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兴衰辨析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兴衰识别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衰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10)10-1476-08

修回日期:2010-03-24

产业兴衰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中曾提出了“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的著名定理,该定理为产业演化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释。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施蒂格勒[2]又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假说,即一个产业可能会经历萌芽、产生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同样,从某一个时间截面来看,也必然会有新兴产业、成熟产业与衰退产业等的分类。

产业兴衰等相关问题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库兹涅茨[3]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产业生命”和“产业生命的规则”等问题;亚瑟·伯恩斯提到了“产业年龄”[3];R·诺顿[4]认为,“产业年龄”与“产业寿命”、“产业兴衰”几乎是同义语;范·杜因[5]还认为,一个产业在达到成熟阶段以前,有个S形增长模式等等。M.Gort和Klepper[6]通过考察46个产品创新扩散的演化路径,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并将其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继M.Gort和Klepper[7]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态[8-10];二是考察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13][15];三是分析推动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动[18][19]等;四是研究如何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20][21]。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如周新生[22][23]认为,产业兴衰实质上是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地位的变迁,产业兴衰过程经历萌芽期或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宋胜洲[24]提出了产业相对兴衰的概念,探索性地对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以及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等做了定量描述等。另外的研究还有史忠良和何维达等[25]、刘志彪、陆国庆[26]、陆国庆[27]、王彦佳[28]等。

但尚有以下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产业兴衰的判断标准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能力、技术创新的速率等。如刘志彪、陆国庆[26]所提出的衰退产业的特征等①。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未来的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制造业”②的发展道路。产业兴盛衰亡的判断标准,应该由其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环境友好程度三维决定。

第二,产业兴衰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该有自然兴衰和相对兴衰两个层面的含义。自然兴衰是指产业在较长期发展过程中,从经济增长指标、技术先进程度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研究产业的发展趋势,判断其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可用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判据;相对兴衰是指各产业相对位置的变化,可用产业的横截面数据为判据。

第三,判断产业兴衰的指标不统一。判断产业兴衰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单一指标。如王彦佳[28]利用钢产量指标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生命周期;周新生[22]采用产量指标;林善浪[29]也采用产量指标;陆国庆[27]利用销售收入和产值指标对我国衰退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另一类是指标体系,如朱秀君[30]提出了识别衰退产业的事前预警指标与事后鉴别指标、一般识别指标和特殊识别指标等,但许多指标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定量计算。

本文在“新型制造业”[31]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经济、科技、环境”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可操作性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兴衰程度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典型产业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富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1 指标与方法说明

1.1 指标设置

在横向比较指标的选择上,根据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按照分层构造原理,设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为产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二级指标均为现行统计系统可获取的定量指标。具体请见表1所示。在纵向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我们综合了王彦佳[28]、周新生[22]、林善浪[29]、陆国庆[27]和宋胜洲[24]等人的观点,从指标的简明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出发,选择了以下三个评价指标: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占GDP的比重和产业利润率。

1.2 横向评价方法与原则

首先,对制造业各产业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所示:

在此基础上,通过n个分项指标构造各制造业产业兴衰状况综合指数。对分项指标进行了适当的加权处理,即在计算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状况指数时,均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上一级指标的数值。在计算制造业产业兴衰状况综合指数时,采用等权重加权平均方法。如下式(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在计算总体指数和各分项指数的基础上,进行排序,对排序数位于前8位、后8位的分别赋值为“强”、“弱”,对排序数位于中间位置的赋值为“一般”。具体请见表2所示。

其中,i=1,2,3分别表示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状况三个分指标集;j=1,2,3,4,5分别表示各指标集中的分指标;

按照上表2排序情况,再将制造业产业进行分类。参照S.Klepper[8]和宋胜洲[24]的划分标准,为简便起见,这里将产业分为“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三类。

可以认为,“成长产业”应该在经济、科技和环境能力等三维指标都较好的产业;“衰退产业”的三维指标应较差;“成熟产业”则应为大致居中的产业。因此提出了以下假设。

(1)综合指数为“强”,其他三维指数为“一般”和“强”,并且有两维同时为“强”的产业,可以视为“成长产业”;

(2)综合指数为“弱”,其他三维指数为“一般”或“弱”的产业,可以视为“衰退产业”;

(3)除以上两者之外,其他产业可视为“成熟产业”。

1.3 纵向评价方法与原则

纵向评价应与横向评价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是评价的指标应高度相关;二是评价的结果应基本相同。在参考陆国庆[27]、宋胜洲[24]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制造业的评价思想,提出了以下三个代表性指标。

(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如果增长率明显减速或持续低于其他制造产业,甚至停滞或负增长的产业,明显为衰退产业,反之,则可能为成熟或成长产业。

(2)R&D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如果持续下降或持续低于其他制造产业,可以判定为处于衰退阶段,反之为成熟或成长产业。

(3)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如果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持续上升或持续高于其他制造产业,也可认定为衰退产业。

所用到的数据均取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美国制造业统计年鉴》等。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横向评价结果

根据上面的公式(1)和(2),计算了2006年度⑦我国29个制造业产业的各指标集的评价值,并按照表2中标准进行了分类,结果请见表3所示。

可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但经济创造能力却较高,这些产业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解决较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这种状况正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表中可见,综合评价指数在前8位,至少有两维指标值为“强”,其他指标值为“一般”的产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可以视为“成长产业”;综合评价指数在后8位,其他三维指数为“一般”或“弱”的产业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大致可视为“衰退产业”;其他产业都可以归入“成熟产业”行列。具体请见表4表示。

下面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R&D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等三项指标对表4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典型制造业产业做进一步分析。

2.2 典型产业分析

计算结果用表5表示。

从工业增加值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值远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其离散系数在三个产业中排名最末位,说明波动幅度最小;从R&D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值很高,离散系数为0.092,波动幅度也最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投入能力最稳定,是典型的新兴成长产业。

纺织业的三项指标的排名均处于中间位置,该产业的经济、科技投入和环境资源友好程度一般,但离散系数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基本相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三项指标排名均处于最后位置,离散系数与纺织业大致相同。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2000年到2006年间,这三个典型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在制造业中⑧排名完全相同,说明这三个产业具有相近的地位。具体请见表6所示。

从能源消耗来看,这三个产业的能源消耗在制造业中的排名也较为近似,在中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能源消耗量分别排第12、4位,美国的这两个产业的排名分别为第10、2位,但美国的纺织业的排名比较靠后,位于第14名,中国的纺织业则位于第5位。具体请见表7所示。

根据中美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和能源消耗状况⑨的比较发现,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属于新兴成长产业,纺织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属于成熟成长产业。该结论基本成立。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基本结论主要有:

(1)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认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为“成长产业”,纺织业等产业为“成熟产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产业为“衰退产业”。

(2)产业兴衰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S.Klepper[32]等人从产业的市场需求、技术变化、企业数量的变化等角度评价产业的兴衰,符合产业组织的理论含义,但很难找到现实的资料数据。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较系统地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兴衰状况做了评价,所得结论基本正确,验证了本文所划分产业的可行性。

(3)影响产业兴衰的因素非常多。产业兴衰过程除了受经济周期、产业投资、产业技术变化等内生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需求因素、相关产业、进出口、产业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给产业的正常发展带来非规则性的冲击,使其发展偏离正常的轨迹,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可能发生跳跃、中断、甚至逆转等现象。所以,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往往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变化规律。要真正地反映出产业兴衰的规律,需要把上述外生因素的影响加以剔除。正因为影响产业兴衰的因素非常多,今天的夕阳产业,可能会成为明日的新兴产业,正所谓“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本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局限于数据的白描分析,缺乏长序列的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仅对几个典型产业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对各个具体产业的更深入的分析,还需留待专题做更深入讨论。

注释:

①刘志彪、陆国庆提出,衰退产业具有以下特征:(1)产业内拥挤着众多缺乏最小最佳规模的企业;(2)产业内主导性厂商的固定成本相对于平均成本而言,具有较高的比例;(3)生产的产品是传统产品,新进入企业不断减少,原有厂商不断退出;(4)产业比较生产率较低,技术进步缓慢;(5)产业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非常低;(6)产业产品受到新兴产业替代的威胁等。

②李廉水、杜占元指出,世界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走“新型制造业”道路是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惟一选择。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等。

③经济类指标统计口径为行业内“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④科技类指标统计口径为行业内“大中型制造业企业”。

⑤环境类指标统计口径为全行业。

⑥考虑到制造业产业数为29个,结合专家主观认定,“强”、“一般”和“弱”的产业分别约占产业总数的1/4、1/2和1/4,因此分别选用前8名和后8名作为“强”和“弱”的衡量指标。

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公开资料上,经济类指标能够查找到1996年到2006年的数据;环境类指标能够查找到1995年到2006年的数据;但科技类指标只能查找到2001到2006年数据,时间序列太短,无法进行比较分析。简便起见,这里仅仅选用了2006年度的数据进行计算。

⑧中美之间的制造业划分标准并不完全相同,这里选择了近似的几个行业进行比较,这些行业是饮料、烟草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机械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产业。

⑨科技投入方面,国外的高科技行业如“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数据可以查找到,但难以找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纺织业”的相关数据。因此没有作对比分析。

标签:;  ;  ;  ;  ;  ;  

中国制造业兴衰辨析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