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十条方针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学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伟论文,全会论文,三中论文,十条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目标,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这就是:
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我们将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行这样的经济制度,我们便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更快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必须在农村继续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同时,要继续允许和鼓励农村私营、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允许和鼓励各种形式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户联营、农户与外资联营、外商独资等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使农村的农业产业、贸易销售业、乡镇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形式多样的状况,以更好地配置农村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而我们过去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依靠一级一级的行政体系配置资源,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但生产发展仍然缓慢。因此,建设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按照这个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体制等项改革,加快农村各类市场的建设和规范化的管理,使农村各项经济事业都按市场机制运行,使广大农民都在规范有序的市场里平等竞争,使市场确实在农村各类资源的配置中起好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保证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将适应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在,我国农业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即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看到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特点,抓住机遇,依靠科技兴农,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把农业当成商品性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此,要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和经营体系,使农村的各方面如种植业、加工业等与广大的市场紧密联系,使广大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进行经营,不断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乡镇机构精干,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干群关系密切;加强法治,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这就是,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努力加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对乡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首先是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抓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的工作,抓好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农村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都确实掌握好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重要内容。其次是要切实抓好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要按照党委的要求,选举那些政治上强、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的党员进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坚决按民主集中制办事,按党章和其它党规党纪办事,使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都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专断、以个人决定的方式代替党组织的领导。其三是要努力改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提高他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提高他们领导其它组织、协调各个方面、努力做好工作的水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要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民主建设,要真正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按照民主原则,由广大村民自主地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实行民主管理,村内一切重大事情,都要由村民委员会集体决定或由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其次要广泛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是民主的重要要求和前提,只有公开,才有可能民主。农村乡镇和村两级,直接和农民打交道,在办理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事情,办理乡、村公共事务时,都要实行政务公开,将办事的政策、过程、结果都向广大村民公布,以便让群众监督。民主监督是农民群众重要的民主权利,也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乡镇、村基层办事的公正和干部的廉洁,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群众对乡镇、村干部的监督,加强农民群众对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监督,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这种监督真正富有成效。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法律知识教育,要努力按质按量完成“三五”普法的任务,使广大农民都树立起强烈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其次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的执法建设,确保农村基层各类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都依法办事,确保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严防和杜绝执法不依、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严防和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以罚代法等现象的发生,使农村社会生活的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法律成为农村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其三是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实行农村社会生活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对影响农村稳定、影响他人安宁的各种治安问题,对侵犯公民、集体和国家权益的违法违纪案件,都要依法予以纠正、惩处,保证农村社会的祥和稳定,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宁、文明的社会环境。
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为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在党员教育中,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都要抓好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中抓好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电影、电视等搞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青少年尊老爱幼、扶弱济困、扶持正气、压制邪气、见义勇为、谦让有礼、诚信忠实、待人和气,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杜绝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损害公物、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违法和不良行为。
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根据各地财力物力等条件,建设适应当地农村消费水平的电影录相放映点、群众文化馆和其它文化设施。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鼓励和扶持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文艺表演、影视放映等下乡下村,要坚决取缔和打击政治上有害、精神品位低下、不健康文明、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化产品、文艺表演、影视放映,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
要下大力努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确保农村广大适龄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是要着重抓好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要吸引和引进有志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为我国农村的跨世纪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办好各类农业科技学校和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经营素质,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蓝图,又是我国农村跨世纪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我们学习三中全会《决定》,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个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并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这个目标,把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推向新的水平。
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好这个目标,使这个目标成为我国农村的现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总结近20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这十条方针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经验,是我们实现跨世纪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这十条方针是:
第一条方针,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农业问题十分重要、必须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的思想不能放松。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形势如何,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而且因为农村是一个大市场,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指导上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包括在粮食连续几年增产、农产品相对过剩、出现卖难等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都始终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予以高度重视。今后,我们要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这个重要经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确实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在地方经济发展全局中,对农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粮食丰收、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不要有丝毫松懈农业的思想。在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时,要切实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适当予以保护和倾斜。
第二条方针,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的丰产与歉收、增长与滑坡,农村形势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大发展、我国农村形势的稳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行了一套好的农村基本政策。今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做好农村和农民工作,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实行这一套基本的政策。这包括: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决不允许以种种理由变更农民的承包地,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坚决落实农民负担不能超过农民纯收入5%的规定, 各地、各级都不得变换形式,以种种理由突破这个规定;三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此外,还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扶持农业的政策,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救济资金,使这些资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条方针,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新阶段。加快这种转变,已是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上,必须抓紧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这包括,一是要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在农业内部,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蔬菜业,发展多种经营。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值增利,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业。二是要培育市场,搞活流通。要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既要发挥国有和合作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的重要作用。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市场导向,确定区域性主导产业,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要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体系。四是要继续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实现我国跨世纪农村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还必须继续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深化乡镇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改善经营机制,使之更适合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要引导乡镇企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等的乡镇企业,使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条方针,实施科教兴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我国农业跨世纪的发展要持续增产,必须依赖于农业科研上取得新的突破。因此,今后,我们在农业发展的战略指导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把农业科技真正摆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和农民,努力改变科技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状况,积极推进农科教一体化,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和其它高技术研究。要抓好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抓好“种子工程”、“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龙头项目的组织实施,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扶持农技推广事业是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巩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确保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要改革农业科教体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创造科教兴农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第五条方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跨世纪农村发展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农村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状况。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保护工程,用15年左右时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到下世纪中叶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为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要坚持强化监督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手段,实现更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统一监督与分部门管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制约的机制;要加大生态保护投入,特别是加大生态保护方面的科技投入。
第六条方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村劳动力剩余非常明显。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属于剩余劳动力。科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采取多渠道的方式。一是实行农业内部消化。为此,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要有效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要有效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要抓好农村小城镇规划,增加投资,以此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根据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包容度和人口吸纳能力差异等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较中西部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大,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加大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力度,但要防止农民盲目、无序的流动。四是跨国转移。对外劳务输出,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占有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要采取挂靠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输出劳动力。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创造条件。
第七条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问题是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坚决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坚持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稳定不变,村提留、乡统筹不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政策稳定不变, 农民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稳定不变。坚持严禁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严禁在农民搞法律规定外的任何形式的集资活动,严禁对农民的一切乱收费、乱涨价、乱罚款,严禁各种摊派行为,严禁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向农民收取钱物。坚持减免贫困农户的税费负担,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减少乡镇机构和人员的开支。特别是要从根本上着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和兴办公益事业的实力。同时,深化税费、财政、购销机构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八条方针,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村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计划生育工作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这一工作成效显著,但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形势仍十分严峻,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计划生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坚决贯彻计划生育的国策,下大力抓好农村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贯彻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坚持实行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要重点抓好人口大省、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贫困地区要把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对农村大量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要实行综合治理,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流出地和流入地各负其责,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提高农村人口质量的工作,要下大力气抓好优生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帮助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九条方针,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实现跨世纪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的民主政治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财务收支、提留统筹费、集体经营项目等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每一种较大事项完成之后,要尽快向群众公布结果,对需要农民出资、出物、出人兴办的生产、公益事业要交由群众决定,充分听取意见。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使村民委员会成员真正由广大村民选举产生;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民主理财制度,使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切实处于广大村民有力的监督之下,使村里财务支出真正由村民按民主程序民主决定或在村民有效监督下由村委会按规范决定。要大力加强乡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和对乡级政务进行有效监督的制度建设,使乡级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实现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证办事的公正和合理。
第十条方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跨世纪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实现跨世纪农村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大力抓好经济建设,一手大力抓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搞好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抓好农业产业化等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问题,大力抓好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和教育广大农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对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要在农村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礼貌待人、诚实为人、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道德风尚;要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健康的文化,扫除腐朽的、不健康的文化垃圾;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切实贯彻落实好这十条方针,落实好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跨世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标签:农民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三农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农村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