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师应论文,意识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等。课程意识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和处理方式,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等。
思想政治课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学科特定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课程意识。
(一)主体意识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有物,更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经验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相互学习、探求新知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实施者。课程也因此成为开放的、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
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是主体意识,它内在地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着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教师对教科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要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为此,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改变自己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的状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促进学生发展,宽容个体差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特点,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第二,教师是课程的主体。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广大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即课程”,教师必须时刻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教科书基本内容的表述,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可读性,板书设计的新颖性。在此基础上,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发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与合作探究。
(二)生成意识
课程可以预设,但课程的价值并不是预设了就能完全实现的,因为预设毕竟不能具体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更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
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由于预设的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因而,它不可能规定具体情境下的课程实施。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把课本“灰色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二,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任何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都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动态生成,而不是预设得来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做精细分解与设计,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课程实际不断对课程预设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合、接受与运用能力。
(三)资源意识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选择和变更的。一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善于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利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教”教材。二是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多方条件、多维时空和多类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①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都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②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③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④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学校还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和超越以往种种狭隘的课程观,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形成科学而又与时俱进的课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