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对2009年高考化学复习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化学高考试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重新审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思想和积累的高考复习经验,如何确定高考复习计划、把握复习方向,怎样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师生。在全面进入总复习之际,我们在分析课标、考纲、试卷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毕业班复习教学策略,以期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教学与高考的顺利对接。
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以及选考内容(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我省教学实际,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复习方向,廓清思路抓重点
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以课标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纲确定复习内容定位,研究近两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特点及变化,以高中化学教材为依托,根据不同模块的功能及必修、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清晰复习教学思路、步骤、节奏,拟定有效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及关键点、易错易混点。
2.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建立学科基本观念
学科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感悟与建构的。复习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掌握具体知识与技能(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素材,采用分散融合的方式,将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置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化学思想方法,关注化学核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结构观、动态观、定量观等)的建构、渗透、深化。
3.感悟新课程理念,发展学科思维能力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包括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具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和有序存储的能力;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经验整合、重组,快速形成解题思路的能力。后者包括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用正确的化学用语以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训练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题材,强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4.注重科学探究,强化实验复习教学
(1)注意对比、归纳、总结常见仪器装置的使用原理,了解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特点和规律,通过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和拓展,使学生理解一器多用、多器一用的原理,培养创新意识。(2)要求学生掌握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的技能,从以下几个维度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对实验操作原理的认识;对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对实验操作目的的认识;对错误实验操作所造成后果的认识。(3)挖掘教材实验的内涵,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启发性。复习过程中,必须重做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审视已做过的实验,做到“一个了解”: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五个学会”:学会控制条件,学会使用仪器,学会观察分析,学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学会设计或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同时培养七种意识:动手操作意识,安全意识,规范化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质疑、创新意识。
5.关注过程和方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合理整合必考模块知识,回归基础。合理整合必考3个模块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落实课标、考纲、教学要求中的各个知识点,找到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切实把“三基”落到实处。
例如,对于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复习,一要挖掘概念原理的认知功能,精选案例,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悟概念原理的认知价值,提升应用概念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从系统的高度来建构知识网络,整合分布在各个模块中的概念、原理,构建概念、理论知识体系。
对于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复习,应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常见无机物性质的复习融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了解化学与能源、环境、粮食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常见无机物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抓“五条线索”:因果线——物质的结构、性质、应用间的因果关系;转化线——以元素为中心,理解元素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方法线——突出研究物质的思路、方法;发展线——运用元素周期律适当拓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学生对元素化合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价值线——常见无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即无机物知识的学习价值。
对于必考部分有机化学基础的复习,考纲要求较低,复习时注意控制难度,突出基础性,不能随意拓展、拔高教学要求。重点把握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烃及其衍生物部分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2)认清选考模块的功能定位,有的放矢。对于选考模块的复习,不提倡个别学校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只复习、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或《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做法,避免削弱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给考生在高考解题时有更多选择机会,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
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模块,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较其他模块高,但应注意到新考纲中该模块的考试要求与课标内容要求相比,有所降低。复习时应适当控制复习范围和难度,新考纲中没有呈现的内容,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的“电负性的含义”,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中的“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中的“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等,建议可以不作重点复习(若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对该模块的要求有所调整,教学上再作相应调整)。
对于《有机化学基础》,其主要内容与原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相对于其他模块来说更为紧密,近两年各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中选考的这部分内容,其呈现方式、难度等与原课程高考相近。因此,多年来形成的成功的有机化学复习策略,可加以继承、发扬。复习中,应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特点,分析物质性质及其反应机理,从结构、性质、应用等因果关系建立知识网络;突出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检验、合成的方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有机化学与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实际优化复习,统筹兼顾。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按《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的顺序进行复习,也可以选择按必修模块的内容顺序进行复习(将各选修模块统筹、整合进行复习)。两种复习方法各有千秋,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打通必修、选修模块界限,以提高复习效率,对基础相对较弱一点的学生,按模块顺序复习较为适宜,待基础扎实后再进行整合。
6.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
历年高考答卷中暴露出考生表达能力差的问题非常突出,应用学科语言表述是高中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教学、复习的重要环节。因此,复习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各校还要通过简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化学问题的能力。此外,对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有机渗透到复习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