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前提论文,理论论文,海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相关理论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动因理论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动因理论起源于跨国公司理论,即把跨国银行看成跨国企业,从而把跨国企业的研究范式应用于跨国银行。根据英国学者邓宁(John H.Dunning)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国企业(含银行等服务业)之所以能跨国经营,关键在于拥有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

内部化优势是指商业银行把外国市场内部化以节约交易成本并实现协同效应,因为跨国银行能够实现内部资金的流动,有利于全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且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而增加利润。所有权优势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声誉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客户优势进行海外发展。区位优势是指当某些国家或地区存在政府管制或海外经营的成本较低等因素时,使得对外投资成为对商业银行有利的选择。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功能理论

根据格鲁拜尔(Herbert G.Grubel)在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跨国银行功能的三分类理论,从银行业务的特点和优势角度,可将国际化银行分为跨国服务银行、跨国批发银行和跨国零售银行三种类型。

跨国服务银行主要是为跨国公司在海外提供国际结算、商业贷款、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这类银行的特点是追随本国客户到海外市场,从而内部化银企合作关系。这类银行与跨国公司母公司之间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得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愿意将相关的金融服务交给与母公司关系密切的跨国银行,而且国际化的银行在处理跨国公司金融服务方面比东道国的区域银行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快速、低成本地体察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

跨国批发银行进入海外市场主要从事外汇交易和离岸货币等批发业务,此类银行进行跨国经营可以有效地控制、规避和化解外汇风险。这类银行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低的经营成本:一方面由于经营地域国际化,经营管理开支的费用分散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比单纯的国内银行更加具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往往还能够规避国内银行的法规限制。

跨国零售银行进入海外市场主要从事向当地居民提供存款、贷款、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等业务,它涉及的业务量大,价值长久。在海外市场经营零售业务需要跨国银行具有某些所有权优势,比如组织管理经验、市场推广技能、金融创新能力、现代化设备、品牌和声誉等。如果跨国银行进入海外市场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必须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运营才能获得超过东道国当地竞争者的收益。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类型理论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类型理论与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功能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学者吉迪(Ian Giddy)提出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有三种类型:即正常型、境外型和东道国型。正常型跨国银行是一种最低级的形式,即商业银行在国内进行外币存贷款,在海外保持相应的账户结存,便于国际间的清算支付,正常型跨国银行主要定位于国内经营。境外型银行主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进行筹集国际货币资金,从事外汇交易等活动。东道国型跨国银行主要指在海外为当地居民服务的银行。吉迪认为,东道国型跨国银行是成熟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吉迪在分析三类跨国银行的前提条件时指出了它的不同之处:正常型跨国银行对资金流动无限制,无进入障碍或管理上的负担;境外型跨国银行资金可自由转移,一些银行可自由移动,但管理上存在区别;东道国型跨国银行的资金转移受到限制,银行的进入和活动会受到一定的监管限制。

商业银行选择海外发展模式的主要判断标准

总结以上理论,并结合实务工作中的经验,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选择海外发展模式可参考的主要标准包括:制度性标准、战略性标准、财务性标准和管理性标准四个方面。在商业银行全面分析了海外市场的政治经济风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投资者保护力度、双边关系、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状况等问题,确定了符合银行战略发展重点的海外市场之后,以下具体标准可供商业银行选择海外发展模式时参考。

制度性标准

根据前文所述各类理论,东道国市场的各类制度是决定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模式的关键因素,以下从市场准入的监管法律制度和日常经营的用工及工会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东道国的监管法律制度。从各国家或地区的监管体例来看,除个别国家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市场准入上给予完全同等待遇之外,大多数国家都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法律采取了有别于国内银行的规则。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管控能力等要求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机构数量等有限制。

东道国的法律、监管规定和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反映了东道国的态度。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东道国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东道国的银行法律从制度上规定了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的机构形式。一些国家或地区禁止或严格限制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或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加以约束,对于这样的国家或地区,银行宜采取并购当地银行的方式进入其市场。有的国家或地区对外资银行并购东道国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规定过低,难以实现银行的战略意图,则进入当地市场必须先设立分支机构,然后才能采取其他的投资形式。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如监管法律不允许外资银行控股当地银行、或外资银行不能成为单一大股东的,不建议采取外延式增长模式。

另外,东道国的监管环境也会从银行的经营范围上影响外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模式选择。如果东道国是全能银行制,银行可以经营监管当局允许的所有金融业务,那么,外资银行进入这些市场采取并购当地全能银行的模式,就可以迅速获得经营东道国允许的一切金融业务的牌照,而采取内生性增长模式,就只能经营单纯的银行业务。

用工及工会制度。工会或是劳资纠纷,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难题。国外工会可粗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强硬型,如韩国工会。此类工会定期与资方谈判提高工资、改善福利等问题,出现矛盾以后会以罢工、静坐等手段逼迫资方就范。第二种是温和型,如德国工会。这类工会和资方的关系比较温和,矛盾激化的情况较少,谈判是主要解决问题的方式。第三种是亲密型,如过去的日本工会。这类工会和资方发生对立冲突的情况较少,工会认为应与资方共谋发展,这类工会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行事风格。长期以来日本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形成了此类工会生长的基础,但日本的情况近几年也在改变。在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之后,传统的日本劳资关系,特别是终身雇佣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密型工会开始逐渐向强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阶段,工会的做法相比稳定时期会更加激进。当然,相比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包括金融业的工会势力会弱一些。

在涉及相关的用工制度时,采取外延式增长模式还需要注意目标企业是否存在欠发职工养老金的问题,而无论外延式增长模式还是内生性增长模式都必须考虑银行裁员(重组)的灵活度、裁员的成本、补偿金的支付,以及东道国政府对此类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战略性标准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功能理论、类型理论以及构建理论都论述了战略考量对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决定作用,以下从商业银行在新市场战略以及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发展所受内部资源限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在新市场的战略考虑。一些战略性的海外新市场,银行一进入就希望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实现大规模渗透。对于这种情况,并购当地银行,尤其是实现全资控股的并购就显得优势明显,可迅速实现其战略意图。如果银行只是想在一个风险较大的市场上实现战略存在,则自建代表处或分行就是适宜的选择。

从动态的角度看,银行的海外经营是一个从跨国服务银行,到跨国批发银行,再到跨国零售银行的动态渐进的过程。在服务导向阶段,一般很难在东道国建立全面的、系统的经营网络,经营零售业务存在一定困难,而在零售业务导向阶段,缺乏系统的经营网络将是致命的缺陷。因此在服务导向阶段,银行进入海外市场可以内生性增长模式为主,如银行进入海外市场需要提供跨国零售业务,则应以外延式增长模式为主。

商业银行的资源限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商业银行明显受到内部资源的限制,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一般来说,并购比自建分行需要更多的资本和财务投入,资本投入不应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当局的要求以及稳健经营的需要。人力资源主要指熟悉国际银行业务、经验丰富的银行管理人员。例如,自建分支机构所需要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业务发展能力,而并购当地银行需要的更多的是有经验的管理整合人才。此外,银行的所有权优势也会影响银行的海外发展模式选择。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银行的规模、专业优势、品牌优势等,如果对东道国来说银行的所有权优势不明显,则银行一般是采取受限制的发展模式。而如果跨国银行在海外市场有比较明显的所有权优势,则银行在东道国也倾向于采取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形式,或考虑并购。

财务性标准

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均需要进行财务方面的考量,商业银行选择海外发展模式时也不例外,本部分将从成本和节税效应两个层面分析商业银行选择海外发展模式的财务影响因素。

托宾Q比例。从理论上讲,银行在并购目标企业时必须考虑目标企业当时的市场价值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的大小。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内生性增长模式的可能性小,外延式增长模式的吸引力大,反之则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J.Tobin)把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称为Q比例。当Q>1时,目标企业市场价值偏高,并购的吸引力较小;当Q<1时,目标企业市场价值偏低,并购的吸引力较大。一般来说,在非充分有效的市场,某些企业的市场价值有可能被低估,并购这样的企业可以为银行的股东创造价值。

税务考虑。税收作为宏观经济中影响微观企业的重要经济因素,是银行在海外发展的决策及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划对象。如并购方式的选择,出资方式的选择等都有助于银行在并购过程中实现税收优惠,杠杆收购就是典型的利用税收优惠的例子。当然,在内生性发展模式下,银行也可以利用分支机构的亏损来冲销母行的应税义务,而作为独立的附属行,其盈利在作为红利寄回之前不会被征税。因此,从税务筹划角度而言,内生性增长模式与外延式增长模式孰优孰劣,还需比较两者节税规模的大小。

管理性标准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类型理论重点指出了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在管理上存在差异,以下从管理差异的根源——文化差异以及日常经营中的管理整合风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差异程度。跨国并购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并购双方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再生的过程。由于跨国并购是一项跨地区、跨国界、有时是跨行业的交易行为,在此过程中并购双方不仅要面临各自企业文化的差异,还要面临各自母国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可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的沟通障碍以及跨文化整合的复杂性等。相比而言,通过内生性增长模式在海外发展面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问题就相对少得多。

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G.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指出,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层面: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PDI)、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IDV)、对事业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MAS)、确定性的忍受程度(UAI)、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之间的差异(LTO)。我们计算了中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表2,其中CD表示文化差异,得分越高,表示差异越大。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与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有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而与中国文化最为接近则是香港地区、越南、印度和台湾地区等。

整合风险评价。海外并购如何整合并购目标,实现持续经营是关键。整合的难点包括:并购后业务系统及业务平台整合;企业文化融合;人力资源及管理层调整;各利益主体关系协调;资产结构调整等。以上难点均可能导致并购项目最终因无法有效整合而走向失败,因此银行应事前对并购后整合的风险进行评价,设计详尽的并购后整合计划,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则不宜以并购方式进入新市场。

结语

综上,海外发展模式的各项判断标准如表3。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是商业银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也是参与世界一体化竞争的必然结果。在经历了银行业改造、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嬗变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已今非昔比,与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实力极不对称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远低于国外同业。当前的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既不能错失良机,也不能盲目冒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适时、策略地选择海外发展模式,实施有价值的海外发展。

标签:;  ;  ;  ;  ;  ;  ;  ;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