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论文_刘陶文,张海威

溶栓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论文_刘陶文,张海威

(辽宁省康平县人民医院 内科 110500)

【中图分类号】R654.3;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45(2016)-08-05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严重者可引起下肢动脉的痉挛,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坏死。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多。为评价溶栓、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以便进一步系统开展此疗法,本文对我科近3年来住院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资料加以总结,以获得更多的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参考有关文献资料【1】。

a. 年龄 26~70岁;

b. 发病 1~72h;

c. 病变肢体明显肿胀;

d. 血管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变;

e. 无溶栓、抗凝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采用尿激酶溶栓,首日50万单位加入0.9%盐水250ml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次日改25万单位加入0.9%盐水250ml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共用5d。年龄偏大者,剂量适当酌减。溶栓同时给阿斯匹林150mg每日一次口服。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每日2次皮下注射,共2周。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前5d加用华法林2.5mg每日1次口服,共用3~6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意观察肢体肿胀情况、出血倾向,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化标准比值(INR)。

2 结果

本组病例男15例,占75%,女5例,占25%。平均年龄56岁。发病距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72h。病变血管发生在左下肢深静脉16例,占80%。右下肢深静脉4例占20%。溶栓抗凝治疗后2周,肢体肿胀程度均明显减轻,肿胀的肢体其周径大腿最多回缩6.0cm,小腿最多回缩3.5cm,恢复正常的6例。尿激酶应用总剂量为150~200万单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治疗需2周左右,有并发症的适当延长。出院后2周左右来医院检查血管彩超,栓塞之血管再通情况均良好。溶栓抗凝期间,本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INR范围在2.0~3.0。出院病人中因为没有按时来医院检查凝血指标,有2例分别发生鼻出血与血尿,经调整药物剂量后出血即停止。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选择尿激酶溶栓,栓塞发生后72h以内效果较好,此时,血栓松软,容易溶解。早期足量应用尿激酶栓塞之血管再通效果更好,本组病例中有6例在出院时肿胀的肢体已经恢复正常。尿激酶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恢复血液循环,减少和预防静脉瓣损伤,对预防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非常有效的【2】。而同时应用肝素钙、华法林、阿斯匹林抗凝是不可少的。溶栓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病程早期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本组中1病例在下肢血栓发生后72h来医院就诊,当时已经出现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住院后经SPECT检查左肺尖局部、左肺上叶后段肺栓塞改变。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经肺CT检查肺部病灶基础消失。而其余病例则未发生肺栓塞。这些则提醒我们,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是非常必要的。从而达到减少肺栓塞发生率,且一旦发生肺栓塞,也不会造成不良后果。本组病例栓塞之血管大多发生在左下肢深静脉,这与其解剖结构有一定关系,右髂动脉骑跨于左髂静脉,而左髂总静脉较长,有时还接受骶中静脉,这些可能会影响该静脉的血液回流。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的,严格卧床休息、肢体制动、抬高患肢、下床后穿长筒弹力袜。

总之,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春梅,任敏,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4,5(1):91-92.

[2]蒋俊豪.急性下肢血栓栓塞溶栓治疗的进展【J】.临床,1994,1(1):32-34.

论文作者:刘陶文,张海威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9

标签:;  ;  ;  ;  ;  ;  ;  ;  

溶栓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论文_刘陶文,张海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