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忧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内资企业今后发展中最大的困难——融资难,得不到实质性的根本解决,外资零售企业可能会主导中国零售业,这不是危言耸听
2004年3月16日,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全国商品流通改革发展会议上说,今年12月11日前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此信息表明:我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内资商业企业发展受保护的过渡期缩短了,内外资商业企业即将在公平的市场环境展开全面竞争,更激烈竞争的暴风雨就要来了。因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特别是在零售企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中国零售业能否被外资零售企业所掌控,内资零售企业是否会大数量地被挤垮,又一次成为一些零售企业和业内人士担心的焦点。
从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以及我国零售业今后所承担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增长的任务来考虑,中国零售企业不能被外资零售企业所主导。但从世界零售业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内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如果内资企业今后发展中最大的困难——融资难,得不到实质性的根本解决,外资零售企业可能会主导中国零售业,这不是危言耸听。
自1992年上海八佰伴作为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至今,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已有12年的历程。应该说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型零售业态,为我国零售业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零售技术、营销技术、服务理念等,也带来竞争的压力,激发了内资零售企业发展的活力,促进了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纵观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资零售企业门店总体发展速度低于内资零售企业
最近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几百家超市企业的1万多个门店,其中含42家外资企业1700多个门店(外资包括:好又多、大润发、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万客隆、麦德龙、伊腾洋华堂、万佳、百佳、沃尔玛、普尔斯马特等)的经营数据进行了分析,从门店发展速度看,内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外资企业门店的发展速度,2003年内资门店占87.3%,增长速度为32.35%,外资企业门店占12.7%,增长速度为21%。
二、外资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增长速度快于内资零售企业
在所统计的超市企业中,占88.5%的内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9.6%,42家外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从销售所占份额看,外资企业销售额合计占所统计企业销售总额的28.3%,内资企业占71.67%;与2002年相比,外资零售企业所占比重提高1.1百分点,而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欧洲企业的门店数只占0.31%,但其销售额合计占总额的6.95%。内资零售企业中上海企业的门店数占总数的39.3%,其销售额只占33.6%。
三、外资零售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高于内资零售企业
从所统计的超市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数据看,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1.40万元,最高的是中国台湾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3.9万元,欧洲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3万元,目前上海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19万元,北京企业为1.7万元。
四、外资在大型综合超市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1万多个超市门店中,单店经营面积在万米以上的75个门店,占全部门店的0.54%,分属26家企业。其中外资16家,共有万米以上门店47个,占拥有万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占万米以上门店数的62.7%,其销售额合计占万米以上企业销售额合计的71.3%,占全部企业销售额合计的5.2%。单店经营面积在5000米以上门店有299个,分属70家企业。其中外资门店157个,分属35家外资零售企业。5000米以上的外资企业经营面积合计占5000米以上企业经营面积总和的56.6%,占全部企业经营面积合计的13.5%(其门店只占全部门店的2.1%)。5000米以上外资企业营业额占5000米以上企业营业额合计的73.95%,占全部企业营业额的21.5%。可以看出,不论是在5000米以上还是万米以上,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已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
五、目前有6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是在亏损状态下运行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称,在所统计的单店经营面积在万米以上的外资零售企业中,2003年有68.75%亏损,单店经营面积5000米以上的外资零售企业中,2003年有60%企业亏损。目前外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亚洲投资企业平均为87.5%,欧洲企业平均为89.15%,美国企业平均为81.2%,内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6.1%。从赢利能力上看,内资零售企业目前要好于外资企业,2003年所统计的内资企业利润合计为11.2亿元,同比增长68.77%,外资企业合计亏损4479万元,比2002年减亏2亿元。分析外资亏损原因可以发现2003年有6家外资企业是由于开新店所造成的。由于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其品牌在国内银行得到贷款,同时利用其丰富的商品营销及管理经验加上本身开设的大型的商业设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开始运做时会表现出高负债、高销售额增长、高亏损的状况,一般会在2-3年后转为赢利。
六、目前外资一些竞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后劲非常充足
从理论上讲,外资零售企业对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资金、采购配送、人员素质、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服务理念等方面,但目前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由于受我国现阶段具体市场环境等国情(先进技术应用的条件、人员素质、文化、市场秩序、消费水平和习惯等)的影响,这些优势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商品统一采购率低、会员制不能很好地运转,批发环境不优,服务水平低、商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等,这也是外资零售企业大部分亏损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会越变越好,外资的一些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从过去12年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开放的总体程度看,目前开放程度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是较低的。到2003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而至2003年9月,全国商业领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到2002年底,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内资企业法人企业11088个,产业活动单位28006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法人企业140个,占1.26%,产业活动单位479个,占1.7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法人企业115个,占1.04%,产业活动单位266个,占0.95%。到2003年,我国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到2003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因此,在这一阶段,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居民消费刚性较强的食品和日用品的零售业务,其业态重点是连锁经营的大型综合超市,以期在门店数量少的情况下,占领较大的市场销售份额,在政策和发展环境适应后,再快速发展。
从2004年起,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不再有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意味着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外资零售企业扩张策略也会发生改变,即重点转向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这是企业规模急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这也是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发展对内资零售企业最具杀伤力的市场规模扩张竞争措施,内资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在地域、规模和数量等方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限制取消后,外资零售企业会发起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潮,因为凭一些跨国零售企业集团的实力能够收购国内任何大型零售企业。
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零售额约7万亿美元,当年全球零售业200强零售额占了30%。其中,美国零售企业有78家,占了39%,其销售额占了200强的48.9%。200强中,美国零售企业扩张国家平均为3个,欧洲零售企业扩张国家平均为7个。目前,沃尔玛本土外市场已经拓展到了九个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德国、波多黎哥、英国、韩国、加拿大、中国;门店已达3550个,其中美国以外的门店为1357个,占38.2%;2003年沃尔玛销售额为2587亿美元。家乐福的门店分布在世界30个国家。这些数据情况说明海外扩张已是这些跨国零售业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而收购是近年来跨国零售集团海外扩张的主要手段。如沃尔玛1999年对英国连锁超市Asda的成功收购,2003年沃尔玛又拟用约20亿英镑价格收购英国超市集团Safeway PLC。
按照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年均要达到9%的增长水平。按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计算,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是2003年的4.3倍,对于这样一种消费品市场规模的扩大,零售商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只要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保持发展,跨国零售企业集团一定会设法进入中国。到目前为止,全球零售企业200强中,已有12.5%的企业进入我国,还有12%的企业已经进入亚洲,并随时准备进入中国,另外在世界200强中还有50家积极发展本土以外的市场,虽然它们目前还没有进入亚洲,但不排除直接进入中国的可能性。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资开放的进程中,都会对本民族行业采取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因此也有理由相信,我国政府会对内资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进行支持。但在“WTO”规则下,国家能够干预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吗?能够阻止外资零售企业收购内资零售企业吗?同时从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我们又不能容许由外资零售企业来主导中国零售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提出的措施切实有效。
一是要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的投资;二是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融资渠道,使得内资流通企业也能与某些外资一样可以利用其品牌得到银行的贷款,否则只能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扩张;三是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四是扫清内资零售企业之间在收购、重组方面的体制、人事等障碍;五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商业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
如果政府的措施不落实,随着我国零售业国退民进的步伐加快,国内培养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有可能出现被外资企业收购的情况。昨天发生了华润参股苏果,明天会不会出现外资参股或收购“农工商”和“国美”?如果发生了更多的收购事件,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控制国内的零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