》,《一得集》第141页。

(26)张颔《古币文编》第30页,中华书局,1986年。

(27)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教研学报》1980年3期。

标签:;  ;  ;  

“古代陶器铭文”的补充_古文字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