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十八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3)02-0005-06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既是一个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创新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审视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的奋斗历程,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及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反映了全党意志、体现了人民意愿,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创新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1.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诞生记》一文具体地记述了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十个多月来,胡锦涛先后主持召开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听取报告起草工作的情况报告,审议修改报告稿。习近平8次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报告起草工作。党的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对报告起草工作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政治局其他委员也做了认真的修改。第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调查、起草,再调查、再起草,把调查研究工作贯穿起草工作始终,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报告起草工作启动伊始,中央即向有关方面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征求意见。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后,中办又向有关方面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征求意见。胡锦涛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当面征求各方面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截至2012年9月5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4511人,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400条,扣除重复意见后,原则性修改意见208条,具体修改意见1674条。此后,在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及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又反馈了数百条修改意见。这表明,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意愿的报告[1]。
2.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内容来看,它集中地展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贯穿、体现在这一宏伟蓝图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思想,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先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包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贯穿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全篇,体现在报告的各个方面。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创新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创新理论的成果,为我们描绘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还因为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六个重要方面:
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和新定位。我们党是一个注重总结经验、善于理论创新和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每一个阶段,我们党都会进行一次系统的经验总结,并且总是通过总结经验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这本身已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二十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这就郑重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再一次与时俱进。这既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大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并首次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释。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的基础上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涵做了新概括,而且对三者的功能及内在关系做了新概括,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3]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4]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部署的新谋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这“三个总”的概括,可以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部署的新谋划。简单地说,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通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说强调“总依据”和“总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还只是重申的话,那么,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拓展。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6]。“八项基本要求”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八项基本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八项基本要求”虽然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的,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一贯强调和坚持的,但是根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把它们集中起来阐述,就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基本要求是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5.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改却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标准也更高。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重要领域的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部署。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第一,明确要求全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就把党的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上来,从而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第二,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三,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第四,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并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置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前面与之并列,既突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五,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内容,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蓬勃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意义。第六,明确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这既是科学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以及对不正之风、腐败行为的强势宣战。
总之,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再一次与时俱进;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科学谋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部署,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作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部署。党的十八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将以其理论上的新建树和新贡献而载入史册。
三、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最根本的是要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十八精神特别是蕴涵其中的创新理论的研究,既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也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向创新实践的转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1.要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研究,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党。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蕴涵的创新理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就是与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乃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如果没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解与把握,也就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只有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研究,才能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刻阐明其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根据、重要地位及理论意义。
2.要紧密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第一,创新理论的源泉和基础是实践。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绝不是报告起草者闭门造车式的理论空想,而是在深入实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全党的智慧形成的,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此,只有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而也才能深化对它的研究。第二,创新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把这一宏伟蓝图变成为现实。而要做到这些,就必然要求我们通过深入地研究,把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进一步具体化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的具体思路、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并进而转化为实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创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深化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研究,就要自觉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既不断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的新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同时也通过深入观察、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以及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对策,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
3.要紧紧抓住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留下的空间,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和新举措,然而它没有也不可能把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深入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就会发现,报告不仅在创新理论如何进一步具体化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归纳概括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其重要的创新之处。然而,在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时却仍然沿用了党的十七大所概括的“四位一体”的总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理说,总布局与总目标应该是一一对应、完全统一的,但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与“四位一体”的总目标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即总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总目标中缺位,这就留下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即“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那么,能否将“美丽”列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使之成为“五位一体”的总目标之一呢?再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时,我们都会认为这“三个倡导”“24个字”所概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没有明确说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空间。有的专家在解读十八大报告时说:“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属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公民)三个层面。而有的专家则表示不认同,认为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么能说“法治”是社会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呢?也有人认为,“富强”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但应不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值得认真考虑。还有人认为,“爱国当然要爱,但没必要把这当成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就可以了”[7]。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凝练。
4.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伟大事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的深刻把握,深化对党的十八大创新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推进的,总是通过科学回答、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而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作出了科学回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作出了科学回答,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作出了科学回答,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由此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就为接下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及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就是保持什么样的纯洁性、怎样保持党的纯洁性。围绕这个时代课题进行探索,有可能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理论增长点。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既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指南。党的十八大报告所确立的新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明确的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和服务的根本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明确理论使命,坚定理论自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以自己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标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党的十八大论文; 十八大报告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实践报告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 五位一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