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中的“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经济论文,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研究拉美经济时,应该关注以下十个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化”。
一 边缘化:拉美国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未见改善
长期以来,拉美在全球经济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虽然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额从8 0年代的9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2 893亿美元,但在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仅从5.1 5 %提高到5.36%。如果将劳务出口计算在内,拉美国家的比重仍未见增长。1980年,该地区的 商品和劳务出口额为1141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 360亿美元,但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 总额中的比重仅为4.9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第198页,第244页。)
拉美国家的这一地位无疑是由其发展水平决定的。然而,通过与东亚的发展业绩相比较, 人 们可以发现,拉美的“边缘化”地位与该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尽 管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取得较快发展,但其出口贸易仍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可见,对于发展中 国家来说,除应发挥比较优势外,还应该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二 全球化:拉美经济受益匪浅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得到的好处很少。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国 家从全球化中的获益也各不相同。非洲获益较少,而拉美则从全球化中受益相对较多。例如 ,拉美国家的储蓄率比较低,资本积累能力较弱,通过引进大量外资,90年代以来其经济取 得了快速的发展。当然,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也使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墨西哥金融危 机 和巴西金融动荡就是例证。
三 国际化:拉美企业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拉美国家既吸收外资,也输出资本,这说明,拉美企业正在逐步向国际化迈进。据国际货 币 基金组织统计,1990~1996年间,拉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27.5亿美元,相当于该地 区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仅1997年,拉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43.6亿美元。 对外投资最活跃的国家是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注:ECLAC,Foreign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1998,p.134~135.
拉美企业的国际化趋势至少能说明,拉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已有大幅度的提高。 拉美企业的国际化既为中国吸引拉美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 挑战。
四 一体化:经济成就与问题相伴随
2001年3月26日,设在乌拉圭首都的南方共同市场总部门前,为数不多的几名官员将该组织 的旗帜徐徐升起,以纪念它成立10周年。乌拉圭总统的办公室虽离总部仅5 000米,但总统 没 有参加庆祝仪式,其他成员国的首脑也没有出席。
一些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使南共市成员国对举行10周年纪念活动失去热情,这是可以理 解的。虽然10年来4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翻了两番,但1998年以来却出现了下降,特别是 最近一段时期,阿根廷和巴西这两个主要成员国在关税和其他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
除南共市以外,拉美地区的其他一些经济一体化组织也面临着某些内部分歧。可见,在推 动南南合作的过程中,除了强调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外,还要重视非经济的因素。
五 贸易自由化:正确认识其双重作用
拉美国家开放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贸易自由化,即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和引进外来竞争等途径提高了拉美企业的X效率,(注:X效率(X-efficiency)(H.Leibenstein,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No.56,June 1966.))也在 一定程度上迫使拉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然而,大量进口商品的进入使许多中小企业倒闭或 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慢于进口的增长,拉美国家的经常项目处于十分不 利的地位。
六 工业化:进程在放慢
战后,拉美的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尤其在五六十年代,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从8 0年 代起,拉美的工业化速度开始放慢。与此同时,服务业则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世界 银行统计,拉美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0年代的40%下降到1998年的29%,而 服务业的比重则从同期的50%提高到64%。(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第184~185页。)
拉美工业化进程放慢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拉美在 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相对滞后。这将成为制约21世纪初拉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七 国有企业私有化:利弊共存
始于80年代后期的拉美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减少政府干预。为此,拉美国家对此前几十 年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私有化使资本的集中和垄 断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私有化使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三是政府对有关 行业的监管能力大大减弱。
私有化使拉美国家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可见,它并非“灵丹妙药” 。
八 美元化:将越来越成为拉美国家的一种汇率制度选择
1994年和1997年先后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使拉美国家认识到,选择正确 的汇率制度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2000年9月9日,厄瓜多尔人向他们已使用了11 6 年的货币苏克雷彻底告别。美元正式成为厄瓜多尔的法定货币。而此前,中央银行已停止发 行苏克雷,政府部门则陆续用美元向其雇员发放工资。2001年年初,萨尔瓦多也开始实施“ 非正式”的美元化,即在保留本国货币的前提下允许美元在萨尔瓦多国内流通。此外,在阿 根廷、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美元化也已经成为许多人谈论的热门话题。
由于美元化涉及国家主权和铸币税等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因此美元化不可能在 近期内在所有拉美国家成为现实,但其诱惑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九 贫困化:并非是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80年代后期以来,一方面,经济改革使拉美经济走上了复兴之路,综合国力也大大增强; 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部人却没有从改革中受益,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贫困化与经济改革无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就整体而言,改革推动了 经济增长,进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政府忽视收入分配,少数人从私有化和 市场开放等改革措施中大发横财,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则没有或很少从改革中得到好处。
十 低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凸显
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说,人口的年龄构成比人口增长率更为重要。当然,人口增 长率与人口的构成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政策含义是不同的。人口增长率主要与计划生育政策 有关,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则对就业结构、家庭收入、储蓄、投资和教育等产生重大影响 。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最近一二十年,拉美的人口低龄化越来越明显。根据美洲开 发银行的资料,拉美国家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为26岁,既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7岁,也低于世 界平均年龄(28岁)和东亚人口的平均年龄(33岁)。当然,不同的拉美国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差 别。例如,乌拉圭为34岁,居拉美之首;巴西为27岁;而尼加拉瓜只有22岁,为拉美最“年 轻”的国家。(注:IDB: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2000 Report,p.41.)
人口低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使更多的家庭收入用于提高子女的教育。但这 也使就业和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也使本来就非常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