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管理学的特点及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管理学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埋头苦干——研究本领域的实际问题,做出具有本学科独创性的真学问,还要抬头看路——顺应科学发展的潮流。回顾历史,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科学哲学等都曾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积极进行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做到知彼知己。本文选择管理学为参照对象,借鉴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益经验,就我国图书馆学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阐述了我们的理解和主张。

1 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把管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在我国图书馆学界由来已久。但以往的研究重点一般着眼于管理学与图书馆管理的关系,没有就两个学科的整体情况做全面深入的比较。学科之间的比较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学科性质上比较接近、学术价值观和未来走向大致趋同。其次学科的亲缘关系应比较适中,既不可太近(如与情报学)、也不可太远(如与数学)。我们认为管理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参照系统。

1.1 历史渊源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和图书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工业化大发展的产物。F.泰勒被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一套被称为“泰勒制”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自图书馆学产生之初,研究者就认识到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从施莱廷格首创“图书馆学”一词并提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图书馆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到爱德华兹的图书馆管理学思想、再到M.杜威的实用派图书馆学,管理思想的脉络一直贯穿始终。杜威的贡献不仅在于建立了实用派图书馆学,更在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学校,把图书馆学从一门原生状态的学问提升到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门学科。这也成为引发图书馆学理论化、科学化浪潮(主要是适应高等教育的学科固有模式)的导火索。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贡献在内容和层次上极为相似,为人们认识这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方便。第一,它们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理念——效率观念。泰勒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整个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杜威则把效率原则视为图书馆工作的最高目标。他提出的“3最原则”(把最好的图书以最低的消耗给最大多数的人)曾长期作为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座右铭,被视为美国图书馆的哲学。第二,为了实现效率原则,泰勒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杜威则在图书馆管理制度、技术方法和业务工具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第三,这两门学科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在工人和管理部门两方面实现一种彻底的“心理革命”,要求双方把注意力从被视为最重要的分配剩余转移到增加剩余上,直到剩余大大增加,以致没有必要就如何分配剩余而进行争吵为止。杜威则把大众教育这个当时最为紧迫的社会任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以《DDC》为代表的一系列工具与技术的创新都是围绕增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展开的。他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认识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出图书馆目的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1.2 现实联系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相继修订了指导研究生、本科教学的专业目录。“管理学”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图书馆学”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这两部指导性文件中,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学科隶属关系正式确立。从理论上讲,既然图书馆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存在着隶属关系,那么它们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势头很猛、影响深远。许多原来隶属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科(包括情报学)都被整合到管理学的门下。台湾学者梁朝云认为,图书馆学“较接近社会科学中的管理学的领域。除了资讯的组织管理以外,图书馆之人事、经费与设备的有效管理运用,以提供最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一直是领域内重要的议题。”[1]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学可以为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样板和灯塔的作用。

2 管理学的特点及启示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管理科学,兴国之道。”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些纯粹的理论学科不同,管理学已经形成了综合与务实的鲜明学科特色。遵循“把握共性、发展个性”的原则,我国的管理学和图书馆学必定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2.1 学科的性质

众所周知,管理学和图书馆学都属于社会科学。管理学界对本学科的学科性质有着明确的认识:即“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2]即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管理学仍然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为什么在这个对科学倍加推崇的时代,管理学却给自己的科学性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呢?

首先,从定性的角度上看,科学的确有精确科学与不精确科学之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我们可以按照自古已知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所以这些科学也叫做精密科学。……第二类科学是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在这一领域中,发展着如此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周围造起茂密的假说之林……在第三类科学中,即在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永恒真理的情况还更糟。……在社会的历史上,自从我们脱离人类的原始状态即所谓石器时代以来,情况的重复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这样的重复;也绝不是在完全同样的状况下发生的。……因此,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落后得多……”

一提到科学,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数学作为科学的样板。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证明著称。在我国,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其深刻的思辨、宏伟的体系闻名。数学和哲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科学。人们头脑中关于科学的理性认识绝大部分都来源于以第一类科学为样本的科学学或科学哲学理论。这些认识对于第三类科学虽然具有指导作用,但明显是超前的。目前的管理学和图书馆学不可能从第三类科学一跃而成为第一类科学。管理学作为实用科学的代表更不可能脱离管理实务而成为纯粹的理论科学。图书馆学也不例外。

其次,从内容上看,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管理的好坏是以绩效作为最终的检验标准。成功的管理不仅取决于管理学理论,还取决于运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经验、技巧、能力等。这些都是管理学理论所无法涵盖和替代的。因此再发达的管理学理论也必须与管理实力相结合。此外,管理还承担着社会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作用。如果不把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起着联结作用的诸多中间环节包括在内,管理学的社会功能就无法化为现实。杜威时代的图书馆学曾经是经验与技术的天地。即使在今天,图书馆学仍然由“理论”和“实用”两方面的内容组成。学科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它既不是学科内容的全部,也不是万能的。

最后,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人们近年来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图书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有人根据精密科学与描述性科学的标准,提出“图书馆学根本不能成为科学!”[4]与数理科学或经济学相比图书馆学自然是相形见绌,但它在现代科学中的确还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它是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有人根据美国学者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它是一门前科学而不是常规科学[5]。但库恩的理论仍然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为样本的,对社会科学是否适用则完全没有把握。因此恰如其分地估计本学科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过犹不及。谢拉就曾痛斥他同时代的研究者对于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化是“科学得过了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就必须检讨我们固有的科学标准,重新调整我们对科学的期望。

2.2 学科的整合功能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司徒达贤教授认为,管理学在社会科学中可被定位为一个整合上下游的领域。“上游”泛指所有社会科学;“下游”则是组织和经营上的实际问题。管理学一方面自上游各界汲取学理精化;另一方面将整合后的学理及其实务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6]。

(1)对科学理论的整合。管理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学以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或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针对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宝库中广泛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加以拓展,为我所用,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历史上的图书馆学也整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科学哲学、传播学和计算机科技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甚至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成立伊始,决策者不惜用“休克疗法”来改造图书馆学——大胆采用清一色的社会科学教授取代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来主持图书馆学研究与教学;以期实现对传统图书馆学的再造。近年来业内人士所关注的信息化问题、数字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知识管理问题等,我们都可以轻易地在其它的学科领域找到来源或原型。有人以为这是学术中的“追风”现象,其实主要是当代科学交叉渗透的结果。

(2)对理论与实务的整合。管理学即不是纯粹的理论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实务堆砌,而是二者的紧密结合。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迄今为止我们对于管理这门学问所知仍然有限,因此根本没有资格将管理学置于科学的“紧身衣”中。管理的最高检验标准是绩效,我们如果真的相信管理是完全的科学的话,那么我们就将身受其害。当代图书馆学仍然由“理论”和“实用”两大板块组成,这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结构方式与范式特征。近几年来,图书馆学逐步重视开发性、实用性、创新性研究,许多课题围绕着当前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我国当代图书馆学正逐步在理论与实用二者之间构建起一种有效的平衡发展关系[7]。从另外的角度看,学科体系和学科群的概念也为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提供了合理的现实的形式。

2.3 理论及其表达

一门学科的建设必然涉及到学科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内容是实质性的,但形式也很重要。人们有时会认为某些学科不像或不是科学;学科的外在表现形式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理论形态。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理论都表现为由概念和命题组成的一个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得最为明显,社会科学则较为逊色。无论它采取什么样的表达形式,都包含着一系列的概念与命题,并由这些概念与命题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就不能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至少不能算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管理学和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都是由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实际应用学科等三部分构成的。其中理论部分一直被视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献[8]指出,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这是目前管理学发展的主线,可以称之为应用管理学;第二条是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每一个假设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出现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理论管理学;第三条是以MBA案例意见为主要代表的管理学,可称之为实验管理学。作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管理学体系迄今尚未建立,因而管理学看起来更像一门纯粹的经验科学。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实质上都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某种认识而提出的。管理学界对于本学科的第一公理——人性人格假设——的探索经过了复杂的过程。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对人的“经济人”假设。管理学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在“经济人”假设之后,管理学家又相继提出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决策人”等新的人格假设;各种新的管理学理论应运而生。由于上述人性假设上分歧较大,导致了当代管理学几乎没有经典的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采用自然科学“公理——定义——定理”表达方式的权威教科书。目前流行的理论管理学教科书一般都采用了更为实用的“概论”形式。即在科学学式的开头(学科研究对象、任务、体系、方法等)之后,把“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理论核心;把与管理活动相关的内容,如管理理念、管理原理、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管理功能、管理环境等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学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却从来没有进行有关人性的公理研究。有人提出过“信息人”的概念,认为“经济人”、“社会人”等既然产生过不同管理模式(X理论、Y理论等),“信息人”的研究也很可能对信息管理模式的构成产生作用[9]。文献[10]认为,以往的图书馆学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物”的科学(即主要研究文献载体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的技术与方法问题),而不是关于人的科学,因而也是一种不完备、不彻底的科学。如果仿照管理学把“信息人”作为图书馆学的第一公理,那就意味着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式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对此还缺乏必要的想象力和准备。

揭示图书馆的本质构成了理论图书馆学最亮丽的一笔,即“图书馆哲学”。在借鉴传播学的基础上,理念派把图书馆这个社会机构放在社会知识交流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本性放在其社会关系中考察的方法非常一致。可以断言,理念派对于图书馆本质的阐释是真实可信的;图书馆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即便是被誉为理论力作的《图书馆学原理》(宓浩主编)和《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编)也无法避免以“概论”的形式出现。无论是管理学还是图书馆学,它们的理论结构都主要取决于学科内容实际的存在状况,而不是别的什么逻辑关系。

(2)结论的表达。自然科学研究是通过经验和实验来提出公理;并由公理推论出新的命题——定理和推理;公理在学科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些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管理学,似乎没有自己的公理体系。这多半是一种假象,但也不能排除特例。科学理论是否站得住脚,要靠内容的真理性说话,与其表述形式无关。阮冈纳赞的五定律是图书馆学界硕果仅存的定理。但谁也无法否认,称之为定律实在有牵强之感。如果把它看成是图书馆的哲学、理念,或者是公理甚至假设,或许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更加到位。社会科学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德鲁克认为,“假设对管理这样的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实际上远远超过范式对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范式——即盛行的一般理论——对自然界没有影响。无论这种范式声称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或者相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它对太阳和地球都没有影响。可是,一门诸如管理这样的社会学科处理的是人和人的机构的行为。社会领域与自然科学不同,没有“自然规律”。社会领域受持续变化的支配。这意味着,昨天正确的假设可能立刻变得不正确,事实上,甚至可能变得完全是误导人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管理学科的情况就是这样。”[11]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各个学科,特别是技术、艺术等原本与科学对立的知识门类,在学科内容及表达形式上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原生状态的学科。它们由于教育模式的需要都经过了大幅度的改造。学科名称带有“学”字并不等于它们因此就成为地道的科学。它们在原生状态下的许多重要特征无论如何改造也是挥之不去的。

2.4 人才培养

有人曾经断言,“20世纪是经济学人才之盛世,21世纪是管理学人才之天下”。管理学教育正掀起一股新的潮流。与培养医师、会计、律师和工程师一样,管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培养管理人才为目标的“高级职业教育”[12]。我国从1991年开始已经先后设置了MBA等11种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我国目前译为专业学位,一般是突出其与职业挂钩的特点)。各种具有管理学性质的专业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学位(Academic degree)强调学术性。而专业学位则是与之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它强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并重,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其重点主要放在硕士层次上。

自从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图书馆学的发展除了实践的推动、理论进步的自身要求以及其它较为成熟学科的引导以外,更受到了人才市场的挑战。图书馆学的种种所谓危机其实主要来自后者。21世纪我国的本科教育正沿着“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调整战略、与时俱进。著名学者彭斐章教授认为,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强调其实践取向,按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应按学术型培养[13]。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基本印证了这些变化。

2.5 学科的作用与地位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管理活动,而真正确立其社会地位却是在近代西方的工业化大生产中。科学、技术和管理被看作是支撑现代社会大厦的三根支柱,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我国管理界明确提出“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传统的科学追求真理,管理学则更强调为社会服务。它正成为与时代和社会结合得最紧密的一门显学。

图书馆学则正好相反。学科地位主要取决于这个专业对其它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也包括其专业人才的社会重要性。目前图书馆学和图书馆行业在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图书馆学的未来则寄希望于有开拓意识和有奉献精神的研究群体。

3 结束语

谢拉曾经指出:能否把图书馆这个专业作为一门科学,问题不在于图书馆学是不是一门学问,而在于图书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以往我们一直高举理论的大旗,在图书馆学科学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科学学的指导存在着大而无当之嫌。与管理学的比较或多或少可以给我们以踏实之感。管理学在技术层面上至今不能给我们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图书馆学绝大部分的原创性工作都是在这一领域内完成的。而在中观和宏观的层面上,管理学则可以大有作为。当然这两个学科还存在着许多差异,完全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

图书馆学经历了实用的技术之学、人文的理念之学,现在正处于综合的管理之学的阶段。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科学与技术之争、理论与实务之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等等都能够在管理学的开放性框架内得到调整和统一。当前信息化浪潮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知识管理暂露头角;数字图书馆已初现端倪。图书馆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必将为我们的学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衡量未来图书馆学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其理论的提升水平、技术方法的创新状况,还要看它实际工作的指导与推动程度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等等。“学术、艺术、技术,一个也不能少”,这或许就是我们在管理学与图书馆学比较中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

标签:;  ;  ;  ;  ;  ;  

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