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在新加坡近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政府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采取新的措施,引导经济顺利发展: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二是推动企业对外投资;三是积极扶持本地企业。
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以来,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今年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与独立前的1960年相比,1995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从7亿美元增至847亿美元,增长121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435美元上升到24,848美元,增长57倍,超过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跃居世界前列。
作为一个既无自然资源优势,领土面积又相对狭小的岛国,新加坡政府从建国以后,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坚持贸易立国的主导思想,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建厂,从而使新加坡迅速成长为重要的贸易加工中心,1995年其集装箱货运量仅次于香港居世界第二位。
在新加坡近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面对90年代以来新加坡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周边国家迅速崛起导致竞争加剧,以及高技术产业兴起的趋势,新加坡政府采取新的措施,引导经济顺利发展:一是注重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二是推进向海外的投资,将部分传统加工业向周边国家转移;三是扶持本地企业,使之向跨国公司发展。
一、新加坡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新加坡经济的起飞,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对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国土面积又相对狭小的新加坡来说,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集中精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
(一)新加坡的经济结构
199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1186亿新元,其中,金融与专业服务占29%,制造业占27%,商业占18%,运输与通讯业占12%,建筑业占7%,其他行业占7%。
新加坡金融业服务周到,世界著名的大银行都在新加坡营业,其银行达140多家,共计资产为4780亿美元,交易非常活跃。在新加坡,各国长、短期资金流动自由,海外24小时营业,连接东京、伦敦、纽约三大市场,外汇日交量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新加坡金融业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亿新元,位居各业之首。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官员把新加坡制造业比喻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95年,在制造业321亿新元的产值中,电子电器业占了一半以上,达51.4%;石油化学工业占17.7%;金属加工业占5.8%;交通设备占4.6%;其他各业占20.5%。新加坡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各产业的累计构成(1993年底):化学工业占34%,电子业占30%,而包括机械、轻工、交通业在内的其他各产业占36%。至1995年底,新加坡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557亿新元,按投资的国家划分,美国投资占29%,新加坡占26%,日本和欧洲国家各占21%,其他国家占3%。从而可以看出,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企业的投资,对新加坡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于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跨国公司受比较成本优势变动的引导主动实施的,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例如,目前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已经很少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根据附加值分析确定优惠政策。新加坡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而最优惠政策可以允许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免税10年,之后经过申请还可减半征收所得税10年。具体优惠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局根据经验与跨国公司协商解决。
(二)蓬勃发展的电子产业
1995年新加坡电子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4亿新元,比1994年增长60%。其中,投资的43%用于半导体领域,数据储存领域占21%,消费电子元件占10%,印刷电路版占8%等。
从新加坡电子业的产值方面分析,数据存储元件领域是最大的电子业领域,产值增长率在20%左右;1995年半导体领域产值增长高达53%,成为电子业内第二大领域;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领域的产值虽退居第三位,但其增长势头仍然强劲。
1994年新加坡成为全世界磁盘驱动器的最大生产国,年产磁盘驱动器3700万台,占世界产量8220万台的45%,一些世界著名厂家如西加特(Seagate),康纳(Conner),匡图姆(Quantum),西键(Western Digital)等均在新加坡投资建厂。
新加坡电子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新加坡政府“超前”吸引外资的政策,通过提供免税优惠,吸引欧洲、美国、日本的跨国公司到新加坡建厂生产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从国内需求来看,虽然新加坡国内市场狭小,但从1980年起政府就鼓励下属部门、工商企业应用和普及电子计算机,并大力培养、吸纳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工程师,为电子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调整中的化学工业
1995年,新加坡化学工业产值为201亿新元,其中炼油业占53%。新加坡化学工业产值比1994年增长4.4%,其中炼油业产值下降3.4%,不包括炼油业的其他化学工业产值增长14.9%。新加坡化学工业今后将进一步扩展的领域:
一是石油化学工业。1995年下半年石油化学产品价格回升后,区域内的强颈需求带动新加坡石油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坐落在阿逸美宝岛和西拉雅岛,投资额达34亿新元的石油化学厂第二期扩建计划如期进行,投入扩建的新加坡石油化学公司及下游工厂,包括聚烯烃公司(聚丙烯)、菲立土石油公司(高密度聚乙烯)、登卡(Denka)新加坡公司(乙炔)及西拉雅化学公司(苯乙烯)等。
二是电子化学工业。其主要供应厂商计划增添生产设施,生产环氧制模组件、超纯化学及特殊化学产品,以支持新加坡及区域内日益增加的芯片制造企业的需求。
三是药剂和保健业。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首先推动厂商大量生产生物制品,其次是促进高附加值和高度自动化的药剂制造厂发展。
四是油漆和涂料。以满足新的石油化学工厂及工业设备维护的需要。
五是芳香剂产品。由于区域内市场对食品和个人保健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对调味和芳香剂产品的需求大增,使这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四)持续增长的精密工程业
新加坡精密工程业仅次于电子业和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居第三位。1995年,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新元,达102亿新元,比1994年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新元,超过上年6%。精密工程业是制造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产业,它为制造业的其他领域提供精密组件、制造系统和重要的工程服务。
新加坡有关方面认为,在国内外需求推动下,随着亚洲工业活动增多,经济不断增长,新加坡精密工程业产值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新加坡的人均机床保有量世界第一,达到105.1美元,比位居第二的瑞士(69.3美元)高出52%,比世界平均值7.1美元更是高出很多。精密工程业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目前新加坡雇用10人或10人以上的精密工程业企业约1000家,包括机床与工业机械、半导体制造、精密组件、工程塑料和其他精密产品与服务等领域。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工业发展署认为,由于电子业迅速增长,半导体设备制造业继1995年取得70%的增长率之后,预计在今后几年内仍会有强劲增长,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精密工程业。因此,经济发展局正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器材业,以支持新加坡电子业中半导体领域的迅速发展。
在新加坡制造业中,除上述主要产业外,以造船、修船为主体的海事工业1995年实现产值35.6亿新元,比上年增长5.6%,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预测1996年海事工业产值增长将超过10%。包括航空业在内的新加坡宇航业是新兴的又一高技术产业,1995年产值为13.7亿新元,其中主要是飞机维修服务,例如飞机发动机和发电器的维修和翻修(彻底检修)占了总产值的45.1%,飞机架构维修占31.8%,飞机零件制造占10.6%。
(五)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
新加坡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引导企业投资于需要发展的产业。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领土狭小的岛国,新加坡把吸引外资当作一项持续长远的任务,政府始终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减、免所得税等措施,引导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于需要发展的产业。
二是制定科技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通过制定科技计划,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1996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在亚洲航空展上,宣布新的宇航业科技计划,以推动宇航业科技发展。
三是参与大型项目投资。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往往所需投资甚多,由一家公司出资则风险太大。新加坡政府通过向这些项目参股的方式提供一部分项目投资,从而分担了公司的风险。例如无比石油新加坡公司预计投资15亿新元新建一座乙烯裂化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和下游产品制造厂商一起与无比公司联营,支持这项计划。该局利用组合发展基金参股,股权投资比例不超过25%。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政府参与这类项目的目的只是协助引进投资项目和承担投资风险,不会长期持有股份和经营,一俟项目顺利投产,则会逐步出让所持有的股份。
二、新加坡政府推动企业对外投资
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资源和资金,所以发展出路只有依靠吸引外资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但进入90年代以后,新加坡经济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一方面,本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积蓄了相当的财力,希冀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在区域内开始新一轮产业分工的组合。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新加坡企业加快了向海外的投资。
(一)迅速兴起的对外投资
1995年,通过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安排的区域内对外投资项目达381项,比1994年的217项多出76%,这些项目涉及新加坡187家本地企业和123家跨国公司。这些项目的分布见表1。
表1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安排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
国家或区域 1994年(项) % 1995年(项) %
中国
100 46
160 42
南亚44 2096 25
印支30 1462 16
东南亚 38 1963 17
其他51-
-
总数 217 100 381 100
资料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1月12日。
由表1可见,面向中国的投资居第一位,面向印度的投资居第二位。1995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安排的对南亚地区的96项投资全部安排在印度,占项目总数的25%。新加坡在印度班加罗尔协助开发信息科技园,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新加坡对缅甸的投资累计已达5.48亿美元,成为缅甸的第二大投资者。新加坡对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均排在第六位,1995年前11个月,对印度尼西亚投资为14.7亿美元,对越南投资为5.41亿美元。在泰国吸收的外资中,新加坡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从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来分析,在上述1995年的381项对外投资中,有250项是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比1994年增长了1.7倍;制造业对外投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比重由42%上升到1995年的66%,上升了24个百分点。而在对外投资项目中,新加坡服务业对外投资项目从1994年的76项下降至1995年的53项,所占比例由35%降到14%;同期内,基础设施方面的对外投资由50项增至58项,但所占比例却由23%降至15%,下降了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加坡制造业企业显示出更强劲的对外投资倾向。
表2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安排的对外投资项目的产业分布
产业领域 1994年(项) % 1995年(项) %
制造业 91 42 250 66
服务业 76 35 53
14
基础设施50 23 58
15
其他00 205
总数
217 100 381 100
资料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1月12日。
除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外,新加坡贸易发展局(SINGAPORE TRADE DEVELOPMENT BOARD)在提供良好服务、基础设施、电厂建设等方面也积极参与海外市场的开拓。
(二)新加坡的对华投资
新加坡在中国市场上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是中国的第8大贸易伙伴和第5大投资者。按照新加坡贸易发展局的资料,至1995年6月,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累计达103亿美元,共计5088个项目,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也由1993年的120万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310万美元。
新加坡政府认为,中国是新加坡投资的主要目的地,除企业的投资项目外,还参与了苏州工业园、无锡工业园和山东等地的开发。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国际事业开发署署长蔡特鑫指出,新加坡在苏州等地的工业园建设,是带动新加坡制造业进行区域投资的一大因素,新加坡本地很多公司,配合这些工业园计划投资,以便为跨国公司提供支援。
目前,由于中国对外资的吸纳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加坡对中国投资趋缓,1995年上半年对中国投资16.3亿美元,比1994年上半年的18亿美元有所下降,1994年全年新加坡对中国投资达到37.8亿美元。
(三)推进对外投资的新加坡政府
为促进本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企业向国外投资。政府的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来实现,该局主席杨烈国指出,新加坡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有竞争力和成功。为此,该局今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在向区域性发展方面扩展主要投资项目的网络和加强经济联系。
新加坡政府在推动企业对外投资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推出区域投资资助计划。这一计划于1996年初提出,取代原来的本地企业资助(海外)计划。按照新的计划,新加坡对向国外(区域)发展业务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其中70%的风险由经济发展局承担,其余的30%则由贷款的金融机构承担。
二是广泛与企业界联手投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广泛和企业联手,对海外投资。例如,1995年曾投资500万新元,协助本地的精准工程公司收购一家匈牙利公司,以支持其区域扩展计划。为了扩大对外投资,当局还设立了10亿新元的组合发展基金。
三是设立海外企业奖励奖。新加坡政府于1993年推出海外企业奖励奖,以奖励那些在本地已有一定基础并把业务扩大到本区域的本地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增长可以带动本区域的市场并创造新的机会,对新加坡经济将起推动作用。获海外企业奖励奖的本地企业,在5年内的投资额必须达到1.8亿新元并使市场促销开支达到4000万新元。获奖企业可以豁免缴税,其免税期视个别公司的表现而定,从1年到10年不等,这些免税的所得可作为再投入的资金。
四是分散对外投资风险。目前新加坡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为了回避对外投资风险,其政府积极鼓励、协助企业对外投资的多元化,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投资。
新加坡政府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但有利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例如,1996年首批获得“海外企业奖励”奖的亚太酿酒(集团)公司总裁表示,如果本公司的酿酒厂还只是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则早已无法生存了。7年前,该公司只有5家酿酒厂,分布在3个国家,而目前已有15家酿酒厂,其中3家分布在中国海南省、缅甸和柬埔寨,1995年该集团公司的营业额达130亿新元。
三、新加坡政府积极扶持本地企业
新加坡经济发展起步时,主要靠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企业,资金来源也主要依赖外资。但近些年来,随着新加坡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本地企业的实力逐步增强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向跨国公司发展。
90年代以来,新加坡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一方面,随着产业在区域内分工的变化,一部分制造业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增长低于服务业,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逐步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把制造业视为经济发展火车头的新加坡政府,提出要保持制造业7%的增长速度,并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低于25%。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政府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发展。
(一)制定各种计划,扶持本地企业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1995年3月曾宣布,政府在未来10年内,扶植至少100家年营业额1亿新元,具有发展潜能的本地企业。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通过各种援助计划扶植超过200家本地企业,使之成长为跨国公司。这些被列为具有发展潜能的本地企业,1995年的营业额平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这些企业中,已有40家的年营业额超过1亿新元。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企业发展署署长林振中指出,该局准备扶植具有实力、远见及成长潜能的本地企业。其中,电子业占24%,精密工程占21%,轻工业占16%,重型工程及建筑材料业占11%,后勤行业占8%,这些企业年营业额平均约3000万新元。
1.本地企业资助计划(LEFS)。新加坡经济发展局1995年在本地企业资助计划下,共提供5.24亿新元贷款,资助本地企业1628项发展计划,比1994年增长13%。
2.产品开发协助计划(PPDAS)。经济发展局在这一协助计划下,1995年提供567万新元协助本地公司的25项计划,比上年增加89%。
3.本地企业技术协助计划(LETAS)。在这项计划下,1995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拨出1600万新元,协助本地企业780项技术发展计划,比1994年增加40%。
4.全面业务发展策略(TBP)。1995年经济发展局共批准了21项全面业务发展策略,总资助金为340万新元,比1994年增加79%。获得该项资助的公司有Hi-p工具与模具公司、傅长春控股等公司。
5.商业发展计划。在该计划下,1995年有176家公司获得31万新元的商业发展资金。
6.创新发展计划。1995年12月新加坡贸工部长姚照东宣布,由经济发展局管理的创新发展计划的5亿新元基金,用来支持本地企业的科技开发,在企业内部进行产品创新。
(二)参与项目投资,设立发展基金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如果是增值的项目,并与本国经济发展有关,该局将参与投资。该局和企业共同投资的长期目标不是拥有投资项目,而是加速并促使联营项目成功,一旦时机成熟就退出股权,最长的持股期限不会超过10年。若合资伙伴要求经济发展局保留股权,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该局则会保留联营项目的股权。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通过EDB投资公司,与跨国公司和具有发展潜能的本地企业,在本地进行风险分担的联营项目,EDB投资公司管理的资金达13亿新元,今后还将扩大规模。1996年初,经济发展局宣布通过EDB投资公司,加入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成为新方财团的第22个股东,该局持有的股权占5%左右。
经济发展局于1993年推出10亿新元的组合工业发展基金,到1996年初已动用2.5亿新元,用于8个投资项目(其中一项同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为了帮助更多本地公司解决较高的投资成本,鼓励本地公司从事更多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领域的投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1995年8月将贷款的最高限额由800万新元提高到1500万新元。
此外,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积极探讨援助本地企业的新计划,研究关系到本地企业成长的问题,在策略规划、业务扩充、能力发展、共同投资、区域化及通讯等方面协助本地企业,并使50-70家本地企业在2000年时取得超过1亿新元的营业额,建成一批亚洲跨国企业。1996年1月,新加坡财政部批准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第三个经济发展协助计划所需要的43亿新元的预算。
(三)注重人力开发,吸引各方人才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除教育部专设了职业与工业培训局外,经济发展局也积极培养人才。1996年初该局把“新科技创意计划”的津贴总额由5000万新元提高到2.5亿新元,同时把范围扩大到特别人力训练、区域人力开发等,并和有潜能的本地企业联合提供1500万新元的奖学金计划。
对于新加坡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子业、精密工程业等产业,经济发展局还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例如,新科技(INTECH)计划将实施一项4600万新元的专门人才训练计划,为芯片制造、磁盘媒体及集成电路工业,提供中短期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受过训练的精密工程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国家生产力局及精密工程业界,拟定了一项耗资1600万新元的精密工程专门人才训练计划。
除政府外,新加坡企业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1996年初已有55家公司有意赞助390名本地和外国学员,以签约方式安排这些学员到工艺教育学院受训,这项训练计划将在未来三年间训练900人。
为了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新加坡十分重视到海外吸引专门人才。1995年,经济发展局为50家公司和机构主办了7个海外寻才团,所到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印度及澳大利亚,并首次到香港地区、俄罗斯和日本招募工业需要的员工,提供职位总计740个,比1994年增加了51%,这些职位中32%来自电子业,17.8%来自化学工业,而15.1%来自政府和法定机构。
1995年,新加坡共吸引了7500多名专业人才、研究人员、科学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到新加坡工作,比1994年增加16%。经济发展局还在万维网(WWW)上设网址,通过国际网络吸收更多的外国人才。
除了吸引外国专门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外,新加坡政府修订了为企业家制定的永久居民计划,协助永久居民充分利用移民基金进行投资。1995年新加坡政府安排了185名企业家访新,以鼓励企业家在新加坡开展业务。
标签:新加坡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政府工程论文;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