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

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

邵峰[1]2000年在《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文中指出清代的绅士阶层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凭藉封建国家给予的特 权地位,在地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644 -1875年间广东绅土阶层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考察,探讨了 广东绅士阶层热心公益活动的原因,并对广东绅士阶层置身社会公 益活动的诸方面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 会历史环境,对其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表现及历史地位进行了客观 分析。 全文近6万字,后附参考资料。

易红[2]2013年在《明代士绅刘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明代成化至嘉靖时期(约15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传统社会逐步走向社会变革。刘节在成化年间出生,弘治年间发迹,正德、嘉靖年间为官,正好历经了这个变革时期。可以说刘节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士绅的一个缩影。刘节从小勤奋好学,通过自己努力而逐渐步入仕途。为官三十载,他勤于政务,虑于百姓,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在公务之余以及致仕归乡以后,又积极地参与到地方公共事务中。面对复杂的时局变化,刘节的内心和行为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之处。他的文章受到台阁风气和“文学复古”风潮的影响,却又努力挣扎摆脱它们的影响;他的思想受到程朱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却又流露出对阳明心学“心本论”观点的认同;他为许多大家族撰写族谱序和祠堂序,却又坚持自己家族不攀附名家大族;他有着理想抱负,却又早早致仕归乡等等。本文以刘节为个案,试图通过对其生平、政治功绩、诗文创作和唱和交游情况,以及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的考察,来探究他面对社会变革如何反应、如何调试的过程;力图通过对当时士绅阶层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状况的考察,来深刻地观察明代中期的社会风貌。

黄礼[3]2008年在《清中期赣南地方小士绅》文中研究表明文人士绅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明清两代充当着社会权威、文化规范的角色,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乾嘉年间,赣南活跃着一些文人小士绅群体,“于都三宋”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之一。“三宋”先生即畏轩先生宋昌图,立崖先生宋华国及二崖先生宋光国。兄弟三人是江西于都赖村人,生活轨迹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代。他们官职不大抑或没有出仕,却都有一定的功名,且热心理学,讲学造士,以文会友,交游广阔,使得宋明理学的教谕在地方社会再度复兴。但这类地方小士绅又有着为生计困窘、为仕途所累的一面,生活中的艰难与不如意自是不言而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演绎了属于自身阶层的社会角色,是清代中期赣南地方小士绅的典型写照。同时,“三宋”在赣南地方的文学史上还写下了亮丽的一笔,均有遗作传世,收录于《于都三宋先生文集》,为后人研究清代赣南区域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本文力图通过“于都三宋”这一个案,来研究把握清中期赣南地方小士绅群体。通过对《于都三宋先生文集》进行整理归纳,将其生平、理学思想、交游状况、文学创作(包括古文、诗歌)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求真实地再现当时赣南社会地方小士绅的生活状况及精神风貌。

刘素敏[4]2019年在《碎片化背后的整体性思维:清代慈善事业史研究再审视》文中提出清代慈善事业史研究的繁荣与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社会史的勃兴、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其研究涵盖慈善行为、慈善组织、慈善人物等丰富的内容。作具体研究时,主要是利用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区域史等研究路径,但这些研究方法与路径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倘若能深入挖掘史料,努力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相结合,则会有助于研究视野从慈善之内扩展到慈善之外,进而从慈善事业史的角度全面加深对清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D]. 邵峰. 暨南大学. 2000

[2]. 明代士绅刘节研究[D]. 易红. 南昌大学. 2013

[3]. 清中期赣南地方小士绅[D]. 黄礼. 南昌大学. 2008

[4]. 碎片化背后的整体性思维:清代慈善事业史研究再审视[J]. 刘素敏. 河北学刊. 2019

标签:;  ;  ;  ;  

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