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3.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99-0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约2至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很多的优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许多的低效现象,如条件不成熟,时机不适当;分组不合理,规则不明确;目的不明确,缺乏过程控制;缺少反馈和交流等。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走出这片沼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根据具体教材,抓住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契机,精心预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分组,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趣,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结果由于条件、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比如课堂一开始的情景引人,好的情景引人入胜能很好的吸引住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创设一种数学活动的情境,在活动中,教师既很好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又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在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题:化简并求值3a2-2a(a-3b)-3b(2a+b)+3b2,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他们任意报一些a、b的值,因为知道它化简的结果是a2,所以无论学生报的数有多大或多特别,我都能很快说出这个代数式的值,在学生的“惊讶”之余他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想去探索其中的规律,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结果很快知晓原来是先化简再代入。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找到答案,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信心大增,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合理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简单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简单地搭配不免会存在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课堂中,还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合作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甚至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笔者认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当小组长会比较好。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争辩、实践等。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给了那些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的学生一个锻炼机会,选小组“代言人”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时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代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巧妙设疑,激发合作欲望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合作学习,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猜想,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寻求证据,获得结论。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他们能说出每个角都是90°,内角和是360°,然后要求学生将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再追问学生: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你能验证吗?学生都能非常快的回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但是要他们验证会觉得有困难,于是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寻求多种验证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度数,算出三个内角和大约是180°。
2.把三个内角剪开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平角(180°)。
3.用折纸的方法将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
尽管以上验证方法,有的不够严密,但都体现学生集体的智慧,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组织讨论交流,及时反馈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情况下,讨论没有结果,或者学生有结果,但缺少反馈机制,交流不足,不能达到相互激发思维的目的。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不断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出沼泽。
论文作者:李素洁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4月总第2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0
标签: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内角论文; 教师论文; 角形论文; 都是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4月总第2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