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用自己的脚站在世界上——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与独立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独立精神论文,站在论文,世界上论文,培养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做父母的尤其是做母亲的,舐犊情深,总对孩子管得太多,包得太多,竭尽全力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听话,唯父母之命是从,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了,用不着想别的东西,也不允许想别的东西。于是孩子不可避免地依赖、依附于父母,而无法正常、健康地成长。家庭教育中的这一缺点,越往近代、现代,在社会大背景上越凸现得明显。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独立精神、能自主自立的一代新人,但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提供不出这样的新人,甚至还根本没有把培养这样的新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
到了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独生子女时代,问题更严重了。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已是独生子女家庭。如果说在多子女家庭时代,由于时间、精力、财力等方面的原因,父母尤其是母亲还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都管得那么多、那么死的话,那么,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情形就大为不同了。对于唯一的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差不多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她)身上,因此,即使工作再忙,家庭经济条件再差,也要尽量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父母们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甚至还要玩得好一点。读书要选好的学校,学费贵也咬牙忍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一切的一切,目的就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少家长特别是当母亲的明确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都由爸爸妈妈来做。”只要把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做,也不用去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行了。这种情况大大促进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和依附性。于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了,10多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扣扣子的事情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因同学间发生了几句口角,就导致心理障碍而不得不退学的事情出现了,孩子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不具备,谈何成龙成凤?
不能说父母们把眼睛盯在孩子的读书、成绩上都是错的,毕竟书读得怎样,成绩好不好,对未来孩子的升学、就业、工作、生活、成家立业以至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了一头而看不到另一头。孩子读书时,我们做父母的就算能把孩子的一切统统大包大揽下来,但孩子将来离开学校去工作后,孩子成家立业后,再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下来,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那时,就得靠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面对这个世界了,就得靠孩子用自己的双脚站在这个世界上,而不能再把父母当拐杖用了。退一步说,即使还能继续依靠父母一阵子,但父母总不会陪孩子一辈子,孩子早晚得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独立生活。所以,如果父母总把孩子抱着捧着,只重视读书、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孩子就会患软脚病,该自己站起来的时候站立不起来,这就害了孩子。这方面的教训和例子,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听过、见过,只是轮到自己身上,往往把握不住。
实际上,对孩子成长来说,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孩子的一生来说,自主自立能力比读书、成绩更重要。自主自立能力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基础因素,它包括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能自己妥善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精神是指一个人说话办事、立身处世,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讲真话,守原则,服从道理,不人云亦云地跟风随大流。显然,这些东西要比读书、成绩、职业等重要得多,它们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脚的基础。人要有了这个基础,读书、工作等什么东西都能搞上去,相反,要是缺了这个基础,为人没有独立的精神与品性,生活没有自理能力,则迟早什么东西都会垮下去。所以,对父母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和独立精神,实在是重中之重,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独生子女时代尤其是这样。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说过:“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我们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这既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民族的需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呢?最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实践,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经验长见识,实践出能力,良好的自理习惯、自理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就实行自理教育、自理养成,做父母的尤其是充满了母爱的母亲,不要怕孩子吃苦,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条原则:凡是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且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引导、帮助,但不能代替,更不可大包大揽。
比如,从小开始,孩子自己生活的小空间,所使用的各种东西(如玩具、文具)应由孩子自己整理。孩子不会整理,父母可以教。上学了,在必须接送的时候,父母应接送,但只要孩子可以自己上学了,就不要再接送。至于孩子的课本、作业簿、文具等,一定要叫孩子自己去整理。所有的作业,除了必须由父母配合才能完成的以外,都应由孩子独立完成,父母既不应代劳,也不用在孩子做功课时坐在旁边陪着。孩子自己房间或床铺的整理与卫生,应由孩子自己负责,还必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应尽可能在条件许可时,早一点教孩子做饭、洗衣服。孩子在学校里的各种事情,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妥善解决,父母可以指导,但不要代替孩子,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事,都要鼓励孩子去与人交流,学会表达、商量、道歉和原谅。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意外、变故,做父母的可以全力帮助,但这种帮助应有分寸,得有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和独立精神的成长。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读初中的孩子,意外地淋了一场大雨,全身湿透,回到家里后,有的父母会手忙脚乱地围着孩子团团转,有的父母则告诉孩子快去洗个澡,换掉湿衣服,然后吃一粒防止感冒的药片,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去做。这两种做法的区别是很大的,时间长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说到了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和独立精神中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父母一定要通过生活实践中的一件件小事,一次次经历,一个个感受,使孩子真正从心里明白,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比谁特殊,谁也不应该靠在别人身上过日子,也不可能靠在别人身上过日子,只要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一个“根”,孩子身上的“机器”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就会自己转动起来,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所以,为了在孩子的心里栽下这个“根”,父母一方面要给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一方面还要经常同孩子讲这方面的道理,一次不用说很多,但必须不断地说,像春雨入土那样让自理、独立的道理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
与自理能力相比,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困难要多一些,它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让孩子对那些应该关心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主张,凡是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坚持,该说、该做而又能说、能做的时候,就说、就做,而不管别人是怎么看的、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为了养成这样一种品性和习惯,凡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和需要孩子关心、知道的事情,父母都应该认真地、平等地和孩子讨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尤其是孩子的不同意见,让孩子逐步学会思考和明辨是非。对于孩子正确的看法要支持,不正确的看法通过讲道理去说服、纠正。对于孩子因为坚持正确的看法、做法而取得的进步与成功,要热情鼓励;对于孩子因坚持不正确的看法、做法而出的问题,要热情地和孩子一起去解决,而不要埋怨、指责甚至惩罚。我们都不是常胜将军,更不是圣人,培养人的独立精神是要付代价的,只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就可以了;对于孩子因坚持正确的看法、做法而遭到的误解、挫折,父母要热情地和孩子一起承担,小心保护好孩子身上的独立精神之火,而不管外界怎么说。就是说,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有独立精神,应该说,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父母自己要下决心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否则是做不到上面所说的这些要求的,也没法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的。正由于这么难,所以一旦做到了就是茨威格所说的“最光辉最宏伟”的事情,因为它从根本上“使个人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