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新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的品质。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党员的庄严历史责任。十四大以来,邓小平理论形态、内容、地位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态的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特别注重理论的形态的发展与完备。
1、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从党的十三大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党的十四大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党的十五大首次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这个历史过程如实地清晰地反映出全党同志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五大决定用邓小平理论来命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如党的七大决定用毛泽东思想命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一样,这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表明了邓小平在这一理论创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符合世界上所有学说命名的通则,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概念一致起来。这一命名,如实地表达了全党对于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崇敬和爱戴,给了这位伟应有的历史地位。
2、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涵义。
邓小平理论是什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其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过多次表述。其最集中的表述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3年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1997年中央在悼念邓小平逝世的三篇文章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现将其主要论述进行归并、综合,可以领悟到邓小平理论四个方面的涵义:(1)从内容上看,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从来源上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3)从性质上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从地位和作用上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引我们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3、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体系。
党的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提出邓小平理论已形成了科学体系。中宣部在总结全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了如下表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在此基础上强调了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指出了这一理论的特点:“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发展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许多贡献。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其主要内容上的丰富和发展,更具有创新的特质。
1、在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判断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在不断强调多极化依然是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同时,指出世界是多样性的世界,提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2、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强调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更全面进概括了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地位和主要任务采取了动态式、渐进式描述,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在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全局的把握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十二个重大关系中总揽全局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三位一体内在统一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工作的大局。
4、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动力论”的思想。在充分估量到未来科技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提出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作为动力的新论断,提出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
5、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基本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公有制主体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理论的全面创新。
6、在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理论。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7、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新概念,指出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对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教育文化建设、新人塑造方面及其各自的具体内容作出进一步的阐明。
8、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开创的关于“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将新时期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工程”。为了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指出并系统阐明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三个代表”总揽全局,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这一新的结论是我们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和21世纪的宣言书。
三、邓小平理论地位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地位的过程。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面对国内和即将来临的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在全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根据地说,就是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的根本的、坚实的基础。”他特别强调,“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在经过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七中、八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江泽民同志在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党的十四大,以及十四大前夕(1992年6月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党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严峻考验。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在悼念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表示要继承邓小平遗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他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五大根据全党的共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出新的阐述,并且郑重决定“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心”。
“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标志”。为了使全党同志更为透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在我们党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十五大报告用“一、二、三、四”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一”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二”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即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四”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四新”概括,其中,“一面旗帜三句话”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次飞跃四新概括”讲的是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又是由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
至此,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可比较全面地概括为:(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十四大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