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卢广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卢广清

对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理”性很强的学科,其严密性、逻辑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而初中生的思维又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学习物理不可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方面谈一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物理教学要规范化

1、语言要规范: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深知物理的规范化语言是多么重要,小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表述,大到影响学生在中考中的成绩。例如,在物态变化中,很多学生把“熔化”写成了“溶化”、“惯性”说成了“惯力”等等,一字之差,意思就变了,甚至错了。再如,在“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时,要强调将烧杯装入“适量”的水,而不是“一些”水,因为“适量”的含义是既能使被测物体淹没,又不能超过烧杯的量程;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实验中,要强调“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否则拉力不等于摩擦力,等等。

2、画电路图要规范: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初学者将用电器符号画在了拐角处或交叉处,造成分析电路时不知道元件在支路还是干路;画图时经常出现电路元件符号与导线符号没有连接上的现象,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习惯同时也是错误的。

3、解题步骤要规范化:一些学生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对一些综合计算题,只要有了思路,就草草写出了结果,不按正确步骤书写,不是单位不统一、就是不代入单位,这样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解题步骤规范化,例如,解决电学问题一般要先交待电路的连接方式,然后才是利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去解题,最后还要三步走:一是公式、二是代入数值和单位、三是写出结果。

然而,要做到学生的规范化,教师自己也要规范化,讲课不能太随意,语言言、语速、板书等都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师生严格要求,做到教学相长,才能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二、物理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宜“缓”不宜“急”。

这里所说的缓不等于拖拉、不等于低效的重复,而是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反思时间,要让学生逐渐融入物理学习氛围、体会物理学科特点、抓住物理学习规律,使物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而这都需要平时细致耐心的工作,就像细雨滋润禾苗一样,慢慢吸收才能更充分,而急雨只能让水土流失,欲速则不达。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下要宜“缓”不宜“急”。

1、 在新课学习中的上课提问环节就宜“缓”不宜“急”。

我认为那种对答如流的提问不见得就是好的、有价值的提问。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散性,而且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层层递进,让师生间、生生间产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2、在新课中的概念、规律、公式的学习中宜“缓”不宜“急”。

由于物理概念、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总结出来的,所以做好实验很关键。虽然做实验看似花时间,但它的作用和效果不是幻灯片能代替的,所以能分组的不演示,能演示的不用多媒体代替。另外,概念、规律、公式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注重其形成过程、理解其适用条件等,否则应会造成概念混淆、公式张冠李戴。如欧姆定律,要理解好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要注意公式的“同一性”、“同体性”和“同时性”,这样才能为以后的电学计算打好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复习总结阶段也要宜“缓”不宜“急”。

没有复习哪有巩固?没有巩固哪有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无论是章节复习、期末复习、还是中考一轮复习,时间都是很紧张的,但在归纳复习知识上都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是适时点拨,这样,学生自己建立的知识框架才能更清晰、更牢固;而在练习提升上,要舍得在审题上花时间,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要“咬文嚼字”,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住关键,这样才避免“一步错、步步错”。

总之,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始终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了平时教学中的“积跬步”,就能有中考时的“行千里”,有了平时教学中的“润物细无声”,就能有中考时的“一鸣惊人”。

论文作者:卢广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卢广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